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科创中心升级打造创新孵化平台,“能源谷” 硕果频出解锁核心科技
双创孵化平台投入运营、重点创新项目加速落地建设、央企研究院打破围墙共享资源……2020年过半,未来科学城建设发展并未因新冠疫情而放慢脚步。昨天,未来科学城打造的创新创业示范平台——未来科创中心重装升级,开启运营新阶段。
资料图 邓伟/摄
中心定位为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重点聚焦未来科学城央企研究院聚集的研发资源优势,通过链接区域内大中小企业、沙河高教园区高校实验室、国际化产业促进机构等优质资源,为未来科学城集聚升级发展新动能。
■ 未来科创中心
升级打造创新孵化平台
未来科创中心位于未来科学城一期绿地中央广场15号楼,与国家电网、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商飞等央企下属研发中心为邻,科技创新氛围浓厚,目前已经吸引首批科创企业入驻,涉及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科技热门领域。
未来科创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协调科技创新资源、对接资本和市场等专业化服务,中心将打造“孵化场地+综合服务+产业赋能+投资基金”的创新孵化模式,助力落户企业“做大做强”。中心为入驻企业推出了物业配套、创业指导、创新培训、科研、咨询、融资、市场拓展、品牌宣传等8大特色孵化服务体系。
未来科创中心的升级只是未来科学城双创生态日益丰满的一个缩影。已经落户的央企研究院也在双创生态搭建上动作不断。国家电网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不仅搭建了线上实验室共享平台,开放科研资源助力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其众创空间还推出了减免租金的优惠政策,鼓励创新团队落户。
■ “能源谷”
硕果频出解锁核心科技
未来科学城两头连着中关村科学城和怀柔科学城,规划面积已由原来的10平方公里扩大至170.6平方公里,将成为汇聚先进能源、先进制造、医药健康等高精尖产业的技术创新高地。
在未来科学城东区,能源产业汇集的“能源谷”硕果频出。不久前刚刚投用的世界级工程——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项目中,堪称项目“心脏”的核心技术就在“能源谷”入驻机构——国网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诞生。为何说柔性直流换流阀是张北柔直工程的“心脏”?联研院直流所科研人员宗文志告诉记者,此次应用在张北柔直工程中的换流阀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可传输容量最大的柔性直流输电核心设备。
数据显示,“能源谷”目前集聚了330家能源企业,核心区集聚8000余名能源科研人才,累计建成28个国家级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组建了15个氢能技术、核能材料等协同创新平台。
■ “生命谷”
再添科研成果孵化基地
今年以来,尽管面临疫情考验,未来科学城仍加速实现重点项目落地建设,补齐创新链条上的环扣。
疫情期间,作为全国首个国际研究型医院的高瓴国际研究型医院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实现奠基开工,规划床位500张,预计将于2022年底建成运营。整个项目从项目签约、规划选址、方案设计到开工建设,仅用时124天,创造了“未来科学城纪录”。这一研究型医院落地将加速医药研发成果转化进程,让老百姓更快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原创药”。
本月,未来科学城西区“生命谷”的创新链条再落一子,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基地正式启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外籍院士王晓东及其团队孵化出的百济神州、华辉安健两家明星企业首批入驻。
“百济神州开发的新药,在治疗新冠重症患者方面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华辉安健也正在加紧开发针对新冠病毒的药物。”王晓东介绍,以百济神州为例,公司目前已有400多名科研人员,此次入驻基地后,团队将再扩展新增几百人的科研团队,其在京研发团队阵容已经媲美国际大药企的癌症研究团队。
记者了解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将优先为北生所孵化转化基地提供空间载体,通过定向投资若干实验平台和专用平台的方式,全面支持北生所创新项目落地孵化、科研转化及中试研发,重点保障北生所科研转化项目优先在园区落地生产。
来源:北京晚报
本报记者 赵语涵
流程编辑:TF020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