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封面

“呱呱叫”的画库 揭开清代中后期生活图像的宝库

2016-04-15 11:56 编辑:TF003 来源:网络

2016年4月15日讯,“他们模拟自然界艳丽色彩的本领也是无人能及的。……欧洲彩色印刷画送到广州,被他们复制得相当逼真。”200多年前,约翰·巴洛曾这样赞叹。约翰·巴洛是乾隆末年英国派往清朝的“马戛尔尼使团”成员之一,在广州,他发现许多擅长西洋油画的中国人,那里的“外销画”行业正如日中天。

33版插图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中国服饰与习俗图鉴》

据美国传教士卫三畏1847年的调查,广州仅通草纸外销画业便“雇用画工达两至三千人”,而另一名传教士则说,“仅在广州就有六千多名工匠从事这种绘画作品的制作”。
“外销画”是清代中后期生活图像的宝库,可遗憾的是,1860年后,随着摄影术进入中国,“外销画”行业骤然衰落,由于相关作品直供海外,以至于对这段辉煌,当下大多数国人茫然无知。近年来,“外销画”渐次回流,深受历史学者、收藏者们重视。

今年,九州出版社推出《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中国服饰与习俗图鉴》,作为《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的第四本,本书有着特别的历史价值:一方面,它是从“外销画”阶段到“西洋画师描绘中国风情”阶段转折的见证;另一方面,其中折射出的时代精神,刷新了我们的历史认知。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中国服饰与习俗图鉴》的底本是1800年英军第102团少校乔治·亨利·梅森在伦敦初印的《中国服饰与中国刑罚》,该书分《中国服饰》(配彩图60幅)和《中国刑罚》(配彩图22幅)两部分,铜板精印,手工上色,并有英法双语注释。

在序中,梅森称这些画出自中国广州画家蒲呱(Pu Qua)之手,自己保存了十年,书中每幅画均标注“Pu Qua,Canton,Delin”,Canton即广州,Delin则是蒲呱的画肆名“德龄社”。

梅森生平无考,据学者戴华刚称,此人早年在印度马德拉斯服兵役,因健康原因,医生劝他到广州疗养。作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商人费珠富、多林文的客人,梅森在广州住了一段时间,其间出入蒲呱画肆,并购买了作品。

蒲呱是当时广东“外销画”业中的名家,马戛尔尼访华时,使团画师威廉·亚历山大在广州曾见过蒲呱。

在当时广州,与蒲呱齐名的,还有林呱(Lamqua)、庭呱(Tinqua)、顺呱(Sunqua)、发呱(Fatqua)等。

为何“外销画”画家的名字都带个“呱”(qua)?因自乾隆朝起,负责与外商接口的十三行商人均已捐官,被人们尊称为“×官”,如启官(潘振承)、浩官(伍秉鉴)、茂官(卢继光)等。外销画家地位低微,不敢自称官,但与洋人往来,欲自高身份,故自称为“呱”,而“官”与“呱”在英文中都写作“qua”。

19世纪40年代在广州经商的美国商人威廉·亨特曾揭破其中奥妙:西方人常误以为“官”这一名号是广州行商姓名的一部分,而实际上它只是表示礼貌与尊敬的简称,相当于先生或者阁下。不过也有学者认为,“qua”是从葡萄牙语词Quadro(意为画框)而来,欧洲人见此,即知店里做的是洋画生意。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唐山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