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纪录

茶马古道阿青布马帮:依旧保持一份执着情怀

2016-06-21 15:32 编辑:admin 来源:网络

清晨,伴随着澜沧江水向南流淌,和骡马身上发出的清脆铃铛声……云南德钦县云岭乡查里通村,阿青布与家人为五头骡马挂上马鞍,准备着在传统的茶马古道上的又一趟运输。

64_调整大小

日落前,找好能落脚的牧民在驻地生火做饭。

68_调整大小

“永然姆”是阿青布马帮的“带头大哥”,已经二十来岁的它跟随阿青布走了十六七年。

67_调整大小

临出发前,一位村民请阿青布为上山放牧的自家孩子带些日常用品。

65_调整大小

午餐只是烤饼与几片肥腻的“琵琶肉”,因为食物来源单一且脂肪含量高,茶叶更是藏族民众不可或缺的物资。

63_调整大小

夏季路途中水草丰美,相对不需要带太多骡马用的物资。其他季节,马帮携带的物资有三分之一是骡马的草料。

66_调整大小

出发前,农波茨里在“永然姆”和“然姆”身上挂上物资。

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运输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的走廊,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分川藏、滇藏两路,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从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经过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地区进入西藏。

藏区高寒,海拔多在三四千米以上,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缺少蔬菜,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藏区不产茶,但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区民众有着喝酥油茶的生活习惯。在内地,民间与军队都需要大量的骡马,而藏、川、滇等地则产良马。于是,互补性的“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藏区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与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现在已经很少用骡马运货,主要是对这里的文化感兴趣的内地人与外国游客来此深度游,此时组建小型马帮来携带必要的生活物资。”

阿青布是村里少数还在组建马帮的村民,对于传统,他依旧保持着一份执着的情怀。

随着全国道路交通发展,茶马古道早已被214国道滇藏线、317、318国道川藏北线和川藏南线代替。但茶马古道沿途村寨的风光、民俗、文化依旧吸引着深度游的游客前来探寻。虽然传统的运输职能逐渐淡化,但古道上的马帮依旧延续。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白继开 摄影报道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