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7日讯,有关萧红的故事,大多有这样一段:她与未婚夫同居于哈尔滨一旅店,因欠了巨额费用,后者逃离,旅店老板威胁要将已怀孕的萧红卖进妓院。情急之下她向报社写信求救,萧军前往探望,二人互生好感,他努力救她逃离苦海。于是,文学史遂有珠联璧合之“二萧”。

萧军萧红在青岛樱花公园
(1911—1942年),与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并称“民国四大才女”,又被称为“文学洛神”,她的《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作。不过,许多人提起萧红,首先想到的不是她的作品,而是她与多位男主角传出的那些“绯闻”。有意思的是,这一点萧红在生前就猜测到了。“当我死后,或许我的作品无人去看,但肯定的是,我的绯闻将永远流传。”萧红在一封致友人的信里,对身后事不无担忧。幸运的是,她写于80年前的三封信件尚存留世间,关于萧红的那些蜚短流长,也许可能就此终结。
昨天,萧红于1936年暂居日本时写给萧军的三封书信,首次在京上拍。人们也终于通过这些穿越历史长河的实物,得以窥见一代才女的真实面貌。
“二萧”通信多谈家庭琐事
因拍卖而公之于众的三封信,算得上是“家书”,信中大多是一位妻子写给丈夫的日常闲话,虽平实,却真切再现“二萧”的友情、爱情和在文学路上的切磋。与此前人们从文学作品和影视剧里了解的戏说,大不相同。
![A_DN04LM0XI]3$(L0D]@NUP_调整大小](http://static.takefoto.cn/img/2017_pc.jpg)
第十封信文字节选
“每天我总是十二点或一点睡觉,出息得很,小海豹也不是小海豹了,非常精神,早睡,睡不着反而乱想一些更不好。不用说,早晨起得还是早的。肚子还是痛,我就在这机会上给你写信,或者有凡拉蒙吃下去会好一点,但,这回没有人给买了。”萧军后来特意解释过文字里的“小海豹”:“‘小海豹’这是我给她起的诨名。因为她很喜欢睡觉,平常一至九、十点钟就要睡了,而且连打哈欠,一打哈欠两只大眼睛的下眼睑就堆满了泪水,加上她近圆形的小脸……俨然一只趴在水边亮着一双水汪汪大眼睛的小海豹。”
第十一封信文字节选
“你怎么总也不写信呢?我写了五次你才写一次。肚痛好了。发烧还是发。我自己觉得满足,一个半月的功夫写了三万字。补习学校还没有开学。昨天我出去,看到一个穿中国衣裳的中国女人,在街上喊住了一个汽车,她拿了一个纸条给了车夫,但没拉她。街上的人都看着她笑,她也一定和我似的是个新飞来的鸟。”
![FTJ(04HWRYM]8~[E({%6%~7_调整大小](http://static.takefoto.cn/img/2017_pc.jpg)
第十四封信文字节选
“你的那张图,别的我倒没有什么,只是那两个小西瓜,非常可爱,你怎么也把它们两个画上了呢?假如有我,我就不是把它吃掉了吗......日文我是不大喜欢学,想学俄文,但日语是要学的。”
令人唏嘘的是,从1936年7月至1937年1月,半年不到的时间,萧红给萧军寄了35封信。然而,她热烈的想念并没有留住萧军,半年后,当她回到上海,发现二人已无可能再在一起。离开萧军后的萧红最后选择与端木蕻良同居,然而,这位端木却在萧红病入膏肓的时候弃她而去。被误诊的萧红,只活了31岁,留下“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的遗言。
电影《黄金时代》取材自亲笔信

“二萧”
“这些信件谈的大多是家庭琐事,也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并不像外界传得那样玄乎其玄。”萧军之孙萧大忠介绍,侥幸逃过“文革”的这些书信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祖父直至1978年才开始整理和注释萧红的这批书信,还详细记录下每一封信当时的情形。后来,它们集结为《萧红书简及注释录》并出版。
正是在这些信件佐证的基础上,才有了许鞍华执导的电影《黄金时代》的诞生。而影片的上映,也让这批信件的关注度得以升温。就连片名《黄金时代》,也源自萧红1936年11月19日从日本东京写给萧军的一封书信。
“希望固然有,目的也固然有,但是都那么远和那么大。人尽靠着远的和大的来生活是不行的……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

