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一个生物学家的科普关键词 饶毅揭秘为什么要办科普新媒体

2016-10-14 12:00 编辑:TF005 来源:网络

作为著名海归、生物学家,在参与多个体制改革的实践后,饶毅和朋友们为什么要办科普新媒体?

作者:李峥嵘


3

在北京大学饶毅的办公室,他接受了《北京晚报》记者的采访

在北京大学饶毅的办公室,他接受了《北京晚报》记者的采访。这一天正是科学队长第一次百群微课,四个小时后他就要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微课。不过并非他第一次面对小学生讲课,以前他去儿子的北大附小讲过、也去北大附中和人大附中讲过。

“我自己并没有什么转型,我还是我自己。今天的语音课是研究生主持,他们是制片和导演,我是即兴演出。”

从一个实验室的科学家走向大众办新媒体,饶毅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做科研,后来写博客,也写过科普书,现在办《知识分子》传播科学,都是想要在科学文化上有贡献、有推动,最初是因为觉得科学真好玩,忍不住要与人分享快乐,是自发,后来是主动推广。”

中国人长久以来强调学海无涯苦作舟,把读书当作痛苦的事情。饶毅却提倡“智趣”。饶毅和鲁白、谢宇通力合作,改变科学和知识在中文语境颇为死板的形象,还其趣味,希望做的方法或者做的人都是很有趣的。

能不能让中国人在餐桌上一起聊天,聊一些和生活、生存没有关系的事?就像他在 《知识分子》发刊词所说:“经历了近现代坎坷的中国人,应该脱离对食物、配偶、住所之聚精会神的状态,恢复中国传统中对知识和智力的欣赏,享受全人类的知识传承和智力成果。”

新媒体为什么叫做“知识分子”?饶毅说,在一定程度上,“人人可以是知识分子”,因为人们都有发挥智力、获得知识、运用理性、追求幸福的能力。”他喜欢“智趣”这个词, “知之、好知、乐知”,”让我们共享人类的知识、共析现代的思想、共建智趣的中国。”

饶毅说为什么要做科普?“中国缺少什么?我们不缺高楼大厦。我在中国的机场书店很少看到和科学相关的书,中国科学家写的就更少了,但是美国机场有。《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作者贾雷德·戴蒙德和我是大同行,还有理查德·道金斯、霍金、萨根、费曼,这些大科学家都写科普书。我们机场的书怎么只有尔虞我诈、宫斗、赚钱呢?”

说起收视率特别好的美剧《生活大爆炸》,饶毅认为这就是非常有趣的普及科学的方式,也希望中国有这样的电视连续剧。“屠呦呦的故事多有意思,可以改编成电视剧。怎么没人写呢?”

饶毅说我知道自己能做科学研究,也能做科学文化文化,他开玩笑:“这个世界上科普做的好的人科学不如我,科学比我好的科普不如我。”

饶毅说:“按照中国的人口基数,这么多大学生,一个科学的公号关注人起码应该有几千万、如果不是上亿。”记者告诉他,一篇公号文章能有十万阅读量,就是非常热门的了。他笑着说,那说明还是少数人阅读。

关于如何解决手机碎片化阅读和知识系统化的问题,饶毅说这就需要把一个长文章分拆成系列短文章,分散照顾碎片化阅读习惯,而一直读下来又能建立一个知识系统。例如正在做的一个长寿系列,就是如此。

分享学习方法,饶毅说:“我想和你们讲讲我的一些经验,对大部分人都是有用的,就是学英文的经验。文艺复兴之后,英文的读物远远超过中文,最新的科学研究都要看英文。所以北京要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或者一个人想要成为一个和世界交流的人,英文学习肯定是非常重要的。我是怎么学英文的呢?1978年我高考英语只有30分,可以说我的基础都不如现在四年级的小学生,我是怎么学的呢。从七月开始,我每天都学习三个小时,听唱片,听一个小时,阅读两个小时,到开学坚持每天看英文小说、听英语广播新闻了。一年后英文基本很顺。我相信今天的小学生如果每天看不带字幕的英语电影、看小说。三年就可以解决英语学习。看了小说再看专业英语,觉得很容易。托福之类考试也容易。”记者请他推荐阅读书目,饶毅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挑自己喜欢的的小说看,这本看不下去就换一本。他说这是最便宜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他现在给大学一年级的编生物学教材,一个星期要他们阅读一到两篇英文文献。“这些我都是全部阅读过原文,再讲课,当然讲的好,别的教材编者可能是第一个人可能看了孟德尔原文,第二个是抄的。我讲课不是靠文采,是靠内容。”

一个科学家做科学传媒,需要团队协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不管具体运营。不懂的事情,我听其他同事的。比如要做科学队长,取名字讨论的时候, 我不知道什么叫队长,没吭声。我配合。”饶毅多次说运营的事情自己不懂,发稿也要编辑部一起投票,有时候自己的文章也会被毙稿。“我们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也习惯了被毙稿。并不是我做一个新媒体,想发什么就发什么。”

采访手记

饶毅的办公室采访有整面墙的书架,全是最新的科学杂志,还有他自己的大学论文。“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就看科学期刊,看到那么多激动人心的新发现,觉得非常有意思。”

他穿的袜子有一些五彩的旋转的花纹,看起来好像基因双螺旋结构,我问他这个袜子的花纹有什么讲究吗?他说没有,这不是基因符号,只是巧合。

他办公桌后面悬挂着一幅画,我问他这个和科学有没有关系?他说:“这个有点说头,是埃舍尔的版画,我不知道是不是真迹,应该不是。”版画画的是人和鱼的渐变。“这就是艺术和科学的融合,我们知识分子也做过关于科学和艺术的线下交流。科学真的很有意思的,绝不是考试和教科书。”

饶毅本人也是一个智趣的人。“我懂的就说,不懂的不会乱叫。什么风能,核能,我从来不说。综艺节目,偶尔玩玩可以。”在电视节目《开讲了》中,饶毅的表现非常幽默精彩,他说:“是撒贝宁引导的好,应得很好,是一个谈话的天才。把气氛烘托起来了。在回答学生提问的时候,我比较闷,那才是接近我的真实水平。”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