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专栏 > 艺绽

沈培艺曾因邓小平一句话改变命运,今执教中戏要为更多人点亮火把

2019-08-20 09:41 编辑:TF018 来源:艺绽

1993年5月18日,《北京日报》在沈培艺个人舞蹈晚会举行之际,发表了一篇名为《舞可以永恒吗?》的评论。

在那场她人生中极为重要晚会的请柬上,年仅27岁、已在舞蹈界获得众多奖项的沈培艺,不愿自称“著名青年舞蹈家”之类,只署名五个字“舞者沈培艺”。文中说,她希望好的舞蹈应该永恒,为此她持之以恒地跳舞,并以“舞者”为自豪。文章下方的配图中,沈培艺穿着练功服,沉静淡然地望向远方。

26年过去了,已成为北京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的沈培艺再度接受北京日报记者专访时,她纯粹“舞者”的初心没有改变分毫。从1978年考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系中专部,到1988年被评定为当年中国文艺界最年轻的国家一级演员,再到如今担任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主任、教授,成为中国舞剧表演学科带头人,沈培艺不仅为舞坛留下多部经典之作,更为国内舞蹈戏剧教育学科举起探路的火把。在她魂牵梦萦的“动作的世界”里,她见证了中国的舞蹈艺术日益走向开放多元,也舞出了美丽人生。

求学岁月: “邓爷爷”的一句话改变命运

1978年的中国舞蹈界发生了几件大事。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正式恢复工作,并更名为中国舞蹈家协会,昭示着中国舞蹈新的时代到来。同年,北京舞蹈学校经国务院批准改为北京舞蹈学院,成为我国唯一一所舞蹈高等学府,中国舞蹈教育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层次。

在1978年这个特殊年份,各行各业拨乱反正,文化艺术领域处于复苏阶段,12岁的沈培艺这年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从小就热爱跳舞的她报考战友文工团,在数千人里考了全国第三名,孰料因为政审没过,她失去了追逐梦想的机会。在“出身论”的打击下,沈培艺长时间地不讲话,“感觉没有权利做热爱的事情,未来前途莫测。”

仅仅一个月后,沈培艺的人生峰回路转,“我听到大人们高兴地议论,邓小平爷爷说了一句‘不许查三代’。”当年《北京日报》刊载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发出了“父母的问题不应记在子女的账上,更不应让第二代、第三代子女承袭祖辈的阶级成份”的声音。怀着重新燃起的希望,沈培艺报考北京舞蹈学院,并如愿以偿被录取。时至今日,她依旧对此充满感激,“我们这一代中的许多人能够从事舞蹈一行,都得益于邓爷爷的这句话。”

进入北京舞蹈学院后,天资优异、勤于思考的沈培艺如鱼得水。高挑的个头、细长的手臂、古典美的脸庞,沈培艺仿佛就是为舞蹈而生。老师教大家单腿转,沈培艺转完八圈可以稳稳地立住。

不过,老师们对沈培艺却是又爱又恨,称她为不听话的好学生。“有的老师后来才告诉我,当年教我们这一届,一进有沈培艺在的教室就特别闹心。”沈培艺笑言,老师们示范动作时她不愿意亦步亦趋跟着做,令很多刚毕业不久的年轻老师很有压力。“其实我并不是高傲自大,那只是我的学习方法,一边看老师的动作一边过脑子,然后在做动作时完成得更完美一些。”当学生们自己做动作时,“不听话”的沈培艺不仅能做对动作,而且超出老师的要求,多年后仍有老师表示沈培艺的“意识训练法”很有效。

1980年8月1日,《北京日报》报道了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将在大连举行的消息,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天荒的一次全国舞蹈比赛。舞蹈界为十年冰封终于解冻而欣喜若狂,大批优秀人才和作品脱颖而出。尽管当时年轻的沈培艺未能参加首届大赛,但她在1986年的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中斩获表演一等奖,一鸣惊人。《北京日报》这样评价她的成名作《新婚别》:“自如地运用传统技法,又赋传统以审美新意,情思缱绻,催人泪下。”这一年,沈培艺也完成了在北京舞蹈学院的学业。

