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9日讯,现在的土豪行头多是大牌,古时土豪更讲究。

清末的北京城里曾经有过这么一首民谚:“头戴马聚源,身披瑞蚨祥,脚踏内联升,腰缠‘四大恒’。”那年月谁要是把这四样凑齐喽,绝对就是让老北京人艳羡不已的土豪了。这其中“瑞蚨祥”是老百姓公认的信誉卓著、货真价实的一家老绸布店,它能在竞争激烈的大栅栏商业区屹立百年,全仗东家孟洛川打下了坚不可摧的基础。
孟洛川小时候是个淘气包,族人都觉得这个孩子没什么出息,甚至给他起了个不雅外号叫“孟四猴子”(孟洛川在家中排行第四)。有一次孟洛川因为顽皮被罚在家中新盖的大厅堂里跪着,一旁的管家走过来数落了他几句。这下孟洛川可不干了,主仆有别,家里人瞧不起自己也就算了,现在连奴才也欺到自己头上。他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对管家说,“你说我不用功,可是你就用心吗?这座厅堂是你主持修建的,用了多少砖瓦人工,一共有多少笔账目,每一笔都是多少钱?”管家被他问了个张口结舌,孟洛川却一张嘴报出了分毫不差的细账,原来他平时在工地玩,把管家与工头的对话都记在了心里。
就在孟家人还没从惊异中回过神来的时候,孟洛川又一次以天生的商业才能让他们大吃一惊。年关岁尾,家族中的几房亲戚聚到一处结算一年的银钱,结果三个账本对不上,几家人吵得不亦乐乎,眼看年夜饭就要不欢而散。谁都没注意,孟洛川不声不响走过来,拿过三个账本平摊在桌上,抄起笔来不一会儿工夫就把一张明白无误的账单算了出来。这一举动把在场的孟家人都镇住了,他们意识到孟家出了一个“商业神童”。
孟洛川的父亲从此以后开始着意培养儿子,并在1868年,也就是孟洛川十八岁的时候便让他接掌了“瑞蚨祥”绸布店。
“瑞蚨祥”的北京店一开始设在前门外鲜鱼口内的抄手胡同,由于地处偏僻,所以生意冷清。孟洛川成为大掌柜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用近十万两银子盘下了大栅栏一处最显眼的地方,将“瑞蚨祥”绸布店搬了过来。
重新开张不久,来到绸布店的顾客就感到了这家店明显的与众不同。先说这“进门茶”吧。别家商铺进门也奉茶,可是只限熟客,而且那茶叶也大都是便宜货,喝起来和白水没什么分别。瑞蚨祥却别具一格,客人只要进门,先不忙着介绍货色,而是请到客厅中稍事歇息,由善于待人接物的伙计陪着唠嗑,奉上的香茶都是用高价买来的茶叶铺里的上等货色,就算在寻常茶店也难喝到。
表面看起来瑞蚨祥好像因此多花了本钱,实际上孟洛川的算盘打得很精。这一壶好茶不仅显示了店里待客的诚意,而且不知不觉让人产生了“这家店本钱足,货色必定好”的印象。再者一说,伙计陪客人聊天时就能顺便了解其家中情况,需要什么样的绸布,在做了市场调查的同时也拉近了与客人之间的关系,为下一步的生意铺了路。
除此之外,孟洛川还主动使出两个让利的“绝招”。他向所有来店里挑选绸布的客人承诺,为了避免人工量尺的偏差以及花布缩水带来的损失,“瑞蚨祥”将“足尺加一”,也就是在原本尺寸的基础上白送一成的布料。在当年大栅栏的买卖中,孟洛川是第一个采用这种促销手段的。他还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只要是近期在“瑞蚨祥”买过布料的客人,如果发现自己所买的那种布涨了价,那么可以凭买货时拿到的单据,按照当初的低价再来购买。
孟洛川做出这两个决定的时候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都说这样做不仅破坏了行规,而且“瑞蚨祥”也将因此无法赚取到利润。事实却让这些人大跌眼镜,“瑞蚨祥”的新规一出,立时门庭若市,老百姓争先上门求购布匹,打着“瑞蚨祥”标签的绸布一时成了京城布行的热销货,别家布店反倒要跟着“瑞蚨祥”的脚步一路小跑赶上来。这些早就在孟洛川的计算之中,他抓住顾客喜欢占点小便宜的心理,舍小利得大利,不仅赚取了丰厚的利润,而且一举打响了“瑞蚨祥”的招牌。“瑞蚨祥”名声大噪之后,京城里的达官显贵都纷纷来到“瑞蚨祥”购买衣料,后来甚至梨园行的各路名角如梅兰芳、荀慧生等人都指名要用“瑞蚨祥”的衣料做行头。
孟洛川一生都是个精明的商人,可是他也有过“不算账”的时候。1900年庚子国乱,义和团跑到大栅栏烧洋药房,结果火烧连营,据《缘督庐日记钞》记载“所有金店、绸店、参店、土药店、洋货店,列肆精华,尽为祝融收去,无虑数千百万,即此,已为未有之奇灾矣!”
在这奇灾面前,“瑞蚨祥”也不能幸免,好端端的一座大店铺被一火焚尽,各种珍贵的丝绸、皮草,像貂褂、金丝猴皮褥子之类都损失殆尽。大火过后,孟洛川叹息徘徊在“瑞蚨祥”的废墟中,为如何重建店铺而苦恼不已。这时候管账先生兴冲冲跑来,说幸亏历年来顾客和别家店铺赊欠“瑞蚨祥”的欠条还保存完好,只要把账讨回来,重新开店不成问题。
孟洛川望着账房先生手中厚厚的欠条,沉思片刻忽然将欠条拿过来抛进了尚未熄灭的火堆中,“国难当头,这笔账不能算。”
孟洛川决心从头来过,他带着伙计们就在“瑞蚨祥”的废墟前摆起了地摊,还在旁边立了一块告示,声明从前所有人欠“瑞蚨祥”的钱款全部一笔勾销。告示一出,孟洛川的仁义,“瑞蚨祥”的大度顿时传遍京城。此时大乱方平,百姓依旧要穿衣吃饭,无论是市井小民还是王公贵族,买衣料时都直奔着一个地方去——大栅栏的“瑞蚨祥”。
三年之后,在“瑞蚨祥”原址重建了一座气派高轩的楼房,打那以后,京城第一绸布店的金字招牌从来没有任何人能够撼动。
孟洛川是孟子的第六十九代孙,从“家学”这个角度来说,他不能算是孟子的得意后代,因为他抛弃了老祖宗“重农轻商”的思想,转而投身商界,终成一代巨贾。然而孟洛川之所以能有此成就,与其不忘“商”身份,时刻谨记“仁义诚信”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账要算得清清楚楚,什么账又应该“难得糊涂”,这一点孟洛川始终是成竹在胸,在“算”与“不算”之间进退裕如,成就了“瑞蚨祥”的百年基业。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作者:赵之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