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从天地君亲师的排列上,就可以看出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然而,“教师节”一词,最早出现在民国。民国时期的“教师节”并非9月10日,但初衷都是一样:促进教育的发展,这与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邰爽秋密不可分。
作者 郑学富

从南师毕业后,邰爽秋因成绩优异被派往美国留学,后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
第一个教师节又叫“双六节”
邰爽秋(1897—1976),字石农,江苏东台人,出身于贫寒的书香门第,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曾就读于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从南师毕业后,邰爽秋因成绩优异被派往美国留学,后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1928年回国后,在当时教育部的一次欢迎宴会上他语惊四座,宣布他的志愿“不做官,不发财,为农村劳苦大众办学”,并当场拒绝一些待遇优厚的工作,打算到农村去办农民学校。他这番豪言壮语一经媒体宣传,虽不乏冷嘲热讽,讥他是“口出狂言”,但也有很多年轻人把他当成传奇人物来崇拜。
1930年,邰爽秋到河南等地农村考察时,目睹了农村、城镇经济的衰败。于是,他在深入调查研究之后,提出了以救国救民为宗旨的“民生本位教育”的主张。他认为发展民众教育必须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以及他们的生活水平。1931年5月,他联合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院长程其保、南京一中校长李清悚等人发起倡议,定每年的6月6日为教师节。数日间,得到了南京、上海教育界数百人的响应。6月6日,邰爽秋联络南京、上海教育界人士260余人,在南京中央大学致知堂集会,举行第一个“教师节”庆祝仪式,发表《教师节宣言》,提出了“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地位,增进教师修养”三项目标,议定6月6日为教师节,也称“双六”节。
《教师节宣言》发布以后,全国各地,闻风响应,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界因有“教师节”而欢欣鼓舞。每年6月6日这天,各大城市的教师都集会庆祝,并举办各种活动以示纪念。一些教育专家、教师撰写文章在报章杂志上讨论这个问题。一些报刊也纷纷报道有关“教师节”的庆祝活动。当时还有人谱曲作了《教师节歌》)。1936年6月7日,北平的《京报》报道了上海庆祝教师节的盛况:“中央社六日电:沪大中小校长教职员六日下午三时,联合举行庆祝教师节大会,参加数百人。市长吴铁城代表及教局长潘公展均有致词。”
但是,当时邰爽秋等人的提议并未获得国民政府的明确批准。虽然第一次庆祝大会时,国民党政府的中央党部及教育部均派人指导,但国民党政府对此节日的态度是“自愿可行,唯列人学校历一节,未便照准”。在随后几年里,各地不少教师都联名向教育部呈请“明令规定嗣后以改日为教师节,通令全国,一致举行庆祝”。江苏省小教职员联合第三次代表大会即“请教厅转部确定六月六日为教师节”的提案,但都无果而终。事实上,正如上述所述,即便每年6月6日有相关的庆祝活动,也几乎局限于教育界内部。
孔子诞辰日曾是法定教师节
没有得到官方认可的“教师节”,缺乏政治力量的推动,发展异常艰难。郁达夫在教师节由民间转向官方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郁达夫(1895~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3年赴日本留学,广泛涉猎了中外文学和哲学著作,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起曾先后在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和中山大学等校任教。尽管在大学任教的时间并不算长,但是,郁达夫却对教师有着深切感受,他曾说:“教书是有识无产阶级最苦的职业”。1938年,郁达夫赴新加坡参加并领导当地华侨和文艺界的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1月9日开始主编《星洲日报》早版的《晨星》副刊和晚版的《繁星》副刊。次年5月27日,他在《晨星》上发表《教师待遇改善问题》一文,在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为教师待遇之改善而呼吁,并认为若要改善教师待遇,应该“只从严格诠选有真才实学与有经验与人品的教师,而给以保障,就可以奠定教育的初步基础了……”郁达夫的建议和设想,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1938年8月8日,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颁发了《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正式决定把孔子诞辰日8月27日定为教师节,提出了“以鼓励教师服务精神、融合师生情感并唤起社会尊敬教师之观念”的宗旨。另外还颁发《先师孔子诞辰与教师节合并纪念秩序单》,将教师节庆祝活动仪式化。“八·二七”教师节是中国政府法定的第一个教师节。
当时未沦陷的省、市、县,都按照重庆国民政府(1937年11月19日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建立重庆国民政府。 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的要求举行了纪念活动,或召开纪念大会,推行识字运动。
此后,不少地方借“八·二七”教师节举行抗日救亡的活动,有力地支援了全民抗日活动。当时,中国共产党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也举办了各种庆祝“八·二七”教师节的活动。
