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教

出版大家沈昌文:从银楼小学童到三联总经理(图)

2015-02-26 13:29 编辑:admin 来源:网络

 

2015年2月26日  “大哉沈公,无所不通;大哉沈公,无所不精;大哉沈公,随心所欲;大哉沈公,嘻嘻松松。”王蒙先生寥寥数语就为三联书店原总经理、 《读书》杂志原主编、出版大家沈昌文精妙画像。沈昌文与出版家、海豚社社长俞晓群堪称出版界的楷模师徒和默契搭档。

 

沈昌文A

三联书店原总经理、 《读书》杂志原主编、出版大家沈昌文。

搜狗截图15年02月26日1332_7

沈昌文与出版家、海豚社社长俞晓群堪称出版界的楷模师徒和默契搭档。

俞晓群眼里的沈公:博学、广识、机智、藏拙、低调、幽默、坚忍、包容、厚道、儒雅、个性、老到、轻松、淡定……自己是一辈子的追随者;而耄耋之年的沈公却称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俞晓群为“长者”,说:“此公对工作的深究,远胜于我。”

俞晓群说:做出版,恐今生无法超越沈公;沈昌文则说:自己的出版黄金时代拜俞晓群所赐。走近二位师徒,听听他们讲述对方的故事。

俞晓群谈沈昌文:

跟沈公做书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80"后的沈公俨然一个背包客

沈昌文先生已年过八十,文化圈里圈外的人,都好称他为沈公,许多年来,我经常对人炫耀,沈昌文先生是我的师傅。其实我与沈公之间,并没有任何连带,他是出版大佬,我只是一位小小的出版人,我和沈公的缘分,用老话说,叫气味相投;用新话说,我是沈公的铁杆儿粉丝!我追随沈公的魅力,沈公也乐意在事业上提携我这个后生。

现在,"80"后的沈公俨然一个背包客,每天背着一个大书包,四处游走,上三联,去海豚,听讲座,游京郊,整天忙得不亦乐乎。他总调皮地说,反正坐公交也不要钱;他又有美食家的绰号,为海外朋友做饮食向导,应邀参加各种宴会,与三五个朋友出入胡同饭馆,最不济也会光顾哪家清真小馆,点一个羊头汤,一瓶啤酒,三十几元钱,那心情真好。

我与沈昌文先生交往始于1994年。最初是扬之水引见,我们在《读书》上做一些广告之类的事情。后来编“书趣文丛”、“新世纪万有文库”等,我们的交往逐渐热络起来。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在他老人家的引领下,我们做了许多值得记忆的事情。最忙的时候,我们一年可以编好几百种书。后来我进入集团,脱离了出版第一线,我与沈公的业务合作逐渐冷清,除了苏叔阳先生的《中国读本》和王充闾先生的《北方的梦》出版时,请沈公帮忙找翻译,有过零星的合作,别无其他。后来发生两件大事,对我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坚定了我重回出版一线的决心。一是2004年陈原先生去世,二是2006年沈公大病一场。有一次陆灏先生见到我说:“老先生纷纷地去了,带走了那么多资源。你们这些出版人又不肯好好编书,多可惜啊。”我说:“将来我还会做的。”陆灏苦笑着说:“对于逝去的老者而言,没有就没有了,不会再有将来。”

勇于向专家说“我不懂”

2009年,我来到北京,主持海豚出版社的工作,第一件事情就是请沈公“出山”,继续追随沈公编书。在我三十年的出版生涯中,内心深处已经形成了一个“阴影”,那就是此生编书,再也无法超越沈公。于是乎,每策划新选题,我都会习惯性地思考,沈公会怎么做呢?

我曾向沈公请教:“您取得这样的成就,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呢?”他说,我什么都一知半解,要听专家的话;我不是知识分子,最多只是一个“知道分子”;我读书是为了冒充知识分子,云云。他还说,我如今成了“八零后”,耳朵背了,记性差了,成老顽童了,哪还有什么经验可谈呢?听到沈昌文这些话,千万不要上当,这正是他低调做人、降低身段做事的表现。其实他个性十分鲜明,剥去云山雾罩的外表,就会发现许多精彩的东西。

