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天寒地冻,不如来个烤红薯! 番薯背后有几多曲折

2016-11-24 16:49 编辑:TF008 来源:网络

这几天,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地瓜登上了各大报纸和网站的头条,原来在秘鲁利马参加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的习主席,在做主旨演讲时专门拿地瓜打比方,据说当时还脱稿说了一句,“我特别爱吃这里的地瓜土豆”,引得场内一片会心的笑声。话说回来,谁不爱吃番薯呢?冬天的北京有几样离不开的吃食,涮羊肉算一样,糖炒栗子算一样,烤红薯也算一样。

作者 吾云


egt_%e8%b0%83%e6%95%b4%e5%a4%a7%e5%b0%8f

番薯又叫“山药”、“山芋”、“地瓜”,还有“红薯”、“红苕”、“金薯”、“白薯”、“白芋”、“紫薯”等多个品种

上面一段里提到了三个不同名字,地瓜也好、番薯也好、红薯也好,都是对同一种作物的不同称呼,为了避免误会,本文统一以番薯称呼。番薯总是和土豆、山药、芋头之类的作物纠缠不清。要是单单从植物学分类上看,区别其实一目了然:番薯是旋花科番薯属,土豆是茄科茄属,山药是薯蓣科薯蓣属,芋头则是天南星科芋属。看起来很相似的番薯、土豆、山药、芋头其实都不是亲戚,牵牛花和空心菜才是番薯的真正亲人。

大概是因为这几种作物都以富含淀粉的块根块茎为食用对象,所以在命名上经常发生“撞车”和混淆。比如芋头叫“芋头”,番薯叫“山芋”,马铃薯叫“洋芋”;山药叫“山药”,番薯也叫“山药”,马铃薯叫“山药蛋”……日语里,用“藷”或“薯”(いも)作为番薯、马铃薯、山药、芋头的通用称呼。英语里,马铃薯是potato,番薯俗名sweet potato,即“甜的土豆”。有次在国外超市看见purple potato,直译“紫色的马铃薯”,我按照汉语中“马铃薯”、“甘薯”、“紫薯”的对应关系,顺理成章地买回去准备做紫薯芋圆,做好一尝才发现半点甜味也没有,真是名副其实的“紫色的土豆”。

有一年在学校食堂吃饭,隔壁一对小情侣,大概是因为刚入校,还没有接受过大学多元文化冲突的洗礼,因为争论餐盘里的食物到底该叫做“山药”还是“山芋”而激烈争吵了起来。他们还邀请我评评理,看看到底谁说得对,我火上浇油地说,对不起,我管这个叫“地瓜”。不禁设想,要是语言里也依据植物学标准进行分类和命名,恐怕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不过语言中恐怕就会少很多独具特色的表达。

番薯中的“番”字表明了这种作物的外来者身份,也包含了一个曲折的故事。番薯原产拉美,后被西班牙殖民者带入菲律宾。根据《金薯传习录》的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居于吕宋岛的福建华侨陈振龙发现番薯“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关键是“广种耐瘠”“随栽随活”,适合在家乡推广种植。可当时统治吕宋岛的西班牙殖民者禁止红薯出口,陈振龙心生一计,把红薯藤编进缆绳里,混过关卡,成功把红薯带回了祖国。

番薯的别名数不胜数,但命名方式不外乎以下几种:因为种植地的特点,番薯又叫“山药”、“山芋”、“地瓜”因其适合山区种植,又深埋地下;根据颜色的不同,又有“红薯”、“红苕”、“金薯”、“白薯”、“白芋”、“紫薯”等等;番薯和土豆在口感上的最大区别,就是多了一份甘甜,所以“甘薯”、“甜薯”也成了番薯的别名。

大概是因为番薯进入中国的时间太久,大家“不以其番”了。不少民间的俗语、熟语里都有番薯的身影。“苕”有番薯的意思,在湖北地区的方言里另有“笨”“傻”之意,老人们管孩子叫“苕伢”可能还有爱怜之意,但要说人是“苕货”恐怕就是骂人了。

“烫手山芋”用来指难以处理的问题。刚出炉的番薯,热力十足,得在两手间倒来倒去,才能不被烫伤。“山芋”原是方言中的说法,可“烫手山芋”却成了汉语普通话中的一个重要表达。在百度上随便搜索一搜,以“烫手山芋”为标题的稿件就有1万多篇,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

“为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俗语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最早出现在1979年艺术大师牛得草先生主演的豫剧电影《七品芝麻官》(又名《唐知县审诰命》)里。这句话颇接地气的口号虽然深入人心,但实际上古人今语,经不住考证。如上文所说,红薯进入中国的时间在万历年间,而《七品芝麻官》的故事发生在嘉靖年间,当年红薯还没进入中国。所以,当年的七品芝麻官大可回家种山药种芋头,但红薯可不是想种就能种。用现在的话说,这段台词“穿越”了。

这周北京迎来了第一场雪,气温骤降,人心里对热乎食物的渴望也更强烈了。在街边路口,总有一两个裹得严严实实的商贩,身旁立着一只高大的铁桶,桶边靠着一片硬纸壳,上面写着“烤红薯”三个字(如果在南方,则写着“烘山芋”)。烤红薯的香气是会引诱人的,难怪钱锺书先生说把偷情比作路边的烤红薯。只要闻见空气中若隐若无、勾人心魄的甜香味儿,就非得去买上一块,揣着滚烫的红薯,嗅着琥珀色的焦糖味,好像只有这样才有继续在寒风中行路的底气和动力。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