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彼得·汉德克24岁曾创作《骂观众》,孟京辉受其影响

2019-10-11 13:25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1942年,彼得·汉德克出生在奥地利格里芬一个穷苦的底层人家,曾经差一点成为牧师。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包括小说、杂文、戏剧和电影剧本等,成为二战后欧洲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10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马茨·马尔姆宣布,将2018年和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分别授予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 新华社记者 郑焕松 摄

我是一个具有诗意的作家,但是带着一些戏剧性的倾向。——彼得·汉德克

“我特别喜欢读《老子》这本书,我对里面的论述是很有感触的,还有庄子。我们说文学不应该用石头直接堆积起来,也不是雕刻出来,所以不是固体的,而更多应该是水,是空气。我觉得老舍非常有趣,而且非常好,就像一个编年史的作家,就像是一个史学家那样精确。老舍在描写一个个体的编年史,而且在这点上,他的作品真的是很好。我自己也曾经希望过成为这样一个编年史的作家,也许因为我个人身上主观的色彩太强了。

    汉德克用其“富有语言学才能的、有影响力的著作探索了人类经验的外围及特异性”。——瑞典文学院

彼得·汉德克生于1942年,1961年进入格拉茨大学学习法律,此后开始创作小说《大黄蜂》。1966年,24岁的汉德克写出了颠覆性的剧作《骂观众》,该剧在法兰克福首演即引起轰动,没有任何传统戏剧的情节、场次、人物、事件和对话等,只有四个无名无姓的说话者在没有布景和幕布的舞台上像疯子一样不断谩骂着观众。该剧开创了剧作的新方式,也让他备受争议。

1967年,彼得·汉德克最著名的剧作《卡斯帕》发表,成为德语戏剧中被排演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堪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他也被誉为创造“说话剧”与反语言规训的大师。1971年底,汉德克的母亲自杀,他的《无欲的悲歌》讲述的正是他母亲的生与死,蕴含着一种无声质问社会暴力的叙述语调,在当年德语文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值得一提的还有,汉德克根据自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左撇子女人》,曾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

近年来, 汉德克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2004年,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就曾说过:“汉德克是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获奖。”中国戏剧导演孟京辉对彼得·汉德克推崇备至,他导演的剧作《我爱×××》就是来自汉德克的《骂观众》。“汉德克那种一股脑儿的浑不论的反叛精神,来得猛烈,对我特别有冲击。”

2016年10月,彼得·汉德克首次来到中国,在上海与读者见面。当被问及诗人、作家、剧作家这些身份更看重哪个时,汉德克表示:“我是一个具有诗意的作家,但是带着一些戏剧性的倾向。”他来华时,恰逢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据媒体报道,在私下里汉德克对这一评选颇有微词:“鲍勃·迪伦确实很伟大,但他的歌词没有音乐什么都不是,诺奖评委的这个决定是在反对阅读,甚至是对文学的侮辱。”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成长

编辑:tf008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