电影《黄金时代》中的萧军萧红
影片让现代文学史上的几位传奇人物,也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几款电影海报上,鲁迅的设计台词是“想骂谁,就骂谁,这是畅所欲言的时代,一切都是自由的。”印有萧军的海报上设计台词则是“想爱谁,就爱谁,这是快意恩仇的时代,一切都是自由的。”而萧红的设计台词是“想怎么活,就怎么活,这是无所畏惧的时代,一切都是自由的。”
“如今无论电影或传记,都认为萧红去日本是因为她和萧军的感情出现了问题。其实一个人的私生活,外人怎么可能看得真切?这些信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如果是因为夫妻反目而导致萧红离家出走,写信的内容会不会是这样的?每个人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萧军之孙萧大忠说。
他表示,之所以选择将祖父生前珍藏的这几件书信上拍,主要是认为这批书信如果能够为真正需要的文化机构或是私人藏家竞得,会是更好的归宿。据他透露,他和家人计划将拍卖所得款项用于相关的文化研究事业,今后还有意设立“萧氏文化基金”,在文化出版方面襄助祖父的故旧,并且加大对萧红作品的宣传和推广。
名人信札渐成拍卖热点
这次拍卖,由萧军后人提供的“萧红致萧军的三封信”共拍得131.1万元。这三封信多次被各类“萧红文集”“萧红书简”出版,从收藏意义上可以说是弥足珍贵。拍场均以3万元起拍,在多位藏家的竞逐下,萧红致萧军第十信、第十一信、第十四信分别以34.5万元、 32.2万元、64.4万元成交。
![RJ9]]2NSEX03C_7FR~%9EZL_调整大小](http://static.takefoto.cn/img/2017_pc.jpg)
萧军与萧红于上海最后的合影(1937年夏)
相比书画,名人信札一度只能算是艺术品市场的“配角”,不少拍卖行将其归入书画专场的一部分。书画与信札在成交价方面相距甚远,前者动辄逾千万元,后者能接近百万元已属稀罕。不过,曾经的“配角”正在逆袭。上月,在中贸圣佳春季拍卖会上,包括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学者朱自清、吴宓、冯友兰在内的民国名人信札、墨迹,实现百分百成交。
再往前推数月,去年秋拍时,保利推出的《情愫东瀛——山田家藏大千遗墨》专场,84件拍品中有79件是张大千写给日本女友山田喜美子的情书,以逾两千万元悉数成交。其中有两封估价仅一万元的情书,均以80倍的溢价成交。“你的长头发剪了没有,做梦都看你在梳头,我是多么喜欢你的长头发唷。”这封天价情书一时引得众网友纷纷讨教如何写出一字万金。
圈内人士估算,名人信札、手迹这些年的年均涨幅逾三成。如果把时间拉得再长远些,增长更惊人:20年前,几百元一件的书信比比皆是,如今百万元渐渐成为主流价格。随着行情看涨,越来越多的拍卖行也开始推出名人信札和手稿的专场。
每一通名人信札都是历史的孤本。著名文化学者解玺璋介绍说,当年丁文江为了编撰《梁启超年谱长编》,收集到的信札多达万余件,而现在所能看到的,尚不足十分之一,大部分下落不明,实在可惜。
“以前名人信札的热点是鲁迅、茅盾、朱自清,如今萧红、萧军这些第二梯队也加入进来了。”在资深信札藏家方继孝看来,名人信札走红只是遵从了“物以稀为贵”的市场法则。“从价格上看,一幅齐白石的画作足可以抵上100件朱自清的信札。可齐白石的作品存世量以万计,但朱自清留在民间的手稿不到30件。”他说,在艺术市场持续调整的当下,文化名人的信札要远比书画抗跌。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艺绽”,还有更多精彩在里面。
来源:微信公众号 艺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