在北京舞蹈学院8年的学习经历,使沈培艺全面掌握了舞蹈艺术专业理论知识和高超的表演技艺。回首那段上学岁月,沈培艺为之心怀感恩:“很幸运生在那个时代,在北舞学习时,我能够学习到各舞蹈艺术门类,它们就像是扎实的金字塔底,为金字塔尖的终极艺术表达服务。” 正因如此,被誉为“中国古典舞杰出代表”的她肌肉线条并不像一般古典舞者,芭蕾老师的教诲令她对脚下功夫特别较真,这在古典舞者中非常难得。

舞台年华:大胆创新的舞蹈曾不被接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盛行“中国古典舞”,是从中国戏曲中提取动作元素,并结合芭蕾的方法体系,成就了一套具有相对独立审美特征。沈培艺也在这段时间塑造了许多含蓄深邃、高洁刚骨的舞台人物,以《新婚别》《俪人行》《鸣凤之死》等舞剧作品享誉中国舞坛,斩获“文华奖”等奖项。

但是追求艺术创新的舞蹈演员不愿止于此。有的古典舞出身的编导和演员突破舞蹈僵化思想,超越传统舞蹈语言的程式化风格,而这在当时的许多观众乃至舞蹈界权威看来,是惊世骇俗、难以接受的。1996年中国文联主办的一次舞蹈晚会上,沈培艺新作《女》上演,颠覆了人们以往女子舞剑的表演程式。这次表演中她赤足舞蹈,几场跳下来脚掌甚至磨破溃烂,用海绵包扎之后继续跳。

令她意外的是,舞协领导在晚会结束后与演员握手时几乎“光速”将手从她手中抽离,电视台在播放晚会时还悄然将节目撤下。“如果这个作品拿到今天来看一点问题都没有,现在这样的作品有很多。”沈培艺认为,对舞蹈有不同的理解认识可以探讨,但当时外界的粗暴对待乃至人格伤害令她非常难过。

另一方面,随着歌舞晚会的大量举办,舞蹈艺术生态悄然发生了改变。当时全国流行歌伴舞的表演形式,较真的沈培艺拒不伴舞。她感到,在浮躁的商业化浪潮冲击下,真正的舞蹈艺术受到了轻视。“既然理想离我越来越远,那我就离开。”自1996年左右起,风华正茂的她在国内舞台上消失了,一别十年,不带一丝迟疑。

在这段人生宝贵的年华里,嗜书的沈培艺用书香充实自己的人生,还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这段时光于她的舞蹈生涯,成了一次难得的沉淀。古曲的陪伴、诗词的浸润,让她的心灵更加丰沛。“我的前半生自打我懂事起一直按照自己的意愿脚踏实地走着,不是没有过迷茫、痛苦的时候,但冥冥中我听到一种感召,那就是我的路不可能到此为止,只是我还不知道而已。”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舞蹈艺术从原有的思想桎梏中解放出来,舞蹈创作发展呈现出更加多样的景观。2006年,沈培艺接到一通来自日本友人的电话,对方力邀她参加由日本现代舞协会举办、由中日韩三国艺术家合作的“亚洲女人”主题演出,沈培艺习惯性地想要推掉。对方很执着,再三打来电话,沈培艺最后答应。她决定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为人物形象进行创作,这就是阔别十年的独幕舞剧《易安心事》。

演出在日本大获成功,沈培艺因此赢得“中日友好交流使节” 称号,成为中国与日本建交以来首度获得此项殊荣的艺术家。在那以后,沈培艺重新回到了舞台,近年来,沈培艺自编自导自演的舞蹈诗剧《梦里落花》、舞剧《香魂·乡魂》,导演的中戏舞剧系舞剧剧目专场《阡陌家园》《神情·凝视家园》等都是口碑佳作,她的创作融汇多种艺术语汇,与其他艺术家朋友跨界合作,越发从容。

