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从老旧小区到360度“完美” 居民住着全景楼院感觉如何?

2019-10-09 14:07 编辑:TF011 来源:北京晚报

闲置角落变身口袋公园、脏乱垃圾桶升级分类垃圾房、停车晾衣两用车棚实用美观、楼体外墙彩绘散发艺术气息……经过一年的改造提升,位于朝阳区的农光东里28号楼成为劲松街道首个“全景楼院”。

在朝阳区,越来越多老旧小区实现华丽蜕变。按照计划,全区今年将建设249个“全景楼院”,既打造360度触目即景的优美环境,又体现360度的人文内涵、安全管理和特色风貌。

农光东里28号楼院内停车晾衣两用棚

劲松街道

准物业接管 物业费收齐了

初秋午后,阳光洒进农光东里28号楼的小院。新建的口袋公园里,绿树掩映下的木制休闲座椅分外雅致,各色花卉环绕四周,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不远处,废旧轮胎刷漆后制作而成的创意盆栽别具一格。从院内到楼道,到处干净整洁,看不到一丝杂物。

“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有过垃圾堵门的时候。”回忆起过去,农光东里社区居委会主任刘松岩唏嘘不已。1998年,这栋社区里唯一的商品楼刚建好时,因独立成院、配备物业而风光一时。然而,到了2011年,物业管理水平出现下滑,居民开始拒交物业费。双方拉锯下,物业公司在2012年撤管。街道和社区又找来多家物业公司,但实地考察、核算成本后,没有一个愿意接手。结果,陷入失管状态的28号楼陆续曝出垃圾堆积、电梯老化、污水外溢等问题,令刘松岩深感棘手。

“那一年,准物业管理恰好作为一种创新模式在朝阳区推广,我们就尝试将28号楼作为试点。”在社区的组织下,准物业管委会在当年5月成立。经过投票选举,刚退休的居民汪永明被正式任命为管委会主任。

上任后,汪永明带领管委会成员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居民交物业费。起初,居民并不买账,经常打电话到居委会告状。刘松岩表示,街道及时启动的资金支持帮了大忙,28号楼重新装上大门、加上门禁,楼内墙面全面粉刷,垃圾杂物清理干净,整体环境得到改善,“更主要的还是汪永明的身体力行,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谁家水管坏了、厕所堵了,甚至两口子吵架,他都热心帮忙,赢得了居民的信任。”

在那以后,28号楼的物业费收缴率一路攀升,很快达到100%。准物业管委会利用物业费和自筹资金为楼里装上便民水泵和数字化监控设备,更换雨水管道、重做楼顶防水,并利用公维金换了两台能上担架的新电梯。

去年,朝阳区启动“全景楼院”项目,28号楼成为街道唯一试点。街道和居委会引入专业社会组织,与准物业管委会共同配合,推出更多服务居民的改造提升措施。

“从口袋公园到停车晾衣棚,还有楼体外墙的彩绘,都是由社会组织根据居民需要先给出设计方案,再征求居民意见确定实施,在居民自管的基础上增加专业性,从而更符合‘全景楼院’的定位。”对于未来,刘松岩信心满满,“我们准备复制28号楼的经验,下一步对27号楼、30号楼进行改造,在社区北半部形成亮点,之后再对南半部的12号楼、13号楼加以提升,进而辐射整个社区。”

首都机场街道

小书屋入驻 老旧小区雅了

在首都机场街道西平街社区,“全景楼院”也在焕发新的活力。与很多老旧小区一样,建于1996年的燕翔西里18号楼小院曾经存在空地私搭乱建、道路坑洼不平、车棚堆物堆料、人文氛围不浓等“陈年旧疾”。

“通过入户走访,召开各类工作意见建议征求会,我们发现小区居民对于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很强烈。”西平街社区党委书记江鹏表示,街道领导多次实地调研后,听取社区及居民呼声,将燕翔西里18号楼小院确立为试点,从去年开始启动“全景楼院”的建设工作,“改造提升方案由街道城市建设、社区建设部门联合设计,从硬件到软件、人文到自然、设施到功能等多个方面进行全盘考虑。”

