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8日讯,今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英国TNT剧院携莎翁的最后一部剧作《暴风雨》来到中国,从4月13日开始巡回北京、上海等城市演出。作为一个多次上演莎翁名剧的著名专业剧团,激起了大批“莎翁迷”的热情追捧,一票难求。

史家小学英语戏剧社的师生与英国TNT剧院演员。阎彤 摄

英国TNT剧院演员与史家小学的小演员们互动。阎彤 摄

英国TNT剧院演员与史家小学的小演员们互动。阎彤 摄
然而,演出前发生了有趣的一幕,TNT剧院的演员们被一群北京小学生给“震”了,孩子们自导自排的一出莎翁名剧让这些专业演员大吃一惊。他们没想到,在小学生中也不乏莎士比亚的粉丝,还能做这样专业的表演,连呼“太厉害了!”
这是北京小学生和莎翁戏剧的一次相遇,一场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正在悄悄发生。
小学生演莎翁名剧震惊英国演员
舞台上,聚光灯打在一群身穿黑色练功服的孩子们身上,他们像一群小精灵一样追逐、玩闹,稚嫩清脆的童声发出标准的伦敦音:“我在各地漂游流浪,轻快得像是月亮光;我给仙后奔走服务,草环上缀满轻轻露……”这是莎士比亚名剧《仲夏夜之梦》第二幕一开场。
舞台下,是几位金发碧眼外国嘉宾,一边看一遍鼓掌、惊叹、喝彩,脸上是吃惊和不可思议的表情。很快,他们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跑到台上去,和孩子们一起表演起来。舞台很快沸腾了,大
孩子欢笑声响成一片。
“你可以站着演一棵树,也可以趴着,或者用后背演。”演员一句话,孩子们立即摆出各种奇怪的树的造型,这大概就是他们心中《仲夏夜之梦》里那个奇幻的森林。“蜘蛛可以这样演,一个人可以,两个人、三个人都行。”几名演员匍匐着把身体摞在一起,立刻组成一只张牙舞爪的大蜘蛛,孩子们纷纷模仿……演出最后变成了一场狂欢,所有的演员和孩子们都跳上去,尽兴发挥,即兴创作。
这是日前发生在北京史家小学的一幕,这是一场特殊的演出,也是一场公益活动,由史家小学英语戏剧社的孩子们和英国TNT剧院演员们共同参与。来自不同国度,年龄相差悬殊的一群莎翁戏剧粉丝无障碍交流,语言已经变得不重要,一个表情,一个肢体动作,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大家都心领神会。
《暴风雨》俘获了孩子们的心
孩子们的演出结束后,由TNT剧院演员们带来的原汁原味的莎翁戏剧《暴风雨》登台了,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小段,却让老师和学生们先睹为快。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独立完成的最后一部剧作,讲述了普洛斯彼洛与他弟弟安东尼奥尼之间的故事,普洛斯彼洛是意大利北部米兰城邦的公爵,他的弟弟安东尼奥野心勃勃,篡夺了公爵的宝座。普洛斯彼洛和他三岁的小公主历尽艰险漂流到一个岛上,他用魔法把岛上的精灵和妖怪降服。几年后,普洛斯彼洛用魔术唤起一阵风暴,使弟弟的船碰碎在礁石上,使他答应恢复他的爵位。最后大家一起回到意大利。
一场风暴在宽恕感化中风平浪静,使得这部剧充满了浪漫与温情。而且在这个情节奇妙的魔幻剧中,精灵与魔鬼共现,想象力奇特,充满美丽生活的幻想。这部剧因为集中表现了他对人类未来的设想和人文主义理想,也被称为莎翁“诗的遗嘱”,是莎士比亚晚年的代表作。
虽然一个片段,但是孩子们看得全神贯注,笑得前仰后合,因为演员们插科打诨、风趣幽默,而这正是TNT剧院的演出风格。
