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民心相通推动文化传播 迪玛希走红折射中哈交流

2017-05-13 18:01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5月13日讯,4月15日,哈萨克斯坦国家电视台——哈巴尔电视台对中国节目《歌手》总决赛现场直播,被国人亲切称呼为“进口小哥哥”的哈萨克斯坦歌手迪玛希杀进决赛。迪玛希不仅成为中国的网红,在哈也是人气大涨。据悉,为了给迪玛希投票,很多哈萨克斯坦的年轻人还用上了微信和微博。目前,哈萨克斯坦很多政府部门都有能讲汉语的工作人员。留学中国成为哈萨克斯坦年轻人的新时尚。

视觉中国 供图
俄罗斯医生组团到甘肃学中医 新华社发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于运全在接受北京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民心相通”要通过文化交流氛围的营造去实现。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副教授席会东表示,“民心相通”对“一带一路”的推动,体现在文学、艺术、旅游、语言等众多领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唐兴表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基础,在于语言沟通和文化认同。

文化相近有助于项目推进

于运全告诉北京晚报记者,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提升,中国也越来越致力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深入展开,通过“五通”的大力推动,实现了中国形象对内塑造和对外传播的有机结合。习主席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了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国际形象,这是“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我们国家形象建设的新纬度、新目标、新角度和新内涵。

而具体到“民心相通”,于运全表示这是一种软力量的打造。回顾历史,自汉代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以来,丝绸之路就一直是文化交流与商贸的紧密结合,而且在中国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沿线国家的优秀文化、艺术、理念,以及一些不同形式的歌曲、乐器都传进了中国。“今天,文化仍然在其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文化相近有助于项目推进,跨文化的合作则需要重视研究当地的文化传统。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研究‘一带一路’,尤其要注重‘民心相通’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进口小哥哥”走红中哈

于运全表示,“民心相通”属于软力量,跟其他四通相比,“民心相通”的目标也属于软指标,需要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需要立体地呈现。

以《歌手》节目中的“进口小哥哥”哈萨克斯坦歌手迪玛希为例,于运全认为,这是“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成功案例。迪玛希在中国的年轻人群体中,包括在中亚相关国家都“圈粉”无数,微博粉丝量在很短时间内就从几万增至几百万,被很多粉丝称作“进口小哥哥”。“年轻人是一个很重要的传播群体,而且年轻人普遍对中国的国家形象以及中国文化很感兴趣。”据悉,目前,哈萨克斯坦很多政府部门都有能讲汉语的工作人员。留学中国成为哈萨克斯坦年轻人的新时尚。

在中国的娱乐节目舞台上,“进口小哥哥”将中亚风情、俄语文化区的元素和流行要素结合在了一起,深受沿线各国观众的喜爱。迪玛希还被选作“体验大使”,去成都看大熊猫、跟他喜欢的歌手见面、看川剧的变脸、去茶馆喝茶等等。他经常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他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感受,“荣幸能够成为一条微小的、中哈两国之间的桥梁!我必将尽我力之所能及,为中哈友谊做出贡献!愿两国友谊乘着歌声的翅膀,长存!”这些声音通过哈萨克斯坦国家通讯社等中亚主流媒体传播后,哈萨克斯坦国内对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这是双方文化交流的一个很好案例。”

近日,中国教育部对外发布消息称,中国已经先后与4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学历互认已达24个,并且年内中国还有望与塞浦路斯、南非等国实现学历学位互认工作。与此同时,教育部重点组织开展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共发布了141项研究课题,其中70项涉及“一带一路”沿线46个国家。

席会东则告诉北京晚报记者,西北大学正在推进一项有意思的活动,让哈萨克斯坦的作家到中国来采风,通过他们的笔触把所感所见的真实中国介绍到中亚国家去。他表示,不只是文学,其他艺术形式,比如电影、电视、歌曲都能促进“一带一路”沿线的沟通。“民心相通”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包括文学、艺术、旅游、语言等等领域,需要长期地积累。

旅游是最直接的民间交流

文化传播的同时,还有深层体验,旅游无疑是一种理想的体验形式。

2017年3月底,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WTCF)亚太旅游论坛在马来西亚槟城举行。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是由北京倡导发起,首个以城市为主体的全球性国际旅游组织,它借论坛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城市发出五项倡议。其中包括: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签证便利化;充分利用人类历史文明在“一带一路”上的宝贵财富,打造旅游精品化、生态化、多样化;深入挖掘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推出更多多元化、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塑造更多特色化的旅游品牌,培育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共同促进“一带一路”旅游走廊节点城市旅游发展;加强节点城市社会安全治理和旅游市场管理,开展节点城市国际旅游市场推广营销、服务等培训,营造安全有序的旅游环境等内容。

数据显示,“一带一路”跨越了东西方四大文明和世界三大经济体,人口总量达到44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3%;经济总量达到21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是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一带一路”连接着欧亚两大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旅游总量占全球国际旅游总量的70%,是世界旅游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十三五期间,中国为沿线国家输送游客1.5亿人次,吸引沿线国家来华游客8500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超过3000亿美元。

针对“一带一路”旅游开发,席会东告诉北京晚报记者,西北地区已经实现了一些特色路线的定制。2014年,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这个丝绸之路申遗内容包括从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到广大中亚国家地区的大量文物、遗迹、景点等,线路跨度近5000公里,代表性遗迹共33处,其中中国境内22处。“目前在西北地区,有一些比较小众、高端的定制线路,沿着世界文化遗产,一路从东往西走。还有一些希望到中亚地区做生意的中国商人,定制亦商亦旅的线路,考察沿线风土人情和市场潜力。”

于运全认为,旅游是一种最直接的民间交流方式,“人走出去、走进来,能最直接地传递文化、感受风土人情”。

让文学作品作为通心载体

无论是民间交流还是官方交流,基础是语言,北京晚报记者从北京语言大学了解,目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翻译合作,已经从以往的理论合作升级为实践合作。比如,让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懂中文的翻译学者,参与到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中,让文学作品作为通心的载体。

身在西北的席会东告诉记者,中国有大量固有的翻译人才。“比如,宁夏会说阿拉伯语、新疆会说突厥语的少数民族学者,他们能够为我们打通从中亚、到西亚,甚至土耳其的沟通桥梁。”还有100多年前迁至中亚、说着陕甘方言的东干人,他们既能懂俄语还通晓中亚方言,可以起到很好的中介作用。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孙毅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