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500余张民国玻璃底片首次公开 传说中西周盛酒器露真容

2016-11-22 09:23 编辑:TF005 来源:网络

2016年11月22日讯,“在我们的家族,收藏着一批民国时期青铜器的玻璃版底片和老照片,那都是老一代青铜器修复专家——我的父亲贾玉波和师爷王德山老先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上手修复过的商周时期的作品。”

%e8%b4%be%e6%96%87%e5%bf%a0%e5%9c%a8%e7%be%8e%e5%9b%bd%e5%bc%97%e5%88%a9%e5%b0%94%e7%be%8e%e6%9c%af%e9%a6%86%e5%af%bb%e8%ae%bf%e4%ba%ba%e9%9d%a2%e7%9b%89_%e8%b0%83%e6%95%b4%e5%a4%a7

贾文忠在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寻访“人面盉”

%e6%b6%88%e5%a4%b1%e5%a4%9a%e5%b9%b4%e7%9a%84%e4%bc%af%e8%b2%89%e5%8d%a3%e9%9c%b2%e5%87%ba%e7%9c%9f%e5%ae%b9_%e8%b0%83%e6%95%b4%e5%a4%a7%e5%b0%8f

消失多年的伯貉卣露出真容

%e8%b4%be%e6%96%87%e5%bf%a0%e5%88%9b%e4%bd%9c%e7%9a%84%e5%85%a8%e5%bd%a2%e6%8b%93%e3%80%8a%e9%b8%a1%e5%b9%b4%e5%a4%a7%e5%90%89%e3%80%8b_%e8%b0%83%e6%95%b4%e5%a4%a7%e5%b0%8f

贾文忠创作的全形拓《鸡年大吉》

青铜器修复专家贾文忠日前公开了家藏的500余张民国时期拍摄的青铜器玻璃底片。目前,他正着手将其中保存完整的370多张底片印制出来并集结成书。“这些底片记录下了700余件经过父亲师徒修复的青铜器。遗憾的是,更多底片和照片因保管不善而破损、丢失。照片中的青铜器也大多流散海外,被收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和部分私人收藏家手中。”

老艺人为修复作品“留影”

为什么当年的老青铜器修复艺人要为自己的作品留影呢?提起这些老照片和老底片的由来,还得从老北京的青铜器修复业说起。贾文忠告诉记者,民国时期,青铜修复与复制技术非常兴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江苏苏州、山东潍坊、陕西西安和北京四个民间修复流派。

贾文忠的父亲贾玉波出自民国青铜器修复高手王德山门下。贾文忠给记者讲起了父亲过去的故事:当年,王德山的手艺在北京古玩界首屈一指,他不仅能够将破损的青铜器修好,而且能够根据不同国家客人的喜好,将其做成“洋庄货”。比如,法国客人喜爱“绿漆古”,美国客人则好“黑漆古”。

“据我父亲回忆,师爷王德山是北京“古铜张派”张泰恩的徒弟,1927年出师自立,有一个习惯,就是对凡是经过他们师徒之手修复过的每一件青铜器都要拍照留存。”贾文忠介绍,当时的照相技术是从日本引进的,设备和胶片价格都非常昂贵,所以有不少照片都是数件青铜器放在一起合拍。可惜的是,他们只拍摄了修复后的文物,而没有留下文物修复前的原始照。“这些照片的数量应该有上千张,由于时间较长,玻璃版不好保存,有破的,也有着了水的,目前家中保存比较完好的,就剩这些了。”

贾文忠还提到,著名考古学家陈梦家当年编著《美帝国主义掠夺我国殷周铜器集录》时,曾花60元从父亲贾玉波这里选了800多张黑白青铜器照片,“其中就有些照片被选用在这本书中。”

罕见人面盉的“前世今生”

“父亲老年患脑血栓,许多往事都记不清了。但当我拿着这些老照片向老人家询问时,父亲却能隐隐约约回忆起来。”贾文忠举例,比如这批照片中,一件现藏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的青铜人面盉的故事,就是父亲讲给他的。

贾文忠说,1937年父亲离开河北老家,古玩铺“通古斋”的掌柜将其安排在王德山门下学习铜器修复手艺。照片中的人面盉是1940年前后为通古斋修复的。这件铜盉是从河南彰德府人手中买下的,当时周身布满铜锈和胶泥,花纹模糊不清。由于器型特殊,过去没有见过,为了卖个好价钱,通古斋掌柜便将铜盉交给了王德山和贾玉波一同清理去锈。

“当时,由王德山师爷指导,我父亲动手。经过师徒二人的仔细洗刷,人面盉精美的花纹全部露了出来。”由于天长日久,有些地方的皮色已经不太好看了,贾玉波便在师父的交代下,重新做了漂亮的地子,再将一些地方做上锈。经过几番整理,原来的生坑人面盉就变成了后来的传世熟坑精品。“修复完毕后,王师爷嘱咐父亲翻制模具,并拍下多面照片,以供日后复制使用。”

