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专访美术教育家、画家潘世勋:其实,我也是自然之美的搬运工罢了

2019-12-25 02:53 编辑:TF021 来源:北京晚报

12月3日,“淬砺求实,以真为师——潘世勋的速写与油画”跨年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作者:白杏珏


《芒康牧民》 1992年

潘世勋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重要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师从吴作人、王式廓、董希文、艾中信等著名画家,终其一生秉承并发扬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本次展览围绕有关潘世勋的三个关键词“速写”“西藏”“材料技法”,分三单元展示他的速写与油画的重要作品,以及大量在技法材料研究领域的手稿文献。

潘世勋与绘画的结缘,是从一幅简单的《三国演义》绣像画开始的。“七岁时,胡同里一个大男孩画了张大刀关公像,偏偏不给我看。一气回家,参考《三国演义》上的绣像,我也画了一张。别人说画得更像更好。于是从此越画越多,不知何时由喜好而渐入痴迷。”在随笔《思索的断片》中,潘世勋回忆了自己与绘画的初次相遇。绘画于他,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生活方式,“鼓励我画画的动力,最初只是觉得能用画笔记录下生活中一些美好感受,并得到他人的赞赏与认可就非常满足了,至于什么是画家的使命,那是后来才想的。”

那么,经过了数十年的艺术探索,对于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潘先生来说,究竟什么是画家的使命呢?一言以蔽之,那便是“以真为师”。“真不仅仅在于画的真,还在于传达生活中美和感人的东西”。这是潘世勋一生坚持的艺术法则,也是他从恩师吴作人处继承的传统。“吴先生在教学中表达的最为明确:画画不能戴别人的眼镜,哪怕大师的也不能戴。”

潘世勋,1934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5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先后师从吴作人、王式廓、董希文、艾中信等教授。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享有国务院颁发特殊贡献津贴荣誉,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技法材料工作室主任等职。

1955年,自小热爱绘画的潘世勋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6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吴作人工作室并留校任教。在这五年求学过程中,直接教过潘世勋的先生有吴作人、王式廓、董希文、艾中信、李宗津和韦启美。与此同时,他也深受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古元、罗工枊、黄永玉等名家的影响。这些名家都堪称潘世勋的恩师,但在这所有的老师中,潘世勋最看重的一位老师还是——生活。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1982年,潘世勋在《就深入生活问题答友人》中的开篇中,引用了南宋诗人陆游的这句诗,作为个人创作方式的总结。终其一生,潘世勋都将生活中的真实对象作为学习的来源,身体力行地实践着“深入到生活中去”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很多人说,艺术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我认为,首先要强调‘源于生活’,能不能‘高于生活’,就要看你的本事了。”

对于潘世勋而言,“深入生活”绝不是短暂的停留和旁观,而是长期、反复地亲历与体察。“这次展出了上世纪60年代我的一批西藏速写,当时年轻教员给我一年的进修时间,我没有在课堂,而是选择了去西藏。”这次特别的“进修之旅”,光是在川藏公路上就走了半个月。为了观察并体验藏族同胞的真实生活,潘世勋与当地居民一起生活、劳作了整整4个月,阅读了许多与西藏有关的书籍,甚至还学习了藏语。“我当时做了两大本笔记,这些笔记都是带插图的,其中记载了西藏的民俗活动、房屋的营造法式、民歌等等内容,我还向当地专门裁衣的匠人请教,让他给我介绍西藏民族服饰的制作过程。”

1981年,潘世勋再次踏上高原,来到芒康县勒布区海拔4400米的偏远牧场。当时这片牧区刚遭了雪灾,牛羊大批死亡,缺少粮食,条件异常的艰苦。然而,潘世勋却从当地牧民的脸上看见了卓绝的精神,那是一种藏区独有的英雄气概,以及乐天知命的宽阔情怀。潘世勋被西藏人民深深地打动了,后来画出了《芒康牧民》等代表作品。此后,潘世勋又多次进藏,五十六岁那年,他还一个人到海拔五千多米的石渠县色须区草原,随区乡干部骑马十天,走遍了全区六个乡的牧场。终其一生,西藏都是潘世勋魂牵梦萦的艺术故乡。

这次展览中特别展出了三百余幅速写作品,这是潘先生从自己的数千张速写作品中选出来的。“这些速写的价值,不在于画得多好,而在于其中保存的生活气息。”潘世勋说道,“速写是画家深入生活最重要的手段。这次办展,我主要想提倡画家应该从画室中走出来,到生活中去速写,发现那些触动人的瞬间。”精研油画技艺的潘先生甚至认为,速写有时能比油画更好地保留生活的风韵:“我有些画是根据速写画出来的,但我确实有些遗憾,有时候画成作品后,反倒损失了些第一感觉。”

在画家之外,潘世勋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教授,他曾将西方油画技法材料等课程引入新中国现代油画教学,也在日常教学中注入了极大心力。如今,潘先生特别强调“速写”的重要性,也是源于他在多年教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现在很多学生,甚至很多年轻画家,都不画速写了。”潘先生说,“如今画家去采风,有些人就是去转一转,拍些照片回来照着画,这是很成问题的。为什么呢?从速写转变为绘画很容易,从照片就很难,因为画速写是在与生活对话,是一种提炼。”

速写到底有多重要呢?潘世勋以中国古代画论的观点做了解释。元代画论家王铎在《写像秘诀》中曾言,写像需“静而求之,默识于心,闭目如在眼前,放笔如在笔底。”潘先生解释道,这种“默识于心”其实就是一种从生活中提炼美的过程。“现在很多人对现实主义有误解,甚至把写实主义和现实主义混为一谈。其实,现实主义是反映生活中美感的绘画,不仅仅是写实。”

在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潘世勋始终坚信:美存在于生活与自然之中。恰如此次展览的名称所言,现实主义的出发点应是“以真为师”,归宿在“同自然之妙有”。在采访即将结束时,八十多岁的潘先生幽默地说:“我听过一句广告语——‘我不生产水,我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其实,我也是自然之美的搬运工罢了。”

(原标题:专访美术教育家 画家潘世勋)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