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网传美军供养神秘部队 惊天项目你能猜到几个?

2016-04-23 17:31 编辑:TF005 来源:网络

2016年4月23日讯,长期以来,美一直私下供养着一个神秘研究组织——DARPA(美国国防先进研究计划局),负责研发军事用途的高新科技。这一机构进行了不少先进技术的开发,其中有不少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同时也有很多项目由于过度“异想天开”而被诟病。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这一神秘组织的面纱,点数一下它的成败得失。

Transit Navigation Satellites

在DARPA的资助下,TRANSIT导航卫星启动

为外界知晓的成功项目

NO1 互联网“创世纪”

最初目的:是为核大战时通讯需要

DARPA在1958年应对苏联技术的挑战成立之后,最具影响力的项目,要数通过阿帕网的研究奠定了国际互联网的TCP/IP技术基础。

阿帕网也被称为互联网的始祖。DARPA一开始对阿帕网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核大战时通讯的需要,但是DARPA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沉浸在所谓的崇高使命中战战兢兢,而是开展了对计算机科学和分布式网络的研究。特别是60年代DARPA几任领导,都建立了宽松自由的研究环境,并真心诚意邀请有志于计算机科学研究的顶级专家“共同创业”。虽然这个最早的阿帕网显得非常原始,传输速度也慢的让人难以接受。但是,阿帕网的四个节点及其链接,已经具备网络的基本形态和功能。所以阿帕网的诞生通常被认为是网络传播的“创世纪”。

N02 为GPS立功勋

军事领域:为数以千计的战舰导航

除了互联网,DARPA还有一些成功的项目值得说道。

首先要说的是GPS。现在中国汽车保有量这么多,除了经济发展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司机不用认路了,正是车载卫星导航的存在,让很多路痴患者也敢于手握方向盘潇洒走一回。当然很多爱国者可以说我们用的是北斗导航,但实际上北斗导航系统最初模仿的就是美国GPS导航卫星,而GPS正是来自DARPA的技术研究。

就在苏联发射第一颗卫星震动美国上下之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两位教授,通过对苏联卫星的研究和观测,得出了一个结论:利用多普勒效应,使用卫星进行导航是完全可行的。然后在DARPA的资助下,1958年启动了TRANSIT卫星项目,并于1959年至1960年首次组建了一个试验性双星导航系统。从1967年至1990年,TRANSIT导航卫星为数以千计的战舰提供了导航服务。直到1996年,TRANSIT导航卫星才彻底终止服务被GPS所取代。

N03 “隐形”概念震江湖

拉开差距:成为划分代差的显著标准

前面两个项目,虽然和军事国防有些关系,但更严格看来,是辅助和支撑的作用更大一些。但DARPA有一个项目,可是直接与作战直接相关,这就是“隐形”战机。

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及北约发现,在和华约可能的战争中,西方当时的常规战机可能会遭受极为严重的损失。由此,DARPA开始了隐形(低可探测性)战机的研究。在DARPA的隐形战机项目牵引之下,洛克希德公司的臭鼬工厂最终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种隐形战机F-117。由于隐形战机对于雷达、防空导弹的不对称优势,使得隐形这一概念不但发扬光大,而且成为第五代战机的最典型标准。在第五代战机中,可以不超巡、可以没有眼花缭乱的机动,甚至可以没有高度复杂的电子设备,但肯定有一个隐形或者看上去隐形的外形,否则自己都不敢以“五代机”而自居。 

应该说隐形这一概念,是美国利用DARPA来拉开与其他国家军事差距的典型例证。“隐形”飞机的出现,等于画了一条线,那些非隐形的战斗机,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军火市场上,其价值都在迅速缩水。

失败背后的想象力

1“九头蛇”无人机航母

DARPA除了成功的项目,还有很多看似荒诞甚至最终失败的项目。DARPA在2013年公布了以希腊神话中的九头蛇命名的“九头蛇项目”,号称可以同时搭载水下及空中无人机,建立能够在公海部署超过几周甚至数月的水下战斗网络。

2 机械战象

1966年,DARPA委托了一项研究,目的是“研发一种极大提升在南越复杂地形条件下,跨国境运输货物与人员能力的地面运输工具”。“机械战象”可以穿越山区,沿着狭窄蜿蜒的丛林小径以及陡峭的山坡运送人员货物,同时也可以穿越沼泽、小溪甚至河流。

3 飞行悍马

2010年,DARPA推出了新的运输部队概念。根据DARPA的初步报告,飞行悍马能够一次可以运载四名士兵,可以避免许多威胁——比如堵车。车辆将不再局限于地形,也就不再容易预测部队的方向。同时地雷和伏击也不再对车辆造成威胁,并让士兵从不同方向接近目标。

