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③:揭秘北洋海军的真实实力

2014-07-31 11:33 编辑:TF001 来源:网络

1841年鸦片战争,英军进攻虎门,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殉国。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从天津北塘登陆,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仅仅半个小时,福建水师便全军覆灭……翻开中国近代史,中国因为没有新式海军,与列强交手时一败再败。西方列强凭借着船坚炮利,就能轻易叩开中国的海防大门,逼迫清政府签订城下之盟。

 

4

 

惨痛的教训一次又一次地表明,木船布帆的旧水师已经保护不了大清国,要想不被人欺负,就必须要建设钢筋铁骨的新式海军。痛定思痛,大清国终于下定决心重金打造龙旗舰队。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卧薪尝胆”之后,大清国从德国买来了“定远”、“镇远”,从英国买来了“致远”、“靖远”,培养多年的海军学生也都成长为优秀的海军军官。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大清国有了新海军。此时的北洋海军已拥有大小舰船25艘,实力雄居亚洲第一。

龙旗出海,劈波斩浪。这支悬挂龙旗的新舰队的出现,无法不令人瞩目。这支舰队同样船坚炮利,不仅拥有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铁甲舰和巨炮,甚至用上了电话。舰上官兵吃西餐、喝红酒,刘步蟾、邓世昌等军官更是说得一口流利英语,让西方人震惊。一时间,大海上出现了少有的平静……

上面的照片,外面是刘公岛新近修复的海军公所大门,如今打开这扇门,映入眼帘的是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的石牌坊,远处则是茫茫黄海。中心画面是120多年前,北洋海军在这里训练的真实照片。当年,这支带着近代化烙印的舰队不仅在中国的领海巡阅,还曾造访过英国、俄国和日本,每到一处,都引起了轰动。在西方人看来,能够驾驶先进军舰驰骋海洋的中国人让他们感到不可思议。在敌人眼中,北洋海军的大炮巨舰犹如心腹大患,让他们坐卧不安。

碧波之下,暗流涌动。

龙旗舰队的真实情况如何?这些中国军人是否具备保卫国家的能力呢?

 

威海刘公岛上操练的北洋海军士兵。

威海刘公岛上操练的北洋海军士兵。

 

今天,按照1:1的比例建造的“定远”舰复制舰静静停泊在威海港公园东侧,桅杆上的龙旗依旧随风飘扬,如今却只是景区的招牌。“定远”舰景区面朝大海,往东不过15分钟的航程,便是北洋的伤心地——刘公岛。120年过去,樯橹早已灰飞烟灭,惟有威海湾的一岛一舰诉说着当年往事。

“定远”舰复制舰再现了当年北洋海军的风采:水线以上的干舷涂刷黑色,主甲板之上的上层建筑是白色,桅杆、烟筒则被涂成黄色。对于游客而言,这种涂装与现今我国海军军舰的海灰色涂装有很大不同,却又似曾相识,因为电影《泰坦尼克号》里就出现过。而对于一百多年前的北洋海军官兵而言,这种涂装则是一种先进水平的代表。

“定远”舰这种黑白黄三色涂装被称为“维多利亚色彩”,这是英国皇家海军舰队的涂装,也是当时世界海军的主流涂装。作为一支零基础的海军,北洋海军处处以西方先进海军为学习的样板,这种涂装方式也被原封不动地搬了过来。

120年前的军歌重见天日

宝祚延庥万国欢,

景星拱极五云端,

海波澄碧春辉丽,

旌节花间集凤鸾。

——《北洋海军军歌》

 

QQ截图20140731095200

 

在位于威海市中心的一间写字楼里,海军史专家陈悦在他的工作室向北京晚报记者展示了这样一首歌词。“这就是北洋海军的军歌,是由中国的宫廷乐曲改编的。”2012年,陈悦在英国外交档案中发现了这首歌词,其上配有五线谱,右下角还有文字说明:这首军歌的原件被送往英国使馆,以便英国海军在与北洋海军交往的仪式中使用。

前段时间,经过作曲家雪野的编排整理后,这首沉寂了120年的北洋海军军歌终于重新响起。这首军歌的发现,让人震惊于北洋海军的先进程度和开放程度。可惜的是,曲谱上并没有作者的信息,北洋海军军歌的作词作曲是谁还是一桩悬案。

更让人惊讶的是,要不是曲谱中出现了“海军”字样,这首军歌可能就会被海外寻档的学者们错过了。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首军歌的歌词实在过于平和,像极了太平歌词。

