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寻找四九城北京腔 老舍茶馆:一场含灯大鼓唱完蜡烛不倒

2016-08-26 09:32 编辑:TF005 来源:网络

2016年8月26日讯,含灯大鼓最初叫“叼灯大鼓”,也叫“衔灯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当时老艺人们为了增加表演性形式而创建的,曲调与梅花大鼓完全相同,只是演员在演唱时须口含灯架。这种演唱方式使得大鼓表演带上了“杂耍”的技艺色彩,但也增加了说唱的难度,演唱者除了要做到字正腔圆,还要保持气息平稳,只能微动嘴皮,确保蜡烛不倒,烛火不灭。

寻腔17

含灯大鼓最初叫“叼灯大鼓”,也叫“衔灯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

门外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唱戏声,门内短促清脆、此起彼伏的嗑瓜子声儿,茶盖轻叩在茶杯上时发出的碰撞声儿,人们闲聊话家常儿的聊天声,八仙桌、太师椅拉开时和地板的摩擦声儿,头戴黑色瓜皮小帽儿,上身一袭蓝色布褂,肩上搭着汗巾的小二提着水壶,端着茶水在桌椅人群间来回穿梭的脚步声儿……

这是上周六晚上7点20分,距离《四季北京·茶》演出时间还有半小时,老舍茶馆三楼演出大厅的一幕。是不是很有穿越回老北京时的感觉?

眼下已坐了不少人,大部分是游客,也有少部分老北京人。店小二说,晚上的节目最不能错过的便是含灯大鼓,“整个北京城里也就老舍茶馆才能看到,每晚节目单里前三位一定有含灯大鼓”。说话间,店小二端上来一碗细瓷盖碗茶,里头泡的是大佛龙井绿茶,还有一碟瓜子,一碟桃酥和小黑豆糕,以及一碗冰冰凉凉的酸梅汤。

很快,节目开演。一段茶艺表演过后,三弦、四胡、琵琶等乐器纷纷搬上舞台,四位身着白色布褂的琴师也纷纷上台。五六个位置在后排的小孩儿偷偷窜到第一排,未等主持人开始介绍,他们便在下面喊了起来:“含灯大鼓!是含灯大鼓!”

不一会儿,表演者王玉兰一袭旗袍出现在舞台中央。这位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带来的曲目是《两头忙》。只见她右手打竹板,左手击打支在面前一面扁扁的小鼓儿。同时嘴里咬住一根竹签儿,竹签上支撑起一个灯架,灯架上有三朵大红绢花,每朵花花蕊儿立着三根点燃的红蜡烛。伴着鼓乐,“咿咿呀呀”唱了起来。 舞台上,明晃晃的烛火只有在王玉兰转头时才略微晃动,而当她静静站着演唱时,烛火就像被固定住了一样,几乎纹丝不动。精彩的表演,引来数次鼓掌叫好。表演结束,王玉兰取下灯架,没用嘴吹灭蜡烛,只是用手晃了下灯架,三根蜡烛便“簌簌簌”依次熄灭。这又引起现场一阵掌声欢呼。 

除了含灯大鼓,老舍茶馆还有京韵大鼓、梅花大鼓、铁片大鼓、西河大鼓等鼓曲节目,演唱者有何丹、王淑玲等著名曲艺表演者。据工作人员介绍,含灯大鼓只有在每天晚上三楼的演出才能观赏到,票价180元到580元不等,而后面这些鼓曲则可在每周日下午2点半在二楼艺苑观赏,票价分别30元到80元不等。

GO提示

老舍茶馆位于前门西大街正阳市场三号楼,公交可搭乘2/9/22/44/332/67/673路,地铁可搭2号线前门站下车C口出向西步行500米,开车可听正阳市场停车场(国家电网斜对面)。可拨打电话010-63036830订票,时间越提前,越能订到靠前的位置。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陈圳 文并图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