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揭秘《大宅门》白景琦原型乐镜宇 “不肖子”创办宏济堂

2016-10-14 12:00 编辑:TF005 来源:网络

电视剧《大宅门》可谓一部老少皆知的巨作,“白景琦”作为主人公,他的精彩一生贯穿全剧。事实上,郭宝昌导演在设计这个人物时有着一个最为熟悉的原型,那就是他的养父——济南宏济堂的乐镜宇。

作者:赵之羽


13

“白景琦”作为主人公,他的精彩一生贯穿全剧。事实上,郭宝昌导演在设计这个人物时有着一个最为熟悉的原型,那就是他的养父——济南宏济堂的乐镜宇

不准碰“草字头”

《大宅门》里所说的京城白草厅白家老号,在现实中其实是同仁堂乐家老号。乐镜宇是乐氏家族的第十二代传人,也是当时乐家管事人乐朴斋的亲侄子。

作为一个大户人家的子弟,乐镜宇小时候颇为顽劣,喜欢四处游荡,经常闯出各种让人啼笑皆非的祸来。乐家是医药世家,出于职业习惯,平素每个人都是谨言慎行,家规很严,唯独乐镜宇是个异类,这让一向古板的乐朴斋很是头痛。

乐朴斋没少管教这个侄儿,有时还动了家法责罚,可是乐镜宇少年天性,没几天就把伯父的话忘到了脑后,该闯祸时还是照闯不误。有人劝乐朴斋,说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让他干脆少操点心,睁一眼闭一眼算了。乐朴斋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他认为做药材生意的人,一旦在本行上闯出祸来,就有可能是塌天大祸。若是给达官显贵配错药出了人命,恐怕整个乐家都要跟着受牵连。

乐朴斋思来想去终于做了一个决绝的决定。这一天,乐家举行肃穆的祭祖大典,仪式结束后,众人正要离开,乐朴斋忽然把侄儿乐镜宇叫住,在祖宗灵位和家族老少的面前严厉地说:“从今往后不准你碰草字头(指药行生意),你不是这块料,不能吃这碗饭!”

在全家族面前被宣布不能从事祖传的行当,这对乐镜宇来说是一个终身都难以忘记的羞辱。他虽然顽劣,但是却非常要强,经此一番刺激,反而激发了他的逆反心理。从那以后,一心贪玩的乐镜宇消失了,他经常守在坐堂先生和配药伙计旁边,听着老先生给病人开方配药,留心琢磨医理药理。因为同仁堂聘请的都是大有本事的大夫,所以几年之间乐镜宇的本领也是突飞猛进。

官药局沉浮录

乐朴斋虽然当众训斥了侄儿,但是本着亲情,还是为他找了一条出路。他花重金为乐镜宇捐了一个候补道台,分发到济南任职。1902年,年近而立的乐镜宇来到济南,来到异乡不久,他便遇到了命中的贵人——山东巡抚杨士骧。

乐镜宇与这位巡抚杨大人并非初识,两个人在北京的时候就曾经有过交往。那时候杨士骧落魄得很,是个翰林院的穷翰林,可是却能洁身自好,没有沾染官场的不良习气,他曾经自撰一联来形容自己:“平生爱读游侠传,到死不闻绮罗香。”同样有些游侠气的乐镜宇很是敬佩杨士骧,经常接济他一些银两,平素饮酒时也不忘叫上他,两个人就此成了朋友。

此番在济南重逢,二人都是大喜过望。杨士骧接替袁世凯成了山东省的最高长官,正是有力量报答乐镜宇的时候,于是便问他想要当个什么官?肥缺到处都是,可以任由乐镜宇挑选。谁都没想到的是,乐镜宇认真地想了一会儿,回答说:“济南缺少一个官药局,能不能由官方出资,由我来当负责运营。”

别人都觉得乐镜宇失心疯了,随便当个管盐务、征粮或者军备的道台,又有巡抚撑腰,肯定是日进斗金,他却偏偏要和药材打交道。只有杨士骧听说过乐镜宇当年的遭遇,也深深为他的志气所折服,于是立刻拨出官款,很快就成立了官药局,乐镜宇顺理成章当上了官药局的总办。

好景不长,就在乐镜宇打算利用官药局一试身手的时候,杨士骧因为擅自动用官款被人参了一本,很快地调离了山东。

新来的山东巡抚很快给了乐镜宇一个下马威,他摆出一副铁面无私的面孔,要乐镜宇立刻还清用来收购药材的官款,而且官药局要换人来办。

乐镜宇出于对药材的精益求精,将大笔的官款都用来购买了最上等的货色,一时难以周转还钱。他此时等于是站在悬崖边上,不仅苦心争取来的事业可能毁于一旦,而且还可能因为欠了官府的钱而吃官司。

乐镜宇可不是一个束手待毙的人,他心思灵动,而且在北京待了三十年,对于官场有着很深的认识。他将手头剩余的银子都拿出来,买通了那位巡抚大人的小妾,让她吹了枕头风,使得巡抚大人同意私下见面听他陈情。

乐镜宇的口才此时发挥了作用,他对巡抚说,如果你要我现在还银子,我肯定是还不上,只能选择进监狱。这样一来,官家的钱白白受了损失,万一要是再有人利用这个题目参您一本,恐怕您也得出不了兜着走。