而在同时代的日本,海军军歌中却不乏“守护皇国”、“称霸海洋”等咄咄逼人的词句。“中国和日本的海军建设定位不同。”陈悦说,清政府斥重金打造的北洋海军虽然在亚洲首屈一指,但归根结底还是防御型海军,为巩固海防而设,更谈不上什么海权观念。而日本则恰好相反,它要“开拓万里波涛”,它的海军力量则是要打人的。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中国的北洋海军作为一支武装力量,最主要的作用并不是战,而是威慑。然而,这种威慑力量的存在却让中国的东邻日本坐立不安。1886年,“定远”、“镇远”等四舰赴日本长崎检修,结果极大刺激了日本民众,引发了日本警察袭击北洋水兵的长崎事件。自此,日本全国把北洋海军的“定远”、“镇远”两艘巨舰视做巨大威胁,枕戈待旦,蠢蠢欲动,一心要消灭北洋海军。

然而,清政府却对邻国发生的变化缺乏警惕。1894年春,北洋大臣李鸿章最后一次检阅北洋海军。看到军容齐整的北洋海军,李鸿章志得意满,为刘公岛的海军公所题写了一副对联:“万里天风永靖鲸鲵波浪,三山海日照来龙虎云雷”。当时,朝鲜局势危机四伏,整个清政府却自恃有定、镇两舰,海上太平可保。

几个月后,1894年9月17日,北洋海军在大东沟海战中遭受重创,丧失黄海制海权。1895年2月,北洋海军被日军海陆合围,丁汝昌服毒自尽,威海卫被日军占领,海军公所门前写有李鸿章豪言壮语的对联也被人摘下。

北洋海军已使用电话联络

在今天的威海,除了刘公岛和海岸上的几处炮台,北洋海军的遗迹几无可寻。威海市博物馆馆长邵毅坦言,他们的通史陈列将为甲午战争专门开辟一个展厅,却因为没有实物,只能用图片填充内容。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语言中,其实早就打上了北洋海军的烙印。“北洋海军是当时近代化的一个窗口,代表了当时的高科技,创造了大量的新词汇。”陈悦说,北洋海军发明的这些新词汇,我们至今还在使用。

甲午战争前,北洋海军已经在使用电话联络。当时,电话不叫“电话”,而叫“德律风”。在船上,水手们经常用到老虎钳、起子、扳手等工具,这些工具的名称,也都是北洋海军的发明。就连让北洋海军尝尽了苦头的鱼雷,也是北洋海军给起的名。“鱼雷,顾名思义,像鱼一样在水里游的雷。”陈悦说。

说北洋海军丰富了汉语词汇,这并不是臆测。在哈佛燕京图书馆保存的一本“来远”航海日志中,明确记录了电灯、橡皮等新词。另外,“工作”、“实事求是”等字眼也出现在了这本航海日志中。北洋海军甚至还影响了日语。日语中,专指海军司令的“提督”一词的词源便是来自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

颇有意思的是,北洋海军虽然早就用上了电灯电话,另一方面,却像普通渔民一样奉妈祖为神明,虔心供奉。在刘公岛上的海军公所,便有这么一间屋子,专门用来当作祭祀妈祖之所。这间被叫做“祭祀厅”的屋子正中,供奉着妈祖神像,两旁则挂有龙旗和红底黑字的“天上圣母”旗。旗子下方,则是一字排开的北洋海军舰船模型。北洋海军将领中多福建人,故用这种方式祈祷舰船平安。

除此之外,每月十五日及妈祖生日,北洋海军各舰还要挂“天上圣母”旗。据说,北洋海军的龙旗大小分为五号,“天上圣母”旗也有五号,且都比龙旗要大上一圈。以英国为学习榜样的北洋海军,一面操作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一面却祈祷妈祖保佑,这样的画面颇具穿越感。

由此也可以看出,北洋海军虽然是一支近代化的海军,但近代化程度仅仅停留在了表面,即使学习西方先进海军经验学得再认真,其本质依然没有变。就连进行了三十多年以自强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也并非真正想把中国变成一个近代化国家。这种穿越感似乎注定了这支海军的悲剧命运。

红酒是船上的必备药品

学习先进,当然不只是做表面功夫。1888年,清政府批准《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在这份章程中,一向趾高气昂的“老大帝国”在学习世界先进海军经验方面放低了身段,学习的内容事无巨细,无论是用人选拔还是奖惩制度,处处都在模仿英国。且不说北洋海军将领中有多名曾在英国留学,就连丁汝昌每年8400两银子的工资标准都是参照英国皇家海军的工资待遇制定的。

在北洋海军的军舰上,军官发出各种号令都用英语。据说,不用中文,是因为水兵们会误认为军官在和他们聊天,没有威慑力。而用英语发出号令,水兵们一听不是中文,便知道是命令,会立即去执行。