贾文忠说,这件人面盉经过清理后,由北京“同益恒”古玩店经手,以13.5万元大洋的价格卖给了上海古玩商人叶叔重,后来又运往了美国的“卢吴公司”。如今,这件青铜器中罕见的文物,陈列在弗利尔美术馆的中国青铜器厅正中央最醒目的位置。贾文忠曾先后三次到美国“看望”这件父亲经手修复的青铜重器。“在照片上看了它50年,当我终于看到了它的‘本尊’,那一刻犹如老友重逢,感觉非常奇妙。”

底片“模特”如今多在海外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些玻璃版底片和照片一直陪伴着我,每当翻看它们,我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父辈们所从事的事业,许多与之有关的往事都浮现在我眼前。”

贾文忠介绍,在即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吉金萃影——贾氏珍藏青铜器老照片》一书中,将收录其中的370张老照片,这些老照片涵盖的信息量非常巨大。三年来经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指导,国家博物馆青铜器研究学者冯峰、霍宏伟、田率等严谨的统计,一共分辨出照片中的器物数量多达700件左右,其中98%都是青铜器,此外还有少量的陶瓷、金器、玉器和铁器。

贾文忠告诉记者,这些器物中,有109件器物迄今有来源去向和著录信息,其中有81件在国内外博物馆等收藏机构和研究单位发现了身影。这当中,有17件分藏国内,如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单位;50件分藏美国,如旧金山艺术博物馆、赛克勒美术馆、大都会博物馆、弗利尔美术馆等收藏机构;9件分藏在日本,如出光美术馆、泉屋博古馆、东京国立博物馆等机构;2件分藏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和格拉斯哥博物馆美术馆;2件收藏于瑞士玫茵堂;1件收藏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馆。“收藏最多的是故宫博物院、明尼阿波利斯美术博物馆和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各有9件。”贾文忠说,这些数据来自于目前统计掌握的有限信息,照片中的器物入藏上述收藏机构的实际数量肯定要更多,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眉寿钟”“伯貉卣”影像再现

贾文忠介绍,这批家藏的老照片、老底片对青铜器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不少照片补充了铜器的器型资料。如清末叶东卿等所藏的眉寿钟,现在已经下落不明、不知去向,只剩下铭文和部分纹饰的拓片了,而照片的出现让今天的人们得以窥见它的真容。

又如早已销声匿迹的伯貉卣,也将在即将出版的《吉金萃影——贾氏珍藏青铜器老照片》中首度亮相。“早年流失海外的伯貉卣被推断是西周早期的盛酒器。但一直以来,伯貉卣只有铭文拓片流传,它的实物从未面世,关于它的具体样式只能靠前人的只言片语来想象。”而贾文忠收藏的玻璃底片则可以证明伯貉卣的存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件器物椭圆口、深腹、圈足、饰弦纹和貘首的“全身正面照”。

更可贵的是,照片中还有许多器物此前从未见著录。“这是一件罕见的商代后期偏早时期的铜鼎,它索状立耳的外形特征是此前从来没出现在已知铜器中的”,贾文忠指着样书中一件铜鼎的图片告诉记者。另一件提梁卣两端作蛙形,“这也是目前仅见的有这类提梁的扁体圈足卣。”

贾文忠表示,这些照片中的器物,有的来自或可能来自民国时期发现的重要考古遗址,如浚县辛村、洛阳金村、寿县李三孤堆、新郑李家楼等,“照片在某种程度上见证了民国时期的考古史。”

【相关链接】

取材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鸡柱头”

“鸡年全形拓”新鲜出炉

秋去冬来,转眼又到了岁末。在农历鸡年即将到来之际,青铜器修复鉴定专家、全形拓传承人贾文忠即将推出青铜器全形拓《鸡年大吉》,文物界泰斗谢辰生为拓片题词。

全形拓,又称立体拓、器物拓、图形拓,是一种以墨拓为主要手段,辅以线描、绘画、剪纸等技法,把器物原貌复制到纸上的一种技艺。全形拓的对象往往是较为珍贵的艺术品,以青铜器为主。在近代照相技术未普及之前,它是保存器物影像的一种有效方法。特别是有些文物原器遗失,只有全形拓保留下来,拓本的重要意义就尤为突出了。一幅完整的全形拓作品,以器物图形为中心,往往还配有名家题跋,书画合璧,相得益彰。晚清民初,还有为全形拓补画的风气,朱梦庐、吴昌硕、陆恢、倪田、王雪涛等都有作品传世。贾文忠拜师全形拓名家傅大卣门下,后又曾向颖拓大师康殷讨教,潜心研习金石传拓技艺30多年。

“全形拓在照相术发明之前,曾是文人墨客最追捧的雅好。如今,如何让全形拓这种‘古法’更为大众、百姓所接受呢?”这个话题,从前贾文忠时常与恩师、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探讨。罗先生说如果想把全形拓技艺发扬光大,必须让广大群众接受。受此启发,贾文忠选择了国人熟知的十二生肖作为内容和媒介,来普及推广全形拓的文化。今年的《鸡年大吉》青铜器全形拓所选择的拓模对象是四川三星堆出土的一件青铜鸡柱头,如今收藏于三星堆博物馆。“民间的‘生肖文化’起源于汉代,此前有关鸡造型的文物出土极少。尤其是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青铜器中,更是罕见。这件鸡造型的青铜柱头,是目前青铜文物中最完美的。”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孙乐琪 文并图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