记者了解到,英国TNT剧院于1980年创立,不仅在英国本土声名显赫,而且是全球巡演国家和场次最多的英语剧团。他们从2000年开始创作莎士比亚的系列作品,包括《哈姆雷特》、《麦克白》、《仲夏夜之梦》、《罗密欧与朱丽叶》和《驯悍记》等,迄今已在全球20多个国家演出1000余场。他们试图重现莎翁时代的传统,一人分饰多角和性别反串成为鲜明的TNT特色,将台词、音乐、戏剧魔法、充满活力的肢体语言、插科打诨和诗歌融为一体,致力于对莎士比亚经典作品的阐释而非照本宣科,充满戏剧震撼力。
老师学生都是“莎翁迷”
演出结束后,孩子们还沉浸在狂欢的情绪里,五年级的小姑娘于理同兴奋地对记者说:“太好玩了!”她是戏剧社的新成员,参加排练不过三次,却深深迷上了戏剧表演,尤其是这次和英国专业演员同台,她觉得“更像一个有趣的游戏”。
戏剧社的孩子们对莎翁戏剧的了解和热爱来自他们的英语老师胡媛媛,她也是戏剧社的负责人,曾经留学英国学习教育,是一个资深的“莎翁迷”。
“英国具有戏剧传统,即使在校园的草坪上,也可以看到有人在演出莎士比亚的剧目,当时就被深深吸引了,看了不少莎翁名剧,回国之后,也是每次有莎翁的剧就立刻去抢票。”在中国,胡媛媛这样的“莎翁迷”不在少数。据统计,单是看过TNT剧院排演的莎士比亚戏剧的中国观众,就超过了50万,近10年来,他们曾在中国演出过《仲夏夜之梦》、《哈默雷特》、《驯悍记》等名剧,受到大批粉丝的追捧。
感受到莎翁戏剧经久不衰的魅力,胡媛媛决定让孩子们更多了解莎士比亚,于是排演了《仲夏夜之梦》。“文学无国界,应该让孩子们体会到异国文学的魅力。”
史家小学的校长王欢告诉记者,除了作为课外兴趣班的英语戏剧社,戏剧进课堂也是学校的一个尝试,他们和儿艺合作,在三、四年级的学生中开设了戏剧课。中外戏剧文化在孩子们心中从小扎根,不但是一种文学艺术的熏陶,更加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和团队意识。
文学不应只在课堂上学习
活动结束之后,TNT剧院的副总监,同时也是《暴风雨》的男主角Mark Princeas很认真地和记者谈了他的感受,他表示:“这么小的孩子能把莎士比亚的戏剧表现到这样的程度,可以说非常精彩,我以前从未见过。而且很明显,他们了解这个剧,所以我们提出的一些建议,他们能很快做出反应,而且很强烈,这很不容易,太棒了!”
Mark 提到,莎士比亚戏剧在英国是学生的必修课,“语言和文学不是在课堂上通过读书来学习的,而是通过表演,用情感,用肢体语言去理解。尤其是莎士比亚的戏剧,没有一定之规,可以用各种方式去表达。今天,我很高兴在中国的小学生身上看到了这种学习方式。”
Mark提到的这种学习语言文学的方式,实际上也是胡媛媛尝试在做的,目前在国内的公立教育中并不多见。“先通过游戏让孩子们了解戏剧,爱上戏剧。”胡媛媛老师告诉记者,英语戏剧社排演用的是“说故事剧场”的方式,这在国外也是一种新型的演艺教育形式。“我不会告诉他们怎么说,怎么演,我会先把这个戏剧的故事说给孩子听,让他们进入那个情境,然后几个孩子一组,演绎同样的人物和剧情,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各自编排,你就会看到很不一样的结果。”
《仲夏夜之梦》就是采用这样的方式编排的,于是,舞台上就呈现出迥然不同的仙女、精灵、国王和王后,还有充满个性的树和蜘蛛。“让孩子们尝试各种可能性,思考和创作的过程,就是对文学和戏剧理解的过程。”胡媛媛说。
今年8月,由史家小学英语戏剧社的孩子们演出的《仲夏夜之梦》将参加英国爱丁堡的国际艺术节,中国孩子演出的莎士比亚名剧回到莎翁的故乡,大概会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演绎,这也是一堂独特的戏剧文学课。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