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4日讯,1月14日上午的八宝山殡仪馆,又送别了一位响当当的业界泰斗,提起这位大师,不做媒体的很少有人知道,做媒体的很少有人不知道,可以说,读懂了他,就读懂了中国的“新闻”。他就是中国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新闻教育家、新中国新闻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甘惜分教授。
![1J_A~]1L]%$TK{UE%}YY~@5](http://static.takefoto.cn/img/2017_pc.jpg)
全国新闻学界敬献挽联
今天上午的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里里外外都摆满了花圈花环,来自全国各大院校新闻传播类院系的挽联,寄托着大江南北新闻学界对甘惜分先生的哀思和怀念。


从这些挽联中,我们能看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等等全国各所高校新闻院系的名字。这样的场景并不多见,彰显了甘惜分先生在国内新闻学界和业界崇高的地位。
百岁宗师桃李天下
甘惜分先生1916年生人,四川邻水人,他一生治学,行事低调,声名并不为大众所知。但他桃李满天下,一生所教的学生,现如今都是著名的学者、新闻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就在去年12月,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研究委员会为甘惜分教授颁发了“中国舆论学研究终身成就奖”。
追悼会当天,他的学生们也来到现场送别恩师。74岁高龄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童兵曾是甘惜分门下的学生,也是甘惜分带的第一个硕士生和第一个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保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燕南等“甘门弟子”都来到追悼会现场送别恩师。
![9R1V9`0SPSW]]O6Q0TH[LH1](http://static.takefoto.cn/img/2017_pc.jpg)
做新闻闹革命,发掘刘胡兰光荣事迹
1937年,21岁的甘惜分就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工作,1947年在新华社晋绥总分社担任领导职务时,经手编发了刘胡兰英勇事迹的报道。
![)_2M52OT30$[[[]QOERQ%`N](http://static.takefoto.cn/img/2017_pc.jpg)
1947年2月6日,《晋绥日报》刊登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详细报道,并发表评论,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和解放区军民向刘胡兰学习。同日,延安《解放日报》也发表题为《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女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的文章。中共中央晋绥分局追认刘胡兰为中共正式党员。
1947年3月26日,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途中,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向他汇报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毛泽东问:“她是党员吗?”任弼时说:“是个优秀共产党员,才15岁。”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

曾公开质疑毛泽东的新闻思想
在甘惜分先生流传甚广的自述中,有这样一段回忆,叙述了其公开质疑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经历——
“那是1979年新中国建国三十年,在人民日报大楼开会,与会的皆是首都新闻界专家。我发言,认为毛泽东一生关心新闻事业大有建树,但也有错误的新闻观点。我指出:1948年4月2日他对晋绥日报人员谈话有这样一段:‘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毛泽东选集》,第四卷)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但缺了一句,毛泽东不是精通辩证法吗?这句话应当说:‘报纸的作用和力量,还在于把人民的意见、要求和批评等等集中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推动我们的工作。’这样才比较全面,把党性和人民性集中起来了。据我所知道的所有讨论会,我这是第一次向毛泽东新闻思想提出质疑,我在真理面前敢于指出毛泽东有些思想也经不起实践检验,在场的同志却都表示赞成。

甘惜分先生说:“我反对那些把我称为‘泰斗’的人,我只是一个执著的新闻规律探索者。”如今,这位新中国新闻教育和研究的奠基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家,走完了他百年人生中的最后一程,永远告别了他所热爱的新闻事业。

声音
@陈昌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学泰斗、百岁学者甘惜分教授昨22:55与世长辞,惊闻噩耗,无尽悲怀。他研究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是新闻理论的一代宗师。愿甘先生安息。
@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新闻教育界元老甘惜分先生去世。他这幅字(写真事,说真话,讲真理,传民情,道民意,呼民声)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也是他最重要的精神遗产。
@唐远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媒介评议与舆论引导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4月17日,甘老即将迎来他的百岁生日,甘门弟子本来正筹划三个多月后的甘老百岁寿辰,不料病魔却这么无情……
@记者蔡拥军(新华社大连支社记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甘惜分逝世。无缘谋面,但我的不少老师受他很大影响,这个名字屡次被提及,致敬。图文、编辑:和小欣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