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北京黑豹保护站救助两千多只国家级保护动物 十渡成为“中国黑鹳之乡”

2018-06-04 14:49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拒马河畔。离地200多米的一处山崖裂缝中,在60倍望远镜的辅助下,可以清楚看到两只野生大黑鹳正在给小鸟喂食。

黑豹野保站提供

“6月3日,天气晴。凌晨5点飞离巢穴,晚7点归巢,大壮夫妇共折返11次,为小鸟觅食。每次归巢停留时间约2分钟。巢穴上空无猛禽盘旋。”巢穴800米外的另一座山顶上,身着迷彩服,在伪装网掩护下的野保站长李理,在巡护日志上写下了今年第57次的巡护情况。

其实,李理保护黑鹳的报道,近些年晚报时有刊发。自1980年2月25日《北京晚报》复刊之后,版面上经常能看到关于保护北京地区野生动物的报道。30多年来,每年候鸟迁飞,记者们笔下记录的不仅仅是一则则动物趣闻,这些报道更见证了北京推进生态文明的巨大变化。

“白天鹅”事件曾震惊北京

1987年元旦,《北京晚报》上刊发了这样一条消息:《玉渊潭公园今年飞来二十多种鸟类》。报道虽不长,寥寥百字,但背后的故事却令很多人都记忆犹新。

玉渊潭公园是京城著名的十大公园之一,也是一座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生态类公园,这里有61公顷水面。正因为得天独厚的条件,每年这里都有大量的野生鸟类来此安家。

1980年12月11日,四只美丽的野生白天鹅飞临玉渊潭公园东湖,城市水域飞来了野生天鹅,这让久居都市的北京人感到新奇,冬日萧索的园子也因此多了一派生机。人们成群结伙地来到公园,争先目睹白天鹅的风采。然而,这个消息也引起了狩猎者的歹意。十天后的傍晚,天暗人稀,两个青年端起了猎枪,一只白天鹅不幸殒命。突如其来的枪声和惊吓,也令其余三只白天鹅远离了湖岸。

天鹅是终生一夫一妻制,文人墨客们常常会形容它们的爱情至死不渝。据当时一些人的记录,失去了同伴的那只白天鹅彻夜地引颈哀鸣,它在呼唤逝去的情侣,它更是在向人类的野蛮行为抗争。从此,湖面上不见了它的踪影,谁也说不清楚它究竟去了哪里。“白天鹅”事件震惊了北京城。

也是从那时开始,爱鸟护鸟成了京城百姓日趋关注的话题。1985年,国家科委倡导实施“火炬”招鸟工程,玉渊潭公园一片60亩的混交林,被作为鸟类招引区,通过悬挂鸟巢、布置鸟食台、禁用化学农药等方式,为鸟儿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此外,公园内还栽植了大量金银木、蔷薇类带果实种子的植物,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很快,招鸟工程有了成效。1987年新年伊始,玉渊潭公园就迎来了新“客人”。时隔多年,现如今,作为一家老牌公园,玉渊潭里的环境越来越美,这里已经成为各种鸟儿们栖息的乐园。

黑豹野保站进入读者视野

30多年来,随着《北京晚报》等新闻媒体的推动,北京市市民的环保意识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动中,一批民间环保组织和机构,正在为北京的生物多样性做着贡献。

北京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就是这样一支队伍。由画家李理带领12名站员在北京地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至今,他们共救助国家一级、二级野生动物两千多只。对于野生黑鹳大壮,李理并不陌生。从2013年发现它首次产仔,至今,它以平均每年4只的数量,累计产仔19只。黑鹳是世界濒危珍禽,全球仅存大约2000只。如此高产的大壮,在“黑鹳之乡”房山,是出了名的“英雄母亲”。

李理创建的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总站,位于房山十渡地区。建站之初,李理曾在拒马河畔看到一种大鸟,它数量不多,只有3只,但它的美丽却分外夺目。这种不常见的鸟究竟是什么?经过查阅资料、拜访专家,仔细对比后,李理发现,这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黑鹳!全球现存量只有两千多只,珍惜程度堪比大熊猫。他首先想到的,就是用画笔记录下它美丽的身影,同时,也想到今后保护站应该肩负起保护这个绘画对象的责任。

十渡是著名的京郊旅游点,每到节假日,游客便蜂拥而至,这让黑鹳的日常觅食不堪其扰。黑鹳生性胆小怕人,游人一多,它们就很难有机会靠近浅滩处觅食。为了开发旅游资源,一些开发商或村民圈地拦河,拒马河被分割成一块块,一段段,导致下游的河水越来越少,甚至引起断流。这些不规范的开发行为直接影响到黑鹳的觅食,栖息地也遭到破坏,它们要想吃饱,成了一件难事。

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从成立之初,便致力于开辟和重建黑鹳的栖息地,保护黑鹳的觅食场所,使大批黑鹳能够在此繁衍生息。年复一年,黑鹳的种群数量悄然发生着改变。越来越多的新生力量,加入到房山黑鹳这个大家庭中。2006年12月19日,《北京晚报》独家报道了十渡地区出现珍稀野生黑鹳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不过,一些科研团队也对野保站的工作提出了质疑:黑鹳是迁徙性鸟类,怎么能判断它们就是在北京繁殖的呢?

有图才有真相。李理要证明“黑豹”这些年一系列做法的科学性,以及证明黑鹳不仅是迁徙鸟类,同时它们也具有迁移性,能够在一个区域内固定生活,他发动了大量的工作人员和大批的志愿者和老乡,去找黑鹳的“家”。

十渡成为“中国黑鹳之乡”

8年前,《北京晚报》上的文字和图片,记录下了寻找黑鹳鸟巢的惊险过程。2010年5月,李理带领站员爬上了京冀交界处285米高的悬崖,在此前的监测中,他们发现这里疑似有一个黑鹳巢穴。带着三十多斤的拍摄器材和攀爬设备,经过几个小时的手脚并用,李理和站员们终于找到了这个巢穴的所在。

“黑豹”的发现震惊了野保圈。政府部门也开始关注野生黑鹳的生存状况。市林业局和房山地方政府还为此专门成立了黑鹳专家组,黑豹野保站作为重要的巡护力量,也参与其中。后来,他们又连续监测到好几个巢穴中都有黑鹳宝宝出生,其中,英雄母亲“大壮”连续多次成功繁育。

2014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正式授牌房山十渡地区为“中国黑鹳之乡”。长期从事动物保护的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郭立新说,在中国,黑鹳的保护区中比较著名的有山西灵丘黑鹳省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拥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较为丰富的生物资源,历史上就是黑鹳主要繁殖区和越冬地之一。在北京房山十渡,黑鹳从最初的3只已增长到目前的70多只,这是极小动物种群在我国得到有效保护,种群数量快速增长的典型,十分难能可贵。李理和他的团队代表了北京志愿者的水平,他们的付出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认可,也让公众更加关注野生动物保护。

 

 

 

来源:北京晚报 刘琳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