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军事

网曝米171直升机四川坠落 盘点俄制“米”系直升机今昔

2014-07-22 11:37 编辑:TF001 来源:网络

2014年7月22日讯,7月21日下午4点40分左右,在四川大邑县王泗乡镇农田里,一架中型直升机坠毁,当时机上有多名机组人员。从现场照片来看,这架直升机在坠毁后发生断裂。目击者表示,发生事故的这架直升机在坠毁前,打算降落在一旁的高速公路上,但最后还没来得及迫降,便坠落在农田里。从图片来看,发生坠机的直升机型号为俄制米171运输直升机。

米-24 直升机 4

米-171直升机是俄罗斯米里设计局1988年研制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米-171系列大量出口到中东、东南亚、中亚、非洲、欧洲和南美国家,目前有400多架米-171家族直升机在各国服役。 而7月中旬,多家媒体引用俄罗斯网站报道,俄罗斯直升机集团新闻处表示,其下属乌兰乌德航空厂已将最后一批米-17E运输直升机转交给中国保利科技有限公司。

直升机专家米里

据报道,米-17系列直升机在中国广大地区尤其是地形复杂和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区得到成功使用,用于运输药品、人道物资和建筑材料。俄罗斯“米”字头的直升机有何特点,中国为何要引进俄罗斯直升机?本期为您解读。图为米系直升机之父——米里。

【家族标识】莫把“米-17”当“米格-17”

庞大的米-6直升机

庞大的米-6直升机。

细长腿的米-10直升机

细长腿的米-10直升机。

在近期的媒体报道上,有的网站把“米-17直升机”写作“米格-17直升机”。这是个常见的错误,类似的混淆就连央视都曾犯过。事实上,“米格”战斗机和“米”直升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军工系列。“米格”系列是俄罗斯的固定翼战斗机型号,命名是取自米高扬飞机设计局的创始专家——米高扬和格列维奇两人的姓氏缩写。而“米”系列则是前苏联的直升机型号,命名是取自米里飞机设计局的创始专家——米里的姓氏,也称为“米里”系列直升机。

“米”系列直升机的创始人叫做米哈伊尔·列昂季耶维奇·米里,他是一个犹太人,父亲是铁路工人,母亲则是牙医。米里自幼就对航空有浓厚的兴趣,少年时代就废寝忘食地制作飞机模型,并曾在当地滑翔机模型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后来米里进入诺沃切尔卡斯克航空学院,毕业后到中央流体动力学研究院,从事旋翼机研究工作,以后转入直升机的研究。1945年他成为直升机部实验室主任, 1947年12月,刚满38岁的米里受命组建米里直升机设计局并亲任第一任总设计师。

20多年里,米里总共主导研发了米-1、米-2、米-4、米-6、米-8、米-10、米-12、米14和米-24等直升机型号。我国从俄罗斯大量购买的米-17和米171等型号,都是属于米-8的改进型号。1970年米里去世后,他的学生马拉特·尼古拉耶维奇·季申科担任第二任总设计师,对老师开创的米-24进行改进拓展,并新研制了米-26、米-28等直升机。后续的两任设计师则继续对先前的机型进行改进,同时研制新机型,使得米-系列直升机继续在全球凸显强劲的实力。

【光辉岁月】 从米-1到米-12 突飞猛进

 

米-1直升机

米-1直升机

巨无霸米-12直升机

巨无霸米-12

1907年,法国人科尔尼制造了世界第一架直升机,成功离地0.3米,悬空了20秒钟。上世纪30年代,直升机技术开始得到迅速发展,美军在二战中后期开始批量生产R-4直升机。这使得斯大林觉察到直升机的意义,也加紧了直升机的研制。

米里设计局1947年建立时,条件非常艰苦,连固定的办公地点也没有。米里带领学生们不断搬迁,就在搬迁中研究、讨论。终于,在1948年,成功研究出前苏联第一款批量生产的直升机——轻型直升机米-1。1950年该机量产并交付部队,出现在1951年的苏联航空节上。该款直升机重约2吨,旋翼直径14米,机身长12米,最大平飞时速185公里,航程430公里,升限3500米。此后在米-1基础上又研发了米-2直升机,研发成功后交给波兰生产,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总共生产了5000多架,其中2000架反过来出口给前苏联,还有大量民用型出口到西欧各国,可谓风靡全球。

