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坚守:全新什邡红白小学能抗8级地震 与北京崇文小学结成对子
重访什邡红白小学,正巧是下午第一节课开始之前。十年前的5月12日14点28分——现任红白小学校长程世林永远记得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我们学校是两点半上课,当时正是学生准备好、老师往教室里走的时间。”十年之后,又是一个下午两点半,程世林再也不用担心垮塌的教学楼会对师生造成威胁,“学校是北京对口援建什邡后首个投入使用的重点项目,能抗8级地震,设防9级。”
程世林
49岁,什邡人。
1988年进入什邡中心学校工作,担任数学教师。2008年5月12日地震时,程世林是分管红白中心学校初中部的副校长,地震发生第一时间组织展开自救。学校震后重建将初中部迁往蓥华镇,保留小学部成为红白小学,程世林担任红白小学校长至今。
重建时每天盯着工地
“5·12地震发生时是个周一,下午第一节课的预备铃刚打响不久,我正准备参加学校每周一例行的行政会议。没想到,突然整个楼就开始摇,我们赶紧从会议室往外跑。‘轰隆’一声,楼就塌了。”
程世林回忆,当时已经进入教室、准备上课的老师,“基本上没有一个活着出来,我们后来推测,老师们都是先让孩子们往外撤,自己留在了后面。”
那场大地震,红白镇是什邡市的重灾区。红白小学的前身红白中心学校,学生遇难159人,教职工8人,设施设备全部损毁。
当时分管学校初中部的程世林,和幸存师生一起,在震后第一时间,徒手搬开瓦砾、抬走碎石,展开了救援工作。“当天晚上,有救援部队进来,但是没有大型设备,大家还是靠双手救人。”
最后一名幸存人员在5月15日深夜被救出,在那之后,学校将遇难师生安葬在校址西边的山岗上。“7月份,在活动板房里复课那一天,我们特意把遇难同学的遗物都集中起来,送到山上,算是告慰他们。”
2009年,红白中心学校开始重建,学校的初中部迁至蓥华镇,小学部保留,程世林成为重建中的红白小学校长。“那时候,天天到学校工地上盯着看,我知道是北京城建集团负责施工,就想看看首都标准的学校会是什么样的。”让程世林印象深刻的,除了学校地基里浇筑着的密实钢筋,还有北京援建者加班加点的建设热情,“他们就全部蹲点在红白镇,住在工地上,建筑质量和速度都是我们想象不到的。”
与崇文小学结成对子
2010年元旦,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红白小学新校舍交付使用。
程世林对首都标准信心满满:“我是亲眼看着一层楼高的地基在地下建起来的,即使现在再发生地震,我们一点都不害怕。”搬入新校舍后,红白小学又经历了2013年芦山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地震,程世林说,新建成的学校未受任何影响。
现在的红白小学,所有教学工具、图书馆和电教室等硬件设施,都是参照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和标准进行配置。而且,从2009年开始,北京市教委和什邡市教育局结成“手拉手”共建关系,红白小学也与北京崇文小学结成了对子。
“学校的所有教师、干部,都分批次到北京学习过,到崇文小学挂职过。”程世林自己也在2010年到崇文小学挂职半个月,虽说只是短短十几天,但是首都教育工作者的务实精神让他倍感钦佩。“北京可以说是毫无保留地展示,我们去挂职的干部、教师,可以参加崇文小学的所有教学、科研、讲座、示范课。”
从2009年开始,什邡与北京度过了三年援建时代、三年“后援建”时代,目前又进入到了一个全新合作时期。红白小学与崇文小学的联系也一直没有中断,2016年,红白小学的一位副校长到崇文小学挂职学习回来后,“这位副校长现在已经去支援我们兄弟学校的工作,就是为把首都标准继续传递出去。”
山区孩子有了才艺班
下午四点半,采访临近尾声,也到了红白小学183名学生的社团活动时间。阳光透过山里的薄雾,洒在操场上,欢腾的脚步声和开朗的笑声顿时盈满整个校园。
借助从崇文小学学习到的寄宿制学校的经验,程世林也将红白小学打造成一所山区寄宿制学校。“以前,镇上的居民还不是很理解,现在大家都觉得寄宿制好。在学校,不但有教学老师,还有生活老师。不但照顾学习、起居,还开展社团活动。”
可不要小看这所山村小学,北京小学生能参与的各项活动这里都有,比如舞蹈、绘画、书法、国学、器乐、科技、篮球、英语、手工等多个课外社团活动小组,都是由学生自由选择,为了鼓励他们“兼项”,有时候不同小组间还特意错开活动时间。
社团组建时间不长,就在什邡市级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成绩倒是其次的,关键是孩子们能玩得开心。我们山区学校人少,像足球、合唱、舞蹈等社团几乎三到六年级的孩子们全部都参加了。”
从2008年到2018年,地震已经过去了10年。从1988年到2018年,程世林到这里工作已经过去了30年。“我是19岁参加工作,现在49岁,可以说,整个红白镇都遍布着我的学生。而且,以前学生的孩子们,现在已经成为我的学生。”程世林开玩笑说,自己年轻时是一个“恶人”老师,教学严厉,现在年纪大了,变得柔和了很多。但是学生们的家长,都知道程校长的性格,“严归严,都是为孩子们好”。
和程世林一样,经历了5·12地震后又留校的教职工,早就把校园当成了家园。“地震改变了很多东西,不只是镇子、学校,人的心态也都变了。感觉生死之外,什么工资啊、职称啊、评奖啊,都是很淡的东西。”
程世林说,以前还有人会争“优秀”、“先进”,现在都是学校去动员老师,让他们参加评选。“没有什么是比看到孩子们在校园里快乐奔跑,更让自己,让活着的、故去的人们宽慰的事了。”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孙毅/文 白继开/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