在“定远”舰复制舰的军官餐厅,摆放着西式的餐盘和刀叉,引来游客们惊讶之声。“大清国的海军,怎么吃的是西餐?”海军史专家陈悦解释,这正是当时北洋海军舰上生活的一个真实反映。当时,“日不落帝国”英国的海军是地球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因而,以英国为师的北洋海军吃西餐也是合情合理,就连北洋海军使用的餐具也是英国皇家海军的标配,餐具的品牌叫做韦奇伍德(Wedgwood)。如今,这个品牌依然存在,一只骨瓷咖啡杯的价格就高达数百元人民币。

在北洋海军的菜单中,不仅有牛肉、奶酪、面包,还有红酒。据说,1892年张弼士在烟台创办张裕,北洋海军就是其大客户,丁汝昌本人也酷爱喝红酒。

喝红酒,并不是北洋海军贪图享受,而是为了预防败血病。1880年,清政府派出以丁汝昌为首的代表团赴英国纽卡斯尔接收“超勇”、“扬威”两舰,途中,三名水勇得了一种怪病,并在短时间内死亡,长眠在纽卡斯尔。根据代表团随行文案池仲祐的记述,这些水勇得的是“脚气”,是因为中国水兵吃米饭的饮食习惯所致。1887年,“来远”又有两名水勇“皆患腿肿,不数日上攻于心,本日申酉间相继而毙。”按照现在的观点看,夺去水兵生命的“脚气”其实是败血病。此后,北洋海军吸取此教训,参照西方海军饮食,订购了大量红酒来防治此病。

北洋海军是怎么吃西餐的呢?一份由洋员记录的“定远”舰菜单为我们还原了当时的场景。1888年12月24日,北洋舰队在澎湖列岛停泊。当晚,在北洋舰队旗舰“定远”上,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圣诞晚宴。在北洋海军水雷学堂担任教习的英国海军士官查利士·池舍,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记录下了这场圣诞晚宴的菜单。

国人眼中的“假洋鬼子”

中国的海军居然过起了西方的圣诞节,还是在一百多年前!这样的记录让人瞠目结舌,却又不得不承认,北洋海军在当时确实是一支国际化的军队。在池舍的记录中,还可以看到当时北洋海军与外国海军的一些交流。1889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执行任务的北洋海军军舰遇到美国护卫舰“帕劳”(Palos),于是按照海军礼仪挂满旗并鸣21响礼炮。

1887年,邓世昌等将领赴英国接“致远”、“靖远”等四舰回国,途径位于马六甲海峡的柔佛(今马来西亚),北洋海军的英国教习琅威理致辞后,由邓世昌翻译成中文。时任中国驻英使馆馆员的余思诒在日记中写道:“查战船诸公均深识英文英语,或曾在欧洲肄业,经已在院汇考有名,或则在天津水师学堂及福州船政局等处学习出身,故不惟深识西国文字语言,且于驾驶戎机均无不习之纯熟也。”余思诒兴奋地写道:“盖天下之事,若能苦学,何患其志之不成!”至于新增四艘军舰的北洋海军,全军上下更是群情激昂,他们天真地认为,自强之梦在他们这代人身上要实现了。

而在大海彼岸,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同样也在下大力气学习海军,并同样以英国为师。比北洋海军更激进的是,日本人嫌西化不彻底,甚至连海军兵学校宿舍用的砖都是从英国运来的。

反观中国,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北洋海军这支四五千人的小军队却被视作异数。在当时中国人眼里,一群吃西餐、说英语、拿高薪,却保留着长长发辫的新式海军,无异于“假洋鬼子”。在北洋海军水雷学堂教习池舍的日记中,可以看出社会主流对于近代化新生事物的态度:“新建的铁路发生了事故,而中国只有从大沽到天津的一条铁路,死了20个人,皇帝下旨将其拆除,并不再修建更多的铁路。这就是中国如何鼓励发展的。她永远也不会像日本一样。”

在威海卫不远的文登、荣成等地,虽然报名北洋海军练勇的渔民非常踊跃,但这些渔民的想法却很实际:挑上练勇,家里就能吃上肉了。在朝中,视北洋海军为眼中钉的人更不在少数,不识洋务的翁同龢当上户部尚书后,于1891年奏请“停购外洋船炮二年”,北洋海军在世界海军竞争的大潮中落伍,并种下了日后甲午战败的恶果。

最终,在威海卫之战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定远”管带刘步蟾、“镇远”代理管带杨用霖自杀殉国,完成了学习英国海军“舰在人在”理念的最后一课。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王琪鹏/文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