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他曾因洋人受辱,却深入了解国外法律,成为中国法制现代化先驱

2019-07-11 01:38 编辑:TF011 来源:北京晚报

“公孙遗爱圣门推,论学原须并论才。国小邻强交有道,此人端为救时来。”1901年3月24日,61岁的沈家本路过河南郑州,拜谒子产(又名公孙侨)祠后,写下这首诗。此时他刚脱离八国联军长达4个月的羁押,准备去西安拜见慈禧太后。

作者:蔡辉

诗中称颂的子产是春秋时郑国名臣,因铸刑书,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公布成文法的第一人。子产去世时,孔子流泪说:“子产,古之遗爱也。”认为他“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沈家本这么写颇有深意:

其一,郑是小国,晋、楚两大强国环伺,子产却能凭借法治精神,提升国力,赢得列强尊重,这与当时风雨飘摇的清政府的局面有近似处。

其二,追思前贤,以寄托胸中丘壑。此时沈家本已为清廷服务37年,始终未得重用,却不改“以法救国”的理想。

此诗问世后不久,沈家被清廷任命为修律大臣,主持清末法律修订,“中国近代第一法学家”“中国近代法律改革第一人”“中国近代法制之父”从此诞生。

汪汉卿曾说,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法学家只有两人,一个唐代的长孙无忌,另一个就是清末的沈家本。

遗憾的是,对于这位“依法治国理念首倡者”,今人了解不多。

从小看尽世态炎凉

沈家本,字子惇(音如趸),号寄簃(因如移),浙江归安(今属湖州市吴兴县)人,生于1840年。

沈家本的父亲沈丙莹是进士,本在刑部任职,后外放贵州省安顺县。在当时,安顺县属穷困、偏远之地,沈丙莹恐不便,便将少年沈家本和母亲留在京城。父亲去后,全家靠老家湖州的几亩田养活,生计艰难。

沈丙莹后转任铜仁知府,因与上级不睦,被弹劾去职。1861年,沈家本陪着母亲,从京城奔赴贵州,恰逢第二次鸦片战争,满目疮痍。

过保定方顺桥时,沈家本看到:“啼饥瘦妇还余泪,索食乞儿惯乞恩。”“前者方散后者至,倾囊顿尽钱千枚。”当地人说,这里小孩刚四五岁,父母就教他们行乞,孩子们“一钱要入手,便向同村骄”。

1862年,沈丙莹在贵阳任职,恰逢起义军围城,“旬月间,须发皆白”。虽力保城池不失,可第二年正月,沈丙莹又遭弹劾,只好保留原职退休。

清制,官员退休后可荫一子,24岁的沈家本因此进入刑部,可他仅是秀才,须从书吏做起。见沈家势衰,京城旧友避之唯恐不及。

沈家本曾写《二犬记》,感叹道:“吾尝观世之人,富贵者尊之畏之,且谄事之;贫贱者卑之鄙之,且呵叱之;不问己之职分居何等,但视人之位分为进退。”

50多岁才第一次吃西餐

《清史稿》中称沈家本:“少读书,好深湛之思。”

在《借书记》中,沈家本记录了21岁到25岁这5年间读过的书,计348部,多是西方民俗与科学著作,此外还有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作品,平均每月读5.8部,且不包括科举用书。

沈家本科举之路不顺。26岁时,他科举未中,还写了《通州试院长戏作四绝句》,开玩笑说:“走马看花才一霎,漫将命运论文章。”没想到,接下来10多年,沈家本屡战屡败,1879年,他再次铩羽而归,写诗哀叹道:“漫道尘机无日息,此生终结看山缘。”

没功名,沈家本在刑部只能担任司主稿、司正主编、秋审处坐办、律例馆帮办、协理等职。1883年,沈家本以三等第六十二名考中进士,这一年他已43岁了。

据沈家本的曾孙沈厚铎先生介绍,按规定,在京官员每年接受“京察”,考绩一等可升官,去外地任职。离奇的是,沈家本在得到功名后,10年“京察”,竟无一次列在一等。

1893年,沈家本准备出门,有人报告说,他被外放天津知府了,沈还以为是开玩笑,直到朋友通知他,要写谢恩折子,他才知消息属实,这一年他已53岁。

在天津,沈家本恰好赶上中日甲午战争。李鸿章作为直隶总督,每年一半的时间在天津办公,日本人要在天津设医院,李鸿章表示同意,并请日本人吃饭,沈家本作陪,平生第一次吃到了西餐。

意外得罪了洋传教士

57岁时,沈家本调任保定知府,1898年,保定北关教堂被毁。

据著名学者李贵连先生钩沉,其事起于慈禧太后调西北董福祥的甘军进入北京,归荣禄节制,以制衡维新党。甘军纪律向来较差,经过保定时,营哨官何文海、刘万喜二人路过北关教堂,问路边卖瓜小童:“此何处?可进内一游否?”

