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书名谈趣:七杀碑的故事
2016年4月15日讯,今年初各主要媒体报道了在四川彭山发现了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一些实物,有银锭,有金册,算是为澄清百年来困扰学者和财迷们的传说,提供了一些直接有力的证据。为了这批沉在江里的银子,从大清朝到民国,官私两方面都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一直在努力寻找,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另外还有一则关于张献忠的传说和银子没有关系,若论对后世的影响,倒也未必比前一个传说小。
张献忠“江口沉银” 资料图
残篇耐寻味
1936年春,被尊为新派武侠小说之祖的朱贞木在北京琉璃厂的书摊上看到一署名“花溪渔隐”的残破手写诗册,作者似是乾嘉时的四川人,有些诗句颇值得玩味,字也写得好,就买了下来。他回家后细细翻阅,发现里面有明朝四川轶事十余则,其中一则名《七杀碑》,说张献忠占据四川称帝,国号‘大顺’,在交通要道上立有圣谕碑,碑文是:天以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然后是七个“杀”字。
朱贞木以前听说过七杀碑的传说,但让他深感好奇的是,众口纷纭说七杀,但无人解释过为什么碑上的杀字既不是六个,也不是八个,或者也不是其它个数,偏偏是七个。于是,他向精熟掌故的四川老友请教,对方回答,张献忠进入四川后,曾经屡屡受挫于川南七豪杰,气恨得不行,所以立碑发誓要杀这七人,这七人分别是杨展、陈瑶霜、虞锦雯、晞容、陈登暤、余飞、刘道贞。
这七个杀字的解释听起来挺有道理,笔者至今没有见到其它说法,只是率领几十万人马纵横湖广的张献忠虽然受挫于这七人,多是部下的小败仗,他竟会一筹莫展至需要大书七个杀字发泄恨意,激励自己的报仇之心,实在有点儿戏,史籍所载也没见到张献忠如何锲而不舍地讨伐这七人。
圣谕碑的误传
1937年华西大学博物馆林以均先生曾经著文考辨七杀碑之事。他文中指出,七杀碑之说流传很久,但只在同治十二年《重修成都县志卷十二纪余》中明确记载县署东侧瓦砾堆中有一石碑,相传即张献忠自制圣谕碑,上还有严锡命的注释,连写七个杀字。民间传说,这碑谁看了谁倒霉,谁摸了更遭殃,所以砌墙封了起来,称七杀碑。民国时,成都少城公园中的藏碑,号称就是从县署移入的七杀碑,但碑文漫灭,无法辨识。而《蜀碧》等明末清初史料中记载的张献忠圣谕碑文是“天以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1934年,英国牧师董笃宜在四川广汉(今成都绵阳)发现一块古碑,上截写“圣谕”二字,下截有文字三行,正与《蜀碧》中的记载几乎完全相同,只是碑上刻的是“天有万物与人”。因此,七杀碑一说基本可以归到传说一类中了。该文后还附有华西协和大学史学教授刘藜仙的回函,明确指出公园内的碑是伪造的,原碑已于1914年因成都学生破除迷信,被砸得粉碎,不复存在,所谓七杀碑只是圣谕碑的误传。
其实,杀字的有无在朱贞木《七杀碑》序言中也有提及:“友人有于成都博物馆曾见七杀碑者,谓其文略异,无七杀字,有谓原碑已为清廷槌扑,未知孰是……”
传说与史实通常距离较远,但正是小说创作的好题材,七个杀字不存在并无妨碍,十三年后,中国武侠小说史上多了一部深具影响的名作——《七杀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