乐镜宇给巡抚出了个主意:将官药局干脆卖给乐镜宇,责令其分期偿还银两,这样等于是有了一个缓冲期,于公于私都有了交待。当然乐镜宇在私下也许给了巡抚大人一笔丰厚的回报,就这样,官药局变成了乐镜宇的产业,他为之起了一个很大气的名字——“宏济堂”。

宏济堂负债开张

宏济堂自打开张那天起,就欠着官府一大笔银子。这笔巨债逼得乐镜宇一定要找出一个生财之道来。最后他将主意打到了济南河畔七十二家胶庄身上。胶庄,就是专门做阿胶的地方,前店后厂,自成一体,并不在药铺买卖。那时候人们将阿胶视为一种滋补品,而不是药品,阿胶也只是单纯用驴皮熬制,并无别的辅料。

乐镜宇在济南也待了一段时日,常听人说起阿胶对人的好处。他想,能不能就把阿胶作为宏济堂的主打药品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宏济堂的阿胶必须有与众不同之处。乐镜宇打算将人参、鹿茸这样的大补药添置到阿胶中,使阿胶的疗效更加明显。谁曾想事与愿违,阿胶本就有一种驴皮的腥味,而加了药材的阿胶更是气味难闻,乐镜宇反复试了许多次,却怎么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在又一次失败后,乐镜宇那股子天不服地不怕的倔劲儿也被逼出来了。他赌气般反复熬制这锅阿胶,没想到到了第九天头上,奇迹发生了,阿胶因为火候的原因变得质地纯正,色如琥珀,那股子难闻的味道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乐镜宇这才恍然大悟,掌握了制作上乘阿胶的不二秘诀。

在这个心得的基础上,乐镜宇不断改进熬制工艺,最后发明了“九提九炙法”,也就是“冬至剥毛,惊蛰起灶,铜锅银铲,桑柴火烧,九提九炙,九昼取膏,工序九九,繁而不少,春分阴曝,立夏成胶。”用这个办法制作出的最上等的阿胶被命名为“九天贡胶”。利用乐家在京城御药房的关系,“九天贡胶”很快成为了皇亲国戚、达官显贵认可的上等药品,一时间名声盖过了济南七十二家胶庄,成为了宏济堂的一棵摇钱树。后来宏济堂制作的阿胶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举拿到了金奖,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得到世界奖项的中药制品。

发达之后的乐镜宇记得最多的反而是当年伯父对他的那场训斥,他此时才明白了伯父那种为医者不敢有丝毫马虎大意的戒惧之心。乐镜宇经营宏济堂也秉承着乐家老号“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祖训,兢兢业业地做着生意。

宏济堂有两个出名的“五不要”。一是对药材有“五不要”,分别是:不是上等货色不要,有杂质不要,陈货不要,非药用部分不要、不是最佳产地不要。就拿最后一条来说,人参必须是东北地区的野山参;鹿茸要吉林的“黄毛关茸”;陈皮要广东新会的,当归要甘肃岷县的,大黄要青海西宁的,蜂蜜要河北兴隆的……这种在外人看来近乎苛刻的要求,对宏济堂来说也意味着金钱方面的大量付出。如果乐镜宇肯稍微放松一下要求,那么就可以节省下大笔的资金,可是乐镜宇对待药材一向是“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几十年如一日的诚信不欺为宏济堂赢得了卓越的声誉。

“六神丸”大战“仁丹”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为了占领中国的药材市场,大量在中国的报纸和街头巷尾投放“仁丹”广告,将其吹得神乎其神,简直能包治百病。中国的老百姓不知底细,很多都上了当,大笔大笔的钱就这么流到了日本人的口袋里。

乐镜宇目睹这种情况,简直是痛心疾首,为了保卫中药地位,维护民族尊严,他不顾年老体衰,决定亲自出马研制一味药来打败“仁丹”。他秉烛达旦,不分昼夜地研究古代医术和乐家先辈留下的各种秘方,经过反复琢磨和试验之后,终于研制出一种形如小粟的丸药,治疗烂喉丹痧,咽喉肿痛,喉风喉痈,无名肿毒其效如神,又因为主要使用牛黄、雄黄、珍珠粉、麝香、冰片、蟾酥这六种药材,所以乐镜宇将其取名为“六神丸”。

六神丸研制成功不久,当地一个大户人家的闺中小姐突发喉病,水米不进,不过数日就奄奄一息了。家里人给她用仁丹治疗却毫无功效,只得来找乐镜宇求助。乐镜宇亲临诊断后,将病人的嘴撬开,撒入少量的“六神丸”,每隔一个时辰就再次用药,并辅以其它汤药调治。三天之后,这个眼看就要死了的大姑娘居然痊愈如初,“六神丸”的奇特功效马上就传扬开了。

由于疗效显著,“六神丸”不但在中国内地成为了畅销药品,就连日本人也向国内走私运入大量的“六神丸”,使得“仁丹”在中国销路不畅的同时,在日本国内也陷入了滞销的尴尬境地。

当乐氏家族的主事人过世后,同仁堂的经营出现了混乱。经过几个房头的共议,决定各人在外面可以直立门户,但是除了长子长孙那一房外,不可以用同仁堂的名字,只能用“乐家老号”的字样。就这样济南宏济堂也更名为乐家老号宏济堂。

到了后来,济南宏济堂发展到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齐名的“中华药行三大堂”。乐镜宇——这个当年被家族禁止做药材生意的不肖子弟,最终堂堂正正回到了北京乐家,被家族重新接纳,一人兼管起了北京和济南的两处生意。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