如今,小院围墙粉刷一新,地面翻新硬化后干净平整,北侧车棚内的杂物清理一空,南侧空地规整后绿意盎然,统一安装的晾衣杆整齐排列,每个单元门前也都配有多功能黑板,方便居民获取信息、交流互动。

燕翔西里18号楼小院的漂流书屋

“改造提升之后,最大的亮点要数益家书屋。”在江鹏的介绍下,记者走进院门口的一间小屋,发现里面别有洞天。靠墙的书架上,密密麻麻摆满书籍,从科技类、文化类到少儿类、政经类,一应俱全,俨然小型图书馆。书架旁边,充满童趣的地垫成了孩子们读书的乐园。另一侧,古色古香的木质桌凳让书屋的格调更加高雅。而在小屋外,一顶硕大的遮阳棚下摆放着四把崭新的木质靠椅,三面围墙上手绘的动物栩栩如生,红色的漂流书屋伫立在旁,上下两层均摆满各类书籍。

“书屋包括室内、室外两部分,属于闲置空间再利用,目前存放有四千多册图书,居民可以免费借阅,书画协会也可以在这里搞活动。”江鹏表示,室外部分由于不能加盖屋顶,过去只是用来停车和摆放垃圾桶,显得杂乱无章,经过设计以后,成为多功能的公共空间,既可以作为居民议事厅,方便小院居民来这里商议讨论,也可以作为漂流书屋,让居民有一个图书交换、喝茶读书的地方,“现在,这里已经成了小院里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附近居民也有不少专程过来体验。”

“这里的改造确实是因地制宜,现在氛围特别好,大家都愿意来这里看看书、聊聊天。”每天,益家书屋都会有两名志愿者在这里服务。73岁的苏泽正是其中一员。在苏泽的手机里,还存着不少暑假期间拍的书屋“盛况”,“对孩子们来说,这样的场所真是很难得。”

八里庄街道

设备大改造 安全隐患没了

作为去年率先完成改造的“全景楼院”,八里庄街道红庙社区的消防局小区可谓“先行者”。

消防局小区的凉亭很受老人欢迎

“小区于1997年建成,基础设施已经明显老化,需要全面翻修。”红庙社区居委会主任张晓燕表示,在建设“全景楼院”前期,社区与小区内居民代表多次找到产权单位进行沟通,希望产权单位对小区内路面、楼体内外墙、上下水管道、小区安全等项目进行改造。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产权单位出资800余万元,对小区整体进行了升级改造,“全景楼院追求的不只是颜值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能提升安全系数,消除老旧小区的安全隐患。”

在排查过程中,物业公司负责人孙秀德发现,楼内原有的消防系统几乎处于报废状态,于是全面重建,确保每层的报警装置和烟感探测器都完好有效,“安防方面,以往也非常薄弱,楼内没有任何视频资料可查。”孙秀德表示,经过加装高清探头,小区如今已实现监控无死角覆盖,“不管白天还是晚上,全院的任何角落都能在值班室的大屏幕上看到。”

考虑到小区老龄化程度较高,“全景楼院”的建设还特意进行了不少适老化改造。“我们在小广场上增加了长椅、凉亭,方便老人晒太阳,楼外面的花坛里,也重新种植了月季等花卉,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环境。”张晓燕欣慰地看到,老人们不仅成为获益者,还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

“咱们前期好不容易把楼道清理干净,就一定要保持下去。”身为志愿者,64岁的小区管委会主任王秋香始终活跃在一线。今年5月到8月,她跟随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对楼内环境进行了反复检查,“总共18层,每层有9户,要挨家挨户地看,遇上有堆物堆料的情况要耐心劝导,刚开始走上一遍就要花半天时间,但到后来就好多了,大家都意识到好的环境需要共同维护。”

张晓燕表示,在“全景楼院”的建设中,消防局小区还积极落实街道提出的“走动式”工作法,设立“民情联络站”,结合“值班主任”开展周四走访接待日活动,发挥楼院管委会作用,协助包片居委会干部做好走访接待活动,将小区共治、成果共享作为全景楼院建设中的重要部分。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宗媛媛 文并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