发行教师节纪念邮票
1947年8月27日上午,蒋介石在南京朝天宫主持了祀孔及教师节纪念仪式,会上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张继讲述了孔子言行及孔子的学术思想。下午,又分别在玄武湖、励志社礼堂举行了尊师游艺大会。这一天,其他一些省市也举行了有关纪念活动。中华邮政专门发行了“教师节纪念邮票”。

教师节纪念邮票全套四枚,图案分别为孔子头像、杏坛、至圣墓和大成殿。
该邮票全套四枚,图案分别为孔子头像、杏坛、至圣墓和大成殿,分印四种面值,一是伍佰圆,孔子头像;二是捌佰圆,孔子授徒讲学遗址杏坛;三是壹仟贰佰伍拾圆,孔子墓,墓前石碑原刊“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四是壹仟捌佰圆,孔庙殿宇大成殿。其中,第1枚孔子像邮票尤其受到邮政部门官员的重视。这套邮票可以算是第一套教师节题材的邮票了。
1948年,国共两党军事力量发生逆转,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各大城市的学潮运动风起云涌。是年7月,国民党政府颁布了当年教师节的纪念办法,要求各省市“约集教师举行座谈会,讨论有关疏导当前学生运动及防止职业学生操纵学潮各项问题”,防止“学潮”成了教师节的主要内容。
1951年“五·一”劳动节前夕,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和全国教育工会主席吴玉章发表书面讲话,宣布废除国民党时代的“八·二七”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改革开放后,全国上下尊重知识、重视教育蔚然成风,教师日益受到社会尊敬。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正式通过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补白
民国时期平民教育“四大怪杰”
民国时期,邰爽秋和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被称为推行平民教育的“四大怪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留学归来后,走出书斋,下到农村,创办学校,身体力行,推行平民教育事业。
晏阳初,1890年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城,1990年病逝于美国纽约。他是国际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世界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918年夏天,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翌日,晏阳初就奔赴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战场,参加为华工服务工作,“原想教育华工,没想到他们竟教育了我。”他说,“我立志回国以后,不做官,不发财,将我的终身献给劳苦的大众。”1920年,晏阳初回国。1922年发起全国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1923年,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总干事长。此后,他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信条,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1926年至1936年,他在河北定县进行了长达11年的乡村平民教育实验。1950年,晏阳初移居美国,继续推行他的平民教育事业。
陶行知(1891-1946),安徽省歙县人。1914年,赴美留学。他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半年后便毅然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17年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1929年12月,上海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创办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
梁漱溟(1893—1988),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梁漱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学者、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是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开山之人,也是乡村建设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1916年,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学习佛学的心得《究元决疑论》,很受北大蔡元培校长的赏识,决定聘他为印度哲学课程的特约讲师。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开始了乡村建设运动。1931—1937年,他创办的乡村建设研究院,以山东邹平为实验基地,对当地的政治、风俗习惯、户籍管理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造。
邰爽秋大力提倡民生本位教育,曾在农村实践十余年。他还在上海、重庆两地郊区农村创办“中国民生建设实验学院”,被农民尊称为“布衣博士”。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