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有浪漫也有残酷,用真实的笔录还原英雄辈出的先秦年代

2020-07-10 15:09 编辑:TF024 来源:北京晚报

上世纪末,著名考古学家、前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曾说,“中国”的概念经历了“三部曲”的发展过程。尧舜时代万邦林立,有一个不确定的中心;夏商周时代,出现了松散联邦式的王国;而后秦一统形成帝国,才明确了“中国”的概念。秦一统之前,中国经历了几百年乱战,那是风起云涌的时代,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那个时代奠定了中国人文化文明的基础,影响至今,那个时代被人们称为“春秋战国”。

作者:胡桑


《战国:七雄博弈》
朱良 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春秋战国时期为中华文化贡献了许多经典——围魏救赵、揠苗助长、买椟还珠、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朝秦暮楚、一鸣惊人……数不胜数。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非常有意思,但古文难以理解,存在阅读障碍。所谓的微言大义,若不附以多本参考书,恐难理解。另外,因为故事太丰富,时间跨度近五百五十年之久,牵扯到的国家、人物非常多,也很容易混淆。即使以小说出现的《东周列国志》这样的经典,也不像《水浒传》有几位主要人物贯穿整个故事,再加上清代文白结合的写作方式,与现代阅读有一定差异,也会增加读者阅读上的困难。

“我们的华夏”系列的《春秋:五霸迭兴》与《战国:七国博弈》以现代读者更容易接受的文字习惯,为大家讲述春秋战国这近五百五十年的历史故事。基础情节以《东周列国志》的逻辑关系展开,再辅以近年来对《竹书纪年》和《清华简》的最新解读,将故事新方向的可能一一列出。

真假戏诸侯

讲春秋的书都会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而在《春秋:五霸迭兴》中,并没有以这篇戏剧冲突很强的故事作为主要内容。在可看性和真实性上,作者朱良选择了后者,似乎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尽量接近真实的历史,而不是符合戏曲家、小说家脑海中的形象。作者大胆设想这段故事很可能是周平王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而做的政治宣传,但毕竟是自己的父亲,又不能说得太过,便如抹黑纣王一样,把脏水全泼给了褒姒,红颜祸水论就这样形成了。

从常识看,“烽火戏诸侯”这件事在现代人眼中其是经不起推敲的。当时的王城镐京在今陕西西安市附近,点燃烽火后,传递到各国诸侯处,各路诸侯集结兵马,赴骊山勤王。近的诸如郑、晋、虢、虞、秦,远的诸如齐、鲁、徐、宋、卫等大小国家,各国国君调兵遣将、勤王路途各不一样,按道理说到达骊山的时间不可能一样,拖拖拉拉的估计得有几个月之久。所谓褒姒见到各路诸侯后就开心地笑了,这也有点不太现实。尤其是《竹书纪年》与《清华简》的交相呼应,基本上已经可以断定“烽火戏诸侯”一事的虚构了。在书中当我们把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刨除后,人们便可以把焦点更多地放在周幽王、太子、申侯等人的身上,毕竟西周的灭亡不是因为一个女人,也不是因为外族的入侵,而是因为内部继承人的矛盾和王室权威的衰落所导致的。

二王并立

在近些年对《竹书纪年》和《清华简》的复原解读中,人们看到了司马迁都没看到的历史材料。通常我们认为周幽王之后继位的是周平王,然而在对新的史料解读后,周幽王之后还有个周携王。周携王是周幽王的弟弟“姬余臣”,被当时朝内以西虢国君主虢公为主的旧臣势力立为新王。一种说法是在西和东同时有两个周王,存在二王并立的局面;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并没有出现二王并立的场景,而是一开始就是周携王继位。但是因为不得人心,九年后诸侯便不再朝见他,而后被晋文侯所杀扶立周平王为周王。

这两种说法虽过程不一样,但结果很相似,周携王都是被晋文侯所杀。晋文侯在早年讲述春秋的各种书籍中被人提到较少,那时候还没有新资料辅助,人们不清楚在平王东迁这段历史中,晋国究竟占据了什么样的地位。这次在书中,作者将晋文侯的故事穿插进来,使我们了解到,周平王之所以能成为周王,晋文侯绝对是最大的功臣。周平王有没有参与申侯的计划引外敌弑父不得而知,但晋文侯作为诸侯,作为姬姓同族,敢杀掉名义上的周王而改立周平王,在史书上有所提及。有了二位的开头,王也早已没有了往日的权威。

周携王做了二十一年的王,历史却没有这段时间的资料,但就故事而言,这段历史的弥补,让一些人和事浮出水面,便于读者理解周平王动迁后,整个周朝的势力格局和为什么会滑向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局面。

浪漫的春秋

春秋时期特点是贵族政治,整个政治体系和社会架构和西周时期差别不大。在一些故事中我们能看到血统、礼仪、气节及对身份相对应责任的认同。诸侯和诸侯的公卿大夫们,祖上缘于同个姓氏。凡是姓中带有“女”字构成的,都是上古贤王大氏族之后,比如姬、姜、妫、嬴、偃、姒等姓都属于贵族血统。所以那时的社会与后来战国时代的面貌完全不一样。社会上的大事要事基本上被贵族垄断,包括打仗。战争是能代表贵族身份的一种象征,因此在春秋时也出现了不少现代人听了觉得稀奇的事。

