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飞蓬各自远:李白对杜甫无情吗?

2016-08-19 12:00 编辑:admin 来源:网络

天宝三载夏,李白与杜甫首次相见,结伴打猎;次年,他们二度小聚;之后便各自沉浮于命运,无缘再会。文士往来原本平常,尤其在骑马仗剑走天涯的唐代。但因为当事人分别是诗仙、诗圣,这段交往便被后人越来越关注。且随着今人“思想解放”,一些匪夷所思的诠释频频出现,如指责李白对杜甫冷酷无情、诬杜甫单恋李白、更有将李杜交游演绎为同性恋情等。正是“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又正是“你心中的一切便是你眼中的世界”。

作者 辛上邪


yyy_调整大小

李白

李杜关系的一个令当代某些读者诟病的“重要证据”是互赠的诗作篇数不匹配。在两人传世的诗文中,李白写给杜甫的有三首,杜甫写给李白的有十五首。多有人对诗篇数量大做文章,认为李白轻视了杜甫;亦有人为李白鸣冤,理由是数量不代表质量。批评、解释都大可不必。三首、十五首这些数字无论怎样都不会准确,因为二人作品中传世的比例都不大,焉知那些流失的作品中没有李杜给对方的赠诗?二人传世作品的状况也不同。李白的集子是其亡故后,族叔李阳冰帮他编辑的,而杜甫的诗集在其中年就已经流传开,晚年时杜甫又亲自编过自己的诗集,因此李白的诗肯定不少佚失,而杜甫的诗作保留得相对较好,尤其是那些他所看重的作品应该基本被流传下来。由此可断,李白写给杜甫的不一定只有三首,当然,杜甫写给李白的也不一定只有十五首。

不过,即使三首、十五首数量无误——李杜互赠的诗数量的确不均衡——也符合常理。常理有二。其一,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年龄差距算半代人了。两人相遇时,尽管李白已从玄宗处失意离开,但亦已名满天下。要知道,当年玄宗招李白入宫,就是因其盛名。李白的名气不仅仅在于他的才情,更有其真性情。李白“轻财好施,重然诺,讲义气”,“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万”;为人豪迈,好打抱不平,喜欢无功利地广交良友;又喜欢仙道,在将道教奉为国教的唐代,求仙学道无疑是时尚主流之一。凡此种种,再加上其斗酒诗百篇的功夫,又有贺知章对李白“谪仙人”、“金龟换酒”的背书,李白早已光环重重。入招之后,翰林生活虽不如意,玄宗也未重用、只是令其赋诗作词,最终赐金而还,李白的名气却更大了。笔记小说中载有,李白曾自我介绍为“曾得龙巾拭唾,御手调羹,力士抹靴,贵妃捧砚。”无论李白是否说过这些话,此言不虚。因此,李白和杜甫初见时,杜甫是“小友”,如同李白见孟浩然、贺知章时的身份对比一样鲜明。

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与李、杜的年龄差异相似。李白28岁见孟浩然时,孟浩然早已是那个年代的文学明星。虽未金榜题名,但孟浩然与王维、张说、王昌龄、张九龄等文学、政坛名流交游广泛——张说是宰相、还是玄宗的亲家,张九龄也是宰相——孟浩然本人则年级轻轻就以诗句闻达,又深具个性,故李白见孟浩然时,是呈仰视态度。李白很热情地写过两首诗给孟浩然,一首表达敬仰,开篇即是“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以李白的散逸傲气,不会怎样赞誉他人,可尽管他用平缓的口气书写自己的热爱,却仍称呼孟浩然“夫子”,足见孟浩然在其心中地位。另一首送别,是李白听说孟浩然要顺江而下去广陵,便邀他中途靠岸,短暂相聚几日后,孟浩然继续舟行,李白写下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孟浩然的存诗中,却未见他赠李白的诗。

如果换在现代,人们便很容易理解——李白与孟浩然和杜甫与李白的关系如同刘德华刚出道时去见周润发。发哥和气豁达,可内心中肯定不会有太多与华仔密切交往的热忱。相较孟浩然对李白,李白还至少给杜甫写了三首诗。而再相较李白传世的诗中给自己的偶像孟浩然的才写了两首,那么留有给杜甫的三首,是否很能平复一些怨词呢?

杜甫见到李白时,李白皇帝身边“退下来的人”,杜甫却还无缘见天颜。杜甫佩服李白之处恐怕也不仅是才华,更有其传奇的经历、丰富的阅历、广泛的人脉等。仿佛初出茅庐的毕业生预展宏图却根本找不到门路,遇到曾经沧海、魅力十足的兄长,心生亲近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加上这位兄长又赏识自己、愿意带着自己一起打猎、饮酒,岂有不喜出望外之理?以杜甫的出身、才华,所能亲近的“名人”也不止李白,其《饮中八仙歌》中除提到李白之外,尚有:德高望重的贺知章,少年时以文名的天才苏晋,“草圣”张旭。李适之和李琎,皇亲国戚,李适之是宰相,李琎是玄宗大哥宁王的儿子,擅击鼓,玄宗厚爱之。崔中之,玄宗龙潜时助其平定太平公主的功臣崔日用之子,其姿态秀雅,被杜甫形容“皎如玉树临风前”,玉树临风一词即典出于此。想与这些人中之杰交往、寻求交集,是人之常情,常理二。

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仙、圣二字不止体现其作品、文学地位,更是其性格之写照。李白一生结婚三次,不恋妻室,四海为家,飘逸之事不胜枚举,连其出生地在何方、姓氏如何、家谱传承皆无定论,甚至有学者考证李白是胡人、非汉族。杜甫则截然相反,系出名门,从小受儒家教育,忠心报国,又不失对家人之温情,即使在战乱中,也要请假回家去看看老妻幼子,还不忘记带些暖心的礼物,“粉黛亦解包”。两人的不同一目了然,他们对待人事的态度自然不同。李白写给杜甫的诗中是雪泥鸿爪的无常,“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是“昨日之日不可留”、“明朝散发弄扁舟”的一脉相承。而杜甫回忆李白仍是儒家的乐观期盼,“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无穷与永恒的体现。

退一步说,即使如一些人所愿,李白和杜甫唱和频繁、交游密切,他们的诗酒文章也敌不过十二年后的安史之乱。在马嘶人喊中,在战争的洪流中,他们,与万万千千的其他人,只能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而真的能在那场死亡数千万人口的战争中尽了杯中酒的别离,恐怕甚是寥寥。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