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纪实文学怎么写?与文笔虚构无关在细节真实

2015-12-18 12:00 编辑:TF006 来源:网络

2015年12月18日讯,纪实文学该怎么写?对这个问题,人们会立刻给出答案:找本教科书,自己翻翻不就懂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眼中的纪实文学是工具式写作,有标准格式,无需创造力,文从字顺即可,纪实文学的难度在采访、在选题、在细节真实,它与文笔无关,与虚构无关。

7_调整大小

但,看过西班牙作家科尔曼·乌里韦的《什么让这个世界转动》(漓江出版社),让人大跌眼镜,它基本是小说,有戏剧化的故事结构,有主人公,但背景却来自采访,虚构与非虚构彼此交融,给人亦幻亦真之感。

读惯《光荣与梦想》、《第三帝国兴亡》之类,我们脑海中会留下深深的“纪实即史”的印象,可这些作品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之前,而此后纪实文学仍在发展,前人框架可能早已被冲破。

毕竟,“大人物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天作家无法再站在众峰之上指点江山,他们不得不更细节、更具体地去审视这个世界,而这,就要改革传统写作方法。

发现新的冲突,展现更深层人性,纪实作家不再只是记录者,他们还需要创作与虚构。

《什么让这个世界转动》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的故事,在佛朗哥军狂轰滥炸下,反法西斯阵线决定将1.9万西班牙孤儿分送到欧洲各国。作者通过其中一个收养者,映射出这批孤儿们的人生全貌,以此揭露战争的残酷与荒谬。

知道西班牙孤儿的中国读者不多,但几乎每个中国读者都懂得战争的苦难。凭借一个“偏僻”话题,乌里韦竟在不觉间,拉近了我们与西班牙的距离。

也许,乌里韦的写法并不罕见,只是我们以往介绍太少,总以为“非虚构”没有文学含量,看看题材即可,这使乌里韦式创作一次次与我们擦肩而过。

其实,今年出版的《档案:一部个人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同样是一本写法独特的纪实作品,作者加顿艾什当年曾在东德从事学术研究,却被疑为间谍,秘密警察为他留下325页秘密档案。两德统一后,加顿艾什一边查阅档案,一边回忆,重新拼出自己当年的行踪。它融入侦探小说、心理小说等的手法,深刻揭露了极权主义的荒谬与反智。

至于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花城出版社),则手法更为丰富,甚至融入了意识流、象征主义等,看似平庸的一个个独白,却饱含张力,促人反思:这仅仅是靠采访就能写出的作品吗?为什么我们就采不到、写不出呢?

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新趋势:当我们高谈阔论纪实文学的真实性时,西方非虚构写作技术却在悄悄升级,又将我们拉开一段不小的差距,以至于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我们还以为爆了大冷门。

要追上世界脚步,只能更多阅读,那么,就从这三本开始吧。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