米-1成功后,斯大林召见米里,要求研究一种运输力更强的中型多用途直升机,用来运输投放部队。米里接到任务后,带领设计师们日夜奋战,仅用一年时间就研制出了米—4直升机,在1953年投入生产并大量装备部队。米-4直升机长约20米,螺旋桨直径21米,重约6吨,能运载15人,时速210公里,升限2500米,航程520公里。其在载重量和速度方面有7项打破当时的直升机世界纪录,并在国际航展上获得金奖。

此后,米里团队继续突飞猛进。1957年研制成功的重型直升机米-6,用涡轴发动机取代了以前的活塞发动机,由双发取代了以前的单发,飞机重达40吨,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单旋翼直升机。1960年在米-6基础上研制的米-10,其最大起飞重量达44吨。而60年代末研制的横列式双旋翼直升机米12,其最大起飞重量竟然达到105吨。有效载重40吨,是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机。

【全球良品】 米-8、米-17系列直升机

 

米-8直升机

米-8直升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堪称前苏联直升机发展的黄金时期,多种机型接踵而出。其中最出色的是绰号“河马”的双发中型多用途运输直升机米-8。该款飞机长18米,旋翼直径21米,空重约7吨,最大起飞重量12吨,航程570公里。该款飞机发展了民用型、军用型、通用型等多种型号,总共生产了1万多架,出口到全球各国,号称直升机王国中的“卡拉什尼科夫”,堪称是航空史上的经典传奇。米-8加装武器,便可作为战斗直升机。此外还可改建为空中指挥机、通信机、医疗机等用途。

在米-8基础上,米里设计局还改进了多种直升机,其中米-17是较为著名的一种。米-17安装两台TV3-117MT涡轮轴发动机,单台起飞功率为1454千瓦,其动力性能较米-8有很大提高。而且若一台发动机功率有损失,另一台发动机能够输出增加,自动补偿。若一台发动机停止工作时,另一台发动机功率输出增加到应急功率1640千瓦,从而保持直升机继续飞行。发动机进气口还可安装导流板,防止降落时吸入砂石、灰尘等外来物。这样,就大大增强了米-17在复杂地形的使用。而且米-17的最大起飞重量增加到13吨左右,也就增强了负载能力。

 

米-17直升机

米-17直升机

到80年代末,米里又在米-17的基础上再度改进,研制了米-171直升机。该机可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地区及高原地区使用,主要用来执行货运、客运和救援任务。机上装有专用的导航和无线电设备,可在极坏的气候条件下、地面能见度低或高纬度地区安全飞行和着陆。米-171性能可靠,使用简单,性价比高,适应性强。它能在酷热及高山空气稀薄条件下执行复杂任务,即使一台发动机发生故障完全停机,另一台发动机也可以保障直升机水平飞行60分钟,安全着陆。另外,直升机可装配辅助燃油箱,使最大飞行距离增加到1300公里。因此,米-171在国际市场富有竞争力,向多个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出口。

米-171既有多功能运输直升机的型号,又可配上制导导弹、非制导导弹、机炮、机枪和装甲座舱等,作为武装战斗直升机使用,对敌方巩固防区和坦克装甲目标进行精确打击,有效摧毁移动目标,打击空降,疏散伤员等,堪称是战场上空的多面手,被国际军事专家评为高效反恐利器。

米-8、米-17这一系列的直升机,生产量大,出口多,全球装备广泛,中国也曾引进多架。包括2014年俄方送交的,也属于这一系列的产品。

【空中坦克】 米-24战斗直升机

 

Mi_24_Hind_II_by_Dark_Raptor

 

米-24直升机双涡轮轴发动机,其中单机最大功率1640千瓦。长17.5米,自重8.5吨,最高时速335公里,最高升限4500米,航程450公里,武器装备包括火箭发射器、导弹和机枪。还可以携带1吨炸弹——可以是10枚100公斤炸弹,也可以是4枚250公斤炸弹或2枚500公斤炸弹。其驾驶舱前部为平直防弹风挡玻璃,重要部位装有防护装甲,使得战场上的枪林弹雨里,也能有较高生存率。

 

米系列直升机最初都是设计为运输直升机,或者可以加装武器的通用直升机,主要作用在于运输士兵和物资,直接的战场攻防能力相对有限。但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米里看出直升机未来的发展趋势,除了作为战场外运输,还可以直接飞临战场,实现火线运输,甚至用自身携带的火力支援陆军。这种新概念一度遭到一些老人的反对,但最终米里团队说服了他们,决定研发一款专门的武装直升机。这就是米-24战斗直升机(北约称之为“雌鹿”)。该款样机在1969年提交并首飞,1972年列装。