卖瓜小童答:可以。二人遂推门入内。堂内工作人员与他们发生口角,继而斗殴,遂将何、刘捆绑。甘军士兵闻讯,抢回二人,并捣毁教堂,打伤一名外国传教士、三名工役。

沈家本连忙调节,表示愿划拨新址、重建教堂,受伤教士自医,受伤工役每人赔偿百金。

没想到,此事捅到荣禄处。荣禄怕引起纠纷,特派专员来保定谈判,除答应重建教堂外,还将每名受伤工役赔偿款增加到五万金。

沈家本不高兴,便提出:划拨的新址附近有坟地,属私产,不得占用。外国传教士不同意,沈家本便拿着县志,与其争辩,对方不占理,只好同意。

教案了结后,被捣毁教堂原址交还清政府,沈家本发现,院中“活树一株亦锯去”。

甘军惹祸后,竟不吸取任何教训,在继续北上过程中,又在芦沟桥与修铁路洋人相斗,因“洋人有一小巴儿狗,甘军索之不与,以致互殴”。最后甘军占领铁路,“女鬼子用枪放伤甘勇二人,甘军群起将车站打毁,枪毙工匠一名,洋人亦受微伤”。导致“洋人全数回津,停工不做”。

到北京后,甘军又枪杀了德国公使克林德,引发八国联军的攻击。

被八国联军拖上了刑场

1900年10月17日,八国联军占领了保定,将藩司廷雍、城守卫奎恒、参将王占魁拘押,曾与沈家本争执的洋教士杜保禄趁机告状,称沈家本“附和拳匪”,沈亦被拘。

八国联军将另几名清廷官员全部枪毙,枪毙廷雍时,还把沈家本拖上了刑场。据沈的四儿媳赵六茹回忆,沈家本亲口说,以为此番必死无疑。

此时慈禧太后已到西安,急电李鸿章,要求与洋人交涉,释放这几人,李回复说:“藩司廷雍、城守尉奎恒,参将王占魁庇纵拳匪,戕杀教士多人,确有证据,均拟死罪,禀经瓦统帅(即瓦德西)批饬抵偿,闻已照西法用枪击毙。署臬司沈家本留本衙门派兵看守,候发落。”

为营救沈家本,李鸿章让人与八国联军秘密协商,愿以2万两购赎,未能成功。在狱中,沈家本得知慈禧太后转任他为山西按察使,感慨地写道:

楚囚相对集新亭,行酒三筋涕泪零。

满目山河今更异,不堪说与晋人听。

因沈家本确无伤害洋教士之实,不久被放出,软禁在衙门中,第二年2月才获得自由,前后被押4个月。离开保定后,沈家本投奔西安,在路上,他写下了本文开篇的那首诗。

在西安,沈家本得知老同事赵舒翘被慈禧赐死,愤怒地写道:“始祸众亲贵,吴国魄应褫。君乃罹此难,系铃铃谁解。”

慈禧曾派赵舒翘安抚义和团,赵传递了大量虚假信息,干扰决策,致局面不可收拾,确应对后来的局面负一定责任。

谁也没想到他走得这么远

1901年,清政府启动“新政”。1902年,发布上谕:“著派沈家本、伍庭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尽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这道上谕改变了沈家本的命运。

清廷重用沈家本,因他在刑部工作多年,著有《历代刑法考》,是少有的专才。此外,沈家本在辛酉之变中表现忠诚,赢得清廷信任。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三人联名保举他,然而,1907年,沈家本拿出修订的新法后,却让他们大吃一惊。

首先,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等级制度,汉人、旗人犯法同罪。

其次,强调司法过程不受干扰,“西国司法独立,无论何人皆不能干涉裁判之事,虽以君主之命、总统之权,但有赦免而无改正”。

其三,反对虐杀。当时清廷普遍采用凌迟、枭首、戮实等不人道的刑罚, 1905年3月,沈家本提出《删除律例内重法折》,清廷遂下令“嗣后凡死罪至斩决而止”。

其四,主张“人格平等”,反对刑讯逼供。沈家本特意提出:“西法无刑讯而中法以拷问为常,西法虽重犯亦立而讯之,中法虽宗室亦一体长跪。”

其五,删去“十恶”“无夫奸”“通奸”“子孙违犯教令”等礼教纲常的条文。

沈家本的这些想法大大超越了时代,他主持修订了《大清民律》《大清商律草案》《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等一系列法典,构成了相对完密的近代法律体系,它高度严谨、科学,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为后代开启了法治之路

沈家本的修法引起巨大反响,张之洞便怒斥道:“袭西俗财产之制,坏中国名教之防,启男女平等之风,悖圣贤修齐之教,纲沦法斁,隐患实深。”在张之洞等人坚持下,“留存养亲”“亲属相奸”“无夫奸”等罪名又被恢复。

在原则问题上,沈家本绝不让步,据他的曾孙沈厚铎回忆,提交《民事诉讼律》时,见争议极大,沈家本上朝前在膝盖上绑了厚厚的垫子,并通知家人,今天如果办不成事,就不回来了。没想到,皇帝让官员讨论,自己先退朝了。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任沈家本为司法总长,但沈年事已高,且素不擅事务性工作,拟任的副总长梁启超又在海外,后来又换了几位副总长,均不甚得力。

南北和谈后,沈家本交接完本职工作,便在宣武区金井胡同的家中隐居。这是一座三进院落,原为吴兴会馆,沈家本于1900年购入,建了一座二层的藏书楼,即枕碧楼,收藏他平生所积5万册图书。

1913年7月12日,72岁的沈家本先生溘然长逝,留下近千万字著作,平均每月写了1万多字。

沈家本没有留学经历,在与洋人交往中曾经受辱,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以花甲之年,却能睁眼看世界,勇于突破传统观念,打造出真正具有国际水准的法律体系。可知真正的儒学者绝不封闭、守旧,他们总是与人类文明携手并进。

著名法律史专家杨鸿烈说:“沈氏是深入了解中国法系且明白欧美、日本法律的近代大法家,中国法系全在他手里承先启后,并且又是媒介东西方几大法系成为眷属的一个冰人。”

如今,沈家本先生的故居已经重修开放,它是法律人的又一处朝圣之地,也是中国法治之路的起点。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1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