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纪录

建筑设计师改造儿时家园,在北京胡同碎片空间内植入公共服务功能

2019-09-17 14:16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今年37岁的建筑设计师鲍威,从小在胡同里长大。9岁起,他就随父母住进法源寺片区的烂缦胡同66号院,又从这里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哈佛建筑学院。学成归来后,和胡同里大部分孩子一样,有了自己的住处搬离了曾经的家。但是今年,在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上,他回来了。作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客座教授,展示了自己带领学生们为这片胡同改造做出的设计。

在今年的北京国际设计周上,鲍威参与了荷兰驻华大使馆举办的“you case,my case设计理念行李箱”中荷工作坊,与荷兰设计师共同融合互动,见证不同文化的设计理念。

回家,为家而设计,对鲍威来说既是使命,也是对过往的牵挂。小时候,胡同里的生活虽然拥挤,可也充满温情。

看到鲍威,胡同里的老人都夸他是有出息的孩子,他也会常常和老人们聊聊家常。

狭长的66号院尽头,四户人家各有一个年龄相仿的孩子,一同长大。可如今,孩子的奔跑和笑声成了胡同里的稀缺品,只剩下舍不得搬走的老人们守着旧时光。鲍威的父母也在其中。

从小在烂缦胡同66号院长大的建筑设计师鲍威,领着同院儿的老街坊走进此次设计周,为他们讲解令街区焕发新光彩的改造计划。

前几年,烂缦胡同公房整体翻修,鲍威便发挥专长为父母重新设计了家。四间彼此独立的小房间,被改造为两间居室、一间餐厅和一个小厨房。房屋的占地面积不能增加、高度不能增加,能做的,就是把有限的空间发挥到极致。两间起居室都改成了LOFT,主窗几乎占据主墙面一半还多,让人与环境彻底融为一体。初秋,袖珍小露台上,红枣、核桃散落一地,沐浴着微风和斜阳,就像小时候……

一些设计灵感来自于鲍威的日常积累,闲暇时光,鲍威扛上专为拍摄建筑置办的移轴设备,走进熟悉的胡同儿,收集那些来自于青砖灰瓦的素材。

鲍威做出的设计,由父亲亲自带领工人实施。完工的时候,鲍威搬回来了。

经过巧思妙想,鲍威在父母的协助下,尝试将66号院自家的老屋进行了改造更新,新的建筑元素与古朴的风格巧妙融合,显现着精致的空间和节奏感。

上半年,鲍威带着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四组研究生,以法源寺片区为案例开展设计教学和实践。一组学生将胡同里的一处会馆遗址设计成了融合图书馆、展览空间、手工作坊、创客社区于一体的当代会馆;一组把散落的几处空置院落组合设计成青年旅社,将院落概念拓展为街区概念;还有一组将养老院和幼儿园连接在一起,设计了代际活动中心。胡同碎片空间,也在设计中植入了公共服务功能。鲍爸爸也现身说法,为学生们的设计如何更接地气介绍经验。

一天的忙碌结束了。日落时分,从小喜欢一份宁静的鲍威,回归到胡同生活的安闲幽静中,坐上屋顶享受一份惬意时光。

设计成果展开幕的那天,老街坊们都来了。“这是我们院儿孩子做的。”难以掩饰的得意浮现在66号院老住户的脸上。鲍威的学生们也在胡同里进这院儿、出那院儿,一会儿给人讲解,一会儿去鲍威家里喝水、吃东西,或者带人去参观,那热闹劲儿,就像鲍威小时候……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李洋 文 方非 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