 

参加过多次局部战争

前苏联二战后只打过一次大规模战争——第二次阿富汗战争。这一战里,米-24直升机成为苏军的主力。苏军全面介入后,在阿富汗崇山峻岭中,与反苏武装展开了长期的拉锯战。最初米-24单机行动,多次遭到伏击。随后,便以双机、四机乃至八机编队作战,既能在有飞机受损时及时营救飞行员,更能在遭到伏击时迅速还击杀伤敌人。

米-24在阿富汗还采用了“死亡转轮”战术,即直升机群先是以火箭弹火力覆盖目标,紧接着以梯形编队逼近目标并且陆续将机头对准目标,实施机枪火力打击,之后迅速向各个方向散开,携带的重磅炸弹以极小间隔从各个方向落向目标。如此三轮火力扫荡,确保对敌人的杀伤。

另一方面,米-24在阿富汗也吃了不少苦头。除了神出鬼没的游击队还击(曾有游击队在山坡或山头埋伏,居高临下将低空飞过的米-24打落),阿富汗的复杂地形和恶劣气候也造成大量故障损毁,甚至比战损还多。阿富汗高温、高原和严重风沙大大降低直升机的操纵性,发动机也因此受到影响,频发的地面乱流也会导致飞机失控。

米里设计局的第二任总设计师季申科在阿富汗视察了米-24的惊险操作后,立刻开始了改进计划。改装后的米-24明显在阿富汗更能发挥战斗力。苏军在阿富汗投入的米-24很快达到数百架。这些飞机经常像猎人那样在重点地区上空巡逻,一有目标出现立刻进攻。

除了在阿富汗战场大显神通之外,米-24还参加了多次局部战争。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的米-24直升机与伊朗的美制AH-1J直升机曾经展开10次空中搏斗,米-24击落10架敌机,而自损6架,略占上风。而在利比亚-乍得战争、中东战争、安哥拉内战、尼加拉瓜内战等战场上,也能看到米-24的身影。甚至直到今天,在前苏联国家和东欧国家,米-24依然是列装的战场利器。

【新的兄弟】米-26全球救灾利器

 

米-26直升机参与汶川救灾

米-26参与汶川救灾。

米-28直升机

米-28直升机

米-24之后,米里飞机设计团队依然没有停止前进。他们设计出了长达40米,运载量30吨的庞大运输直升机米-26,在全球各地成为很有效的一款救灾利器。他们设计出了比米-24更加先进的直升机米-28,并且进一步改良成为米-28N,装有毫米波雷达和先进的夜视设备,从而使米—28大大强化夜战能力,成为具有威慑力的“夜间大盗”。同时还有许多新方案直升机也在探索,例如战斗直升机米—40,民用直升机米—58,与欧洲直升机公司合作的米—38等。新世纪的这几年,米里团队年产直升机的数量从100多架逐渐攀升到200多架,并将在几年后增家到每年500架以上。米里家族,这个全球屈指可数的直升机族群,也将在未来保持强劲势头,继续引领旋翼世界的风骚。

【出生入死】米-直升机在中国

 

 

米171直升机

米-171直升机

中国在20世六七十年代,曾经引进一些米-6和米-8直升机。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中俄合作日趋加深后,更是从1992年起,多次引进米-17/171系列的攻击运输直升机。例如在2007年,中国便在俄罗斯帮助下,于成都直升机维修厂组装了俄方提供的米-171零件,随后开始试飞。目前中国进口的俄制米17/171系列直升机已经超过200架,并成为我国陆军航空团的重要装备。

我军还自行研制了某型直升机火箭巢挂架和火控系统,用于对原进口米17与米171军用运输直升机的改装。在这些直升机的每一侧加挂三个57毫米航空无控火箭弹发射巢后,使得这些飞机从运输直升机升级为可携带108枚火箭弹的攻击运输直升机。更有大批米-26运输直升机,作为我国救灾的主力飞机。这些俄制飞机除了用于军事演习之外,在多次抗灾战役,如1998年特大洪水、2008年雪灾和汶川地震等灾害中,及时投放部队、物资,运输伤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米8/17/171系列直升机在我国担任了许多重要任务,也发生过一些事故和伤亡。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抗灾时,51岁的成都军区空军副师级飞行员邱光华上校,驾驶一架米-171直升机深入灾区完成任务时,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失事,机组人员5人和受伤转运群众10人全部遇难。

 

*声明:本文系杨益先生供本报专稿,摘转请务必与作者本人联系。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杨益/文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