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托卡尔丘克获诺贝尔文学奖并非“冷门”,曾是心理医生,作品也有体现

2019-10-15 09:09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10月10日同时诞生了两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相比起欧洲文坛的“常青树”、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凭借剧作《骂观众》备受关注的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另一位获奖者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对国内读者来说也许稍显陌生,目前国内也只出版了两部这位波兰女作家的作品译本——《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与《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作者 曾子芊


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东方IC供图

托卡尔丘克获奖称不上“冷门”,她一直是相当具备实力的候选人之一。1987年,托卡尔丘克凭借诗集《镜子里的城市》登上文坛,1996年即以小说成名作《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受到了波兰评论界的广泛赞誉,并于1997年获波兰权威的文学大奖“尼刻奖”,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波兰文坛出现的一颗璀璨新星。2018年,托卡尔丘克以新作品《Bieguni》获布克国际文学奖,本应于当年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却因瑞典学院丑闻延后至今年颁发。

文学观:创作小说,创造一个世界

托卡尔丘克获诺奖,早年翻译过她的作品的译者余泽民表示“没有想到”:“在托卡尔丘克刚刚成名的时候我就接触到了一些她的作品,当时读不是因为她有名气,而是因为确实觉得有意思,没有阅读门槛。她是一个懂得如何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对写作技法有要求,同时对小人物的心理情境刻画与众不同的作家。但是说托卡尔丘克‘没有阅读门槛’,不是说谁都能读懂的意思,也不是说她的作品不深刻,她在作品里会不断地使用技巧、暗藏隐喻,并不是每一个读者都能全部理解,但这不妨碍读者去阅读故事本身。”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与《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的中译本责编石儒婧回忆起接触这两本书的过程:“两本书的译者都是易丽君和袁汉镕老师,我先读了《太古和其他的时间》,觉得非常棒,它是那种几乎所有文学书编辑看到了都不愿意错过的小说。如果说,《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是我作为编辑,觉得它很有‘经典’相,很可能获得各种奖项评委的喜爱的话,《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则是我自己作为读者更喜欢的。两位老翻译家的译本非常细腻灵动,完全就像是一个住在乡间的女人讲故事的调子。它要比前者更灵活、更丰富、更恣意。‘太古’可能像是拼图游戏,读者根据作者每个标题的指引能够拼出一个预期的图案;《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更像是拼贴画,它的主旨隐藏得更深,伏线绵延得更远,作者可能只是把两块纹路相近的布料拼在一起,但它们其实来自完全不同的材料。有时候要看到几百页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个故事是之前一个故事的延续。”

在编校过程中,直到读到第四五遍,她仍然觉得能获得一种“解谜的乐趣”。同时,她还在编校中参考过英译本,“我感觉从波兰语直接翻译的中译本要比英译本保留了更多的信息。”

“现实主义写法不足以描述这个世界。”托卡尔丘克曾如此谈论自己的文学观,她擅长在作品中融合波兰的民间传说、神话和宗教故事,构筑出神秘的世界,以此观照波兰的历史命运与现实生活。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她定居在离瓦乌布日赫不远的农村,成为乡情、民俗的守望者。但托卡尔丘克并非离群索居,她乐于与人交往和外出旅游。对她来说,写作小说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因为它,我们能进入别人的体内,用他们的眼睛去看世界。这是非常复杂而深刻的交流。” 托卡尔丘克认为,创作一本小说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世界——一个让读者进入并且忘我的世界,一个虚幻的现实。“这关系到情绪、语言、描叙,最关键的是创造使人信服的人物,让读者能重新认知自我。人们一直在读小说,是因为他们在内心深处想成为另一个人,想尝试另一个人的生活。这就是好的文学能带给我们的。”

作品:读起来轻松,理解却非易事

很明显,与此前追求“文以载道”震撼效应的波兰作家(如米沃什、贡布罗维奇等)有所不同,托卡尔丘克这一代作家的心态更轻松,把文学创作当成愉悦心灵的事。

在托卡尔丘克的作品里,许多神话、传说乃至《圣经》典故,都仿佛是作者信手拈来,却又用得恰到好处,使作品笼罩着一种亦虚亦实、亦真亦幻的神秘氛围。同时,她又能够揭示出平淡中不同凡响的事物——这点与另一位波兰作家辛波斯卡类似,她们的作品读起来都轻松,想要完全理解却非易事。石儒婧也说,相对于一些晦涩的严肃文学作品来说,托卡尔丘克的文学世界确实比较好进入,但在她的小说中,“不同层次的读者会看到不同的风景”。

有趣的是,在今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的前一日,两届诺奖作家——同样擅长“讲故事”的莫言和在《乌拉尼亚》中构筑乌托邦世界的勒·克莱齐奥恰好在对谈中谈到了“大历史”和“小历史”的话题。他们都认同“小历史”的写作,即从“故乡”和“人”出发,在对民间神话传说、世俗生活的描写中探寻属于自己的文化之根。

从“大祖国”与“大社会”转向故乡与家庭,把笔下的小人物放在“大历史”的背景下审视,从中探寻富有戏剧性和持久价值的模式,在“非传统叙事”的基础上探索写作技法,并体现出神秘的东欧特色……如此种种,我们也很容易在托卡尔丘克的作品中发现与马尔克斯、卡尔维诺甚至莫言一脉相承的东西,那便是虚构世界的能力以及对写作技法本身的拓展。在他们虚构的乌托邦中,往往是轻巧与厚重、简约与复杂并存,宁静与力量、平俗和诗意共生。因写作风格的接近,托卡尔丘克也曾被称为“波兰的马尔克斯”,但在责编石儒婧眼中,托卡尔丘克是一个以波兰为土壤、以波兰语写作的作家,和拉美作家、卡尔维诺、莫言相比还是各有千秋,“我相信读者们会感受到其中的差异的。”

经历:曾是专业心理医生

也许,与其将“魔幻现实主义”的标签贴在作家身上,不如在托卡尔丘克的创作中寻找心理学教育背景的影响。1985年托卡尔丘克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翌年在瓦乌布日赫的心理健康咨询所工作,同时兼任心理学杂志《性格》的编辑。在《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和《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中,梦境的表达频繁出现。《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由不同人的“碎片时间”最终汇聚成完整的文本,《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更是由数十个短小的特写、故事、随笔集结而成,有的波兰评论家将其评论为“用各色布片缝缀起来的百衲衣”。对此,托卡尔丘克也有自己的解读——她曾使用过“群星小说”这个比喻:“就像是我们遥远的祖先凝望星空,给不同的星座分类,并使其与不同的生物对应一样。”她希望将这些如星辰般的故事“碎片”投入“轨道”,让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将其组合成对他们来说有意义的形状。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