我从沈昌文那里总结出的第一条经验,就是勇于向专家说“我不懂”。这一条对于做出版、做传媒的人而言,显得尤为重要。他说,一个编辑能拿到一些好稿子,往往不是因为他的学术水平高,而是因为他作为编辑的职业化精神做得到位。说“不懂”,是实诚,是角色定位,是学习精神的表现,也是对作者的尊重与检验。沈公做出版,另一条重要的经验是广结人缘。这里的核心是一个“广”字。为达到这一点,沈公说,出版人最好游离于各个学派之外,最好不要随意得罪人,遇事最好不要急于站队表态。这也是一种基本的职业训练。另外,“广”字还包含着对新人、晚辈,以及一般读者的尊重。

老伴儿帮沈公降低身段

沈公自己总结的出版之道,有二十字箴言:“吃喝玩乐,谈情说爱,贪污盗窃,出卖情报,坐以待币。”很少有人会像沈昌文这样自我“糟践”,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沈昌文开朗、幽默的性格。 这二十个字,字字都体现出一个老出版人的良苦用心,却是以一种利己利人的方式出现的。在给海豚社的年轻编辑座谈时,他解释说,“吃喝玩乐”是老要请作者吃饭,老要研究如何请才能讨得作者的欢心,约到好稿子,当然有时候退稿也要请客。“谈情说爱”是编辑跟作者要有感情,要有爱,建立很好的关系,然后可以从作者身上“贪污盗窃”到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挖掘他们的无形资产。“出卖情报”是把自己掌握的“情报”利用起来,“出卖”给一些同行们,也因此满足了我“吃喝玩乐”的习性。“坐以待币”就是不能赔钱帮闲,帮过的单位得给报销“吃喝玩乐”的费用。

2014年8月份,沈公的回忆录《也无风雨也无晴》在海豚社出版,他来到海豚人文编辑室,对着几位站起来向他致敬的小姑娘说:“我预订一百本《也无风雨也无晴》,等你们给我开追悼会时,每人送一本!”当时把几个小女孩儿弄等痴痴傻笑,无以应对。他在我的办公室看到展示墙上,我挂的“我们的作者”肖像,左面一栏是已经逝去的前辈,有张元济、王云五、陈鹤琴、叶圣陶、丰子恺等;右面一栏是在世的名家大家,有莫言、王安忆、许渊冲、几米等,也有沈昌文。沈公看了一会儿,回头对我说:“等我上了左面一栏时,我再来看你。”沈公就是这么可爱。

沈公自学成才,从上海一个银楼小学徒,一直奋斗到三联书店总经理、《读书》杂志主编,站上中国出版业的最高点;他在京从事出版事业六十余年,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件,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直至晚年,他依然收放自如,悠然自得。每当我邀请沈公参加出版活动,当年组织上介绍给他认识并结婚的白大夫总是叮嘱,老沈老了,糊涂了,做不了什么了,有什么事情你自己定,不要听他浑说。事实是,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沈公是老神仙啊,他面上浑说,实则头脑清楚,思路清晰,说话滴水不漏。我常暗想,白大夫这样说沈公,是出于谦虚,出于不了解,还是在这人生江湖上,白大夫更胜沈公一筹,帮助沈公降低身段,韬光养晦,来应付这纷繁复杂的人世间?

沈昌文谈俞晓群

人生黄金时期拜俞晓群所赐

年过八十,干出版这一行从头到今,把退休之后的时光也算上,已有六十余年了。五十年代上半期的习艺时期,八十年代里主持三联书店和《读书》杂志的事业高峰时期,都是我常常记挂的。但是,就自己做事的顺手、心情的愉快来说,二十世纪末叶到本世纪初叶,这短短的近十来年时光,是我个人最经常称道的时期,值得叫做“黄金时期”。

这个黄金时期正是拜俞晓群所赐。这十来年,我已经从“革命出版工作”的正式岗位上退休了。但是精力还没太衰退,“贼心不死”,想做些事。蒙扬之水女士热情,介绍我在早些时候认识了时任辽宁教育出版社社长的俞晓群先生。他是三联书店的作者,在我任内出过书《数术探秘》,但不是我经手的,并不太在意。我注意到他,是因为他主持的出版社长年在《读书》杂志封底登广告。于是,许多年来,他在我心目中是一个重要的“客户”。对于像我这样的小商人来说,客户是重要的,但也仅此而已,自然还比不上我老挂在嘴边的“衣食父母”--作者。