曾经,《女》的惊世创新不为当时的社会接纳,而今天舞蹈的世界越来越多元,沈培艺拥有了更加开放包容的舞台。近年来她还曾受邀担任电视台舞蹈综艺节目嘉宾,借助更多平台普及舞蹈艺术。“今天的观众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越来越高,也对艺术更有热情了。”沈培艺感叹道,“观众已经能真正走进剧场与创作者进行艺术对话,这是美育普及的功劳。”

执教中戏: 举起舞蹈戏剧教育的火把

今年是改革开放41周年,也是中国舞蹈迈入高等教育的第41个春秋。作为舞蹈教育改革的最初受益者,沈培艺近年来投身于舞蹈戏剧教育,她的艺术生命也因此焕发新的生机。

2011年,当时的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徐翔向沈培艺发来邀请,希望她参与筹建舞剧系。彼时,她正为《梦里落花》全国巡演忙碌,“我对徐院长说,如果您有足够的诚意,就等我两年。两年后他打来电话,当我为难地说起还有可能继续到国外巡演时,他说‘你去演,我们等你’。”在沟通中,徐翔的一句话让她觉得不能让对方再等了,“他说:培艺,你不来,这个舞剧系就不成立。”

2013年,在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筹备组正式成立之际,沈培艺被委以重任——筹备组组长,后来受聘成为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主任。沈培艺的角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眼里只有纯粹艺术、远离纷繁事务的舞者忽然要关心教学、行政工作。

新角色使她不得不学习很多知识,“同事经常跟我讲解,这件事你可以这么做;那件事不必那样想……我才恍然大悟。五年多的时间里,我成长了太多。”

今年4月,由沈培艺任总导演兼编剧的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2014级毕业演出剧目《向经典舞剧致敬》上演,被她称为“长子班”的首届舞剧系毕业生即将开花结果。在接受采访那天,沈培艺无限感慨,“昨天2014级毕业生毕业答辩,连续忙了七个小时,到家已经是夜里两点。”正值毕业季,沈培艺的工作表排得满满当当,每每有毕业生发短信带来找到工作的好消息,她都会倍感欣慰。

在沈培艺的眼中,专业舞蹈戏剧人才的培养需求非常迫切。“放眼国内传统的专科院校舞蹈系,他们为树立与完善各自舞种风格进而设置课程,舞蹈专业学生一进院校就细分专业,跳芭蕾的不会跳古典舞,跳古典舞的不会跳芭蕾,各舞种之间的篱笆墙竖得倍儿高,但这种情况在我们舞剧系不再存在。”

沈培艺倡导以“形象化、性格化、情境化”作为舞剧系的舞蹈戏剧表演学科核心理念,系统培养具有编创能力的舞剧表演人才。当被问起是否也曾面临压力和阻力时,她淡然笑言:“得益于我从前的所有经历,我从小就是在众目睽睽下成长的舞者,只要我心中的目标明确,知道做的事情是对的,别人怎么说我都不在乎。”

常年带着思考跳舞的沈培艺,将她对舞蹈戏剧演员的认识、对艺术的理解倾囊相授。去年,白俄罗斯第31届维杰布斯克国际现代编舞大赛举行,共有十几个国家的28个团队同台竞技。从最初参加国际赛事的想法,到项目实施落地,沈培艺在每个重要环节进行密切跟踪并严格把关。当中戏舞剧系编创的作品以绝对优势拿下最高大奖时,演员们激动不已,她也倍感幸福骄傲。

20多岁时,沈培艺曾写下这样的话:“拉满生命之弓,不要让那箭在命运的迷雾中失落,或者在浮华和虚荣中夭折……”在舞者沈培艺为之着迷的“动作的世界”里,生命的韵律流淌过高峰与低谷,一往无前,步履不停。

 

来源:艺绽

本期作者:王广燕

本期编辑:关一文

本期图片:武亦彬摄、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期监制:李红艳

流程编辑:TF018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