打仗作为一种礼仪,更像某种游戏,以战胜为目的,很少以歼灭为目的。比如晋国与楚国的邲之战,楚国的许伯、乐伯、摄叔三人,架着战车独闯晋军驻地。因为突然来袭,晋军没有防备,这三个楚国人在晋军营地里大闹了一番,割了只耳朵,抓了个晋军俘虏,连忙往外跑。左突右闯眼看就要逃脱了,没想到被晋军的大将鲍癸赶上了。乐伯手中只剩一箭,于是他射倒了路边的麋鹿,下车捧起麋鹿在路中间等着献给追上来的鲍癸。鲍癸见楚人知礼且勇敢,便收下了麋鹿,相约战场上再见。这种“战场礼仪”让后世无法理解,在春秋时却是君子间不成文的默契。

邲之战还有一则故事。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晋军大败而归。楚军占据优势后,对晋军展开猛攻。晋军溃不成军,疯狂地向黄河北岸跑,人踩人、人挤人,逃跑的渡船被超载的士兵压翻了。船上的士兵不愿让船下的士兵上船,他们挥刀砍手,船上都是没上船同胞的手指。这么严峻的形式,这边晋军有几辆车在逃跑过程中,陷入了泥潭。楚军追上了后,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告诉晋军怎么摆脱泥潭,教晋军把战车前面的横木撤掉,果然晋军从泥潭里出来了。跑了一会儿晋军的马又停下了,楚军还得继续支招,让晋军把车辕上的木头扔掉。晋军也调侃楚军,说他们逃跑比较有经验。我们看其实普通的士兵对彼此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

《春秋:五霸迭兴》
朱良 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春秋时代笼罩的贵族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催生出了尊王攘夷的霸主政治。而战国时代残酷的杀戮和变法图强成为主旋律,那个时代人们更为焦虑。七雄博弈之间,彼此以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为前提,一扫春秋时的礼仪与规则。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坑杀了四十万赵人,将赵国可用男丁一网打尽。二十多年后秦将桓齮大破赵军又杀了赵军十多万人,而这十多万人在当年长平之战时还是孩子,爸爸死于秦军,孩子长大了还是被秦军杀死,可见战国时的战争之残酷。

残酷的春秋

如果说春秋是热的,那么战国就是冷的。其实读到春秋末期,人们已经能感觉到这份寒冷了。要离不惜以全家及自己的健全的肢体为代价换取荣华富贵;伍子胥攻打楚国纵容吴军烧杀抢掠,将楚平王的尸首挖出来鞭笞。翻开《战国:七雄博弈》这本书时,目录上的“杀妻求将”“乐羊食子”“窃国者侯”“张仪欺楚”等小节,已经让人嗅到了战国的血腥味儿。

宋国在周朝是个老牌国家,宋国本是商朝后裔组建的国家。而在设立国家之初,周王就有意地将宋国设置在各诸侯之间,这让宋国一直为四战之地。到了战国时期,像宋国这样不大也不小的国家,就成为了强国眼中的肥肉。所谓的七雄博弈,除了合纵与连横,这样的国家也是彼此博弈的重点地带。

韩国当年趁着齐赵魏楚无暇顾及,吞并了立国四百三十一年的郑国。之后赵国趁着其他国家互相交战想吞并卫国,然而此时领头攻齐的魏国不干了。因为有郑国的教训,魏国领着联军转头将赵军赶出了卫国。而此时的宋国,也面临着这样的情况。当时的战国七雄,秦赵齐逐渐形成了三国角力的局面。三个强国都怕对方联合起来攻击自己,秦国邀齐国公称西帝与东帝,齐国欣然接受。在朝臣们的夸赞下,齐湣王飘飘然,把焦点放到了宋国身上。

齐赵魏三国本来约好一起攻宋,但齐湣王觉得有秦国作为后盾便胆大了起来,不仅一口气将宋国全境吞并了,还一口气打下了魏、楚两国不少的地盘。齐国打下了宋国,让赵魏楚等国完全没捞到好处,秦国此时翻脸,公开声讨齐国,其余各国均呼应起来。转眼间,齐赵魏联合就变为了秦赵魏韩燕楚联盟攻齐。秦国长途奔袭领着联军直扑齐国,连下九城,打得齐国无还手之力。此后,怀着灭国之恨的燕国将齐国打得只剩两座城池,齐国此后一蹶不振,再也没有称霸的本钱了。作者朱良将大国的关系和小国的生存掺入各国的博弈之间。以尔虞我诈和残酷的征伐,作为主旋律,向读者展示与春秋完全不一样的面貌。

春秋和战国,实际上是人为的分界点,在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当我们将这两本书连起来阅读后,才能感受到人性的改变、社会的改变,在春秋时统一天下或许只是天方夜谭,而到了战国在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下,各国在吞并歼灭之中,统一大业则成为了必然。那样绚丽灿烂的时代,是统一时代前最后的辉煌。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4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