“书趣文丛”是我们的首次合作。我之前在三联书店做的是“读书文丛”,虽然出了很多本,但仍有大量的稿子积压在手里。在赵丽雅的撮合下,我与俞晓群有了第一次深谈,我提议“读书文丛”积压的稿子,找一家有实力和条件的出版社出版,这个想法与俞晓群一拍即合。俞晓群得到了他需要的宝藏,而我实在是有不得以的苦衷,当时这些稿子的作者都是名家,都是《读者》的老作者,长期积压难以出版,很多作者已经心生不满。同时我对俞晓群也提出了条件,那就是这些作家的稿子必须先由三联挑选,三联挑剩的才能纳入“书趣文丛”,俞晓群当即答应。就这样辽教社出版了第一批10本“书趣文丛”,然后接着做第二批,在这个过程中,我与这位俞兄的交往逐渐多了起来。我开始认识到,这个俞兄不仅仅是个广告主,还是一位有热情、有追求的出版人。

俞兄领导出版的特点,我最初的印象是:放手。我当年管出版社,毛病就是不大放手。我做出版是从最下层做起的,当了领导后就有点不肯放手,因为总觉得我对底层工作内行,喜欢说三道四,让下面的同志为难。现在这位比我年轻二十多岁的“长者”,却对我大放其手,让我惊异异常。其次以为这位老兄的放手是他自忖外行。这当然也是优点。但是后来多些接触,却发现此公对工作的深究,远胜于我。他的放手,是出于会心,而绝不只是藏拙。说到他对出版工作的深究,最明显的是对王云五的看法。俞兄提出要学习王云五的经验,编《新世纪万有文库》,我颇为吃惊。因为我是在左派培养下学做出版的,又在抗战胜利后“金圆券”时代过过苦日子,所以对王云五的大名深痛恶绝。难道王云五还有出版工作的“经验”?后来,我确实尝到了甜头。《新世纪万有文库》三个系列,我最喜欢的不是我编的外国文化系列,而是陆灏老弟编的近世文化系列。读到这个系列,我彻底拜服了。从俞晓群到王云五再到陆灏,我拜到了三个老师,而首先当然是俞晓群。

喻晓群是位明主 我高兴再次“结义”

俞兄对出版业务的深究,源于他的刻苦。他对工作的构想,大多来自对现状和历史的广泛涉猎和深入探究。我后来知道,他参加各种活动,归去都写入日记。有机会见到他的一些札记,极为全面完整地记下当日业务上的见闻和观感。总而言之,我由这么一些对他的相当肤浅的观察才知道,他的获得成就,实在是“良有以也”。

转眼十余载,俞晓群转战海豚出版社,我们有了再次“结义”的机会,但我已年过八十,有心无力,真正能出力的就只有黄浦江边的陆灏了,我给晓群说,我愿意遥望海豚的胜利和成功,乐见俞晓群、陆灏两位愉快的合作,特别是读到大量我仰望和结识的天使们的怀着深爱的作品。我高兴自己现在也还是“三结义”中的一员,虽然什么事也没力气做了,能做的只是为人们讲讲故事,话话前尘。

我常称同俞晓群合作的一些年是我做出版一辈子的黄金时代。主要是因为俞晓群是位明主。他一直就有一种理念:搞出版,文化是目的,经济是手段。刘杲先生几年后明白说出的主张,其实我们两个部下,特别是俞晓群,早就在实践了。

相关阅读:

沈昌文

1931年生于上海。1951年考入人民出版社(北京)工作。1951年3月至1985年12月,在人民出版社任校对员,秘书,编辑,主任,副总编辑。1986年1月至1995年12月,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1996年退休,退休后又发起创办《万象》杂志。主要著作:有《阁楼人语》、《书商的旧梦》、《最后的晚餐》、《知道》、《八十溯往》,《也无风雨也无晴》等。

俞晓群

中国外文局海豚出版社社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

主持策划出版 “中国地域文化丛书”、“国学丛书”、“书趣文丛”、“新世纪万有文库”、《中国读本》、《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吕叔湘全集》、《傅雷全集》、“海豚书馆”,主编《万象》杂志等。本人著译有《古数钩沉》、《自然数中的明珠》、《数术探秘》、《数学经验》、《通才的绝唱》、《数与数术札记》、《人书情未了》、《一面追风,一面追问》、《这一代的书香》、《前辈——从张元济到陈原》、《蓬蒿人书语》、《那一张旧书单》、《可爱的文化人》等。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