4 折磨苏联领导人的超能力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DARPA委托兰德公司评估“美国与苏联在超自然现象方面科学与技术研究活动的实质性差异”。换句话说,DARPA开始插手“精神力研究”。DARPA花了几百万美元,试图识别并招聘有心灵感应的人来进行远程间谍活动,可以通过折汤勺来折磨克里姆林宫里的苏联领导人。

5 伽马炸弹

DARPA花费3000万美元试图打造前所未有的铪炸弹——伽马射线弹。它的理论创造者,来自德克萨斯州的物理学教授卡尔·柯林斯,他宣称从X射线机中检测到了铪-178的伽马射线发射。

6 手持式聚变堆

DARPA的2009年财政预算中出现了一个神秘的300万美元项目,而我们仅仅知道的是,DARPA可能在制造一个微型核聚变反应堆芯片。芯片的集成电路提供了精确的微制动器,产生的高电场可以被维持在适当的功率。此外,热隔离技术可以生产高效率的电源转换器,让芯片可以自我维持。

7 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对生物武器的担忧促使DARPA启动了“非常规病原体对策计划”,旨在“示范开发美国军事行动防御科技,保护士兵以及后勤人员”。不过,DARPA可没告诉大众其中一个“非常规”项目是花费30万美元资助3个科学家,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

为何这些失败项目

才是DARPA的核心

以上看上去有些不切实际?没错。但是在DARPA看来,只有这些失败的项目,才证明其存在的必要性。美国学者认为,军事技术的变化可以归结为3种类型。首先是现有技术的持续改进,例如F-15战斗机由C/D型发展到E型攻击机,现在又出现了F-15S“沉默鹰”的准隐身型号,这些都叫“改进”。

第二是根据今天已经成熟的科技,打造未来的武器系统。例如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研发的电磁炮,就是典型例证。虽然电磁炮还是未来的装备,但是从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公布的图片和视频来看,这种电磁炮已经基本成型,只是等待最后与舰艇的“实装”。

第三则是重大的技术创新,能够取代现有的被证明最成功的武器装备。这才是DARPA的研究方向。这种能够产生巨大技术代差的创新,往往是不能预设“条条框框”的。看看上面我们说到的这些DARPA的失败项目,设想一下如果他们能够获得成功,每一个都将是战场上的新霸主。正是由于“想象力”的爆棚,才让DARPA成为代表美军科技创新的“典型”,进而成为各国学习研究的样本。

走进DARPA衙门

局长直接统领项目经理

靠点子蒙钱的找错了门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高人”想着要去靠卖点子“赚钱”了,但要蒙DARPA的钱可不是这么容易的。

DARPA现存的项目大大小小多达上百个。可能我们以为这样一个稳执世界军事技术牛耳的机构得是多大的一个衙门。但事实正好相反,DARPA总共只有220名雇员,而且其中近一半的人都是技术人员。

DARPA的组织架构非常扁平化,局长直接管理项目经理。这使得上下交流观点非常顺畅。DARPA项目的“生命周期”基本上是3至5年。这种迅速变化让DARPA时时刻刻都处于新思维的“泉涌”状态。

DARPA的项目经理,被称为“技术侦察兵”,这些人对技术必须非常敏感。DARPA通过业绩和项目的成长来灵活调整项目经理的收入:干得好收入高,干的差收入低,这又刺激他们不断寻求技术上的新突破和新概念。

同时,DARPA对技术投资也有自己的标准,例如无论是项目经理还是与DARPA合作的机构,都必须回答“技术途径”、“创新度”、“区别点”、“完成节点”、“成本”等几大问题。如果没有竞争力,DARPA就会撤资转而寻找更有竞争力的团队。同时,项目经理也会十分挑剔,想方设法榨干点子的油水。

因此,如果有人想靠着点子来蒙DARPA的钱,应该连项目经理这一关都过不去。即便你有巧舌如簧的本事骗人拿到资金,DARPA也可以随时根据项目的进展来决定后续资金的投入。因为相对于大型武器项目,这些军事上的前沿创新反而并不需要大投入。几十万美元对于DARPA来说赔得起,但如果真是以骗钱为目的,自有警察和FBI上门找麻烦。

DARPA不好学

DARPA的作用有目共睹,因此有些大国也成立了类似的组织来刺激本国军事技术的创新。但同时我们需要意识到,DARPA不好学。

首先,DARPA是建立在美国全面利用西方学术科技成果的基础之上,这是不可否认的现实,其他国家不能随意享用这个巨大的“科技池”,比如我们中国从以色列进口预警机就遭到美国的封杀。而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又不具备学术基础。

另外还有文化。DARPA的成功还要归结于很多美国人对科技的“痴迷”与“向往”。从“星球大战”成为美国社会文化的重要图腾,就知道许多美国人对科技、对未来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DARPA的那些项目经理固然要挣工资,但心底里肯定有着那份对新技术、新概念的执着追求,否则靠单纯的物质刺激是不可能实现现在的成绩的。如果只是想靠着科技成果向上爬,那么只会离创新越来越远。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郑文浩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