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三次改造亲历者讲述:簋街三十年 “簋”立成“爵”标志错了8年

2017-05-24 11:10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5月24日讯,1986年,还没有“簋街”这个名字,大家习惯地称呼这里为“东内大街”。那一年,17岁的吴浩第一次来到簋街,成为一名单位职工。

30年多来,这里曾是售卖水果蔬菜的自由市场,曾是第一家稻香村重新恢复的诞生地,曾是小饭馆云集的特色餐饮街,流行过家常菜、麻辣烫、红焖羊肉和麻辣小龙虾等多种美食。经过多次改造,如今这里已经成为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餐饮“景点”。今年“五一”,经过减量提质,整修一新的簋街重新亮相。

30多年来,当年的毛头小伙吴浩已经成为簋街的“元老级”人物。作为簋街三次改造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他向本报记者讲述了这条老街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

东内自由市场 白天卖菜夜里卖灌肠

1986年,还没有“簋街”的名字,这条两侧聚集着大量平房民居的马路,被当地人叫作“东直门内大街”,简称“东内大街”。

和当时北京许多大街一样,东内大街上并没有什么商气。吴浩回忆说,那时候,东内大街上有日杂公司开的两个门市部、牛奶公司开的一家门市部,有两个菜站,还有粮店,都是公有经济在这条街上开出来的门脸儿。

那个年代,为了“搞活经济”,在政府的引导下,东内大街首次尝试在街面上办起了“自由市场”,也就是30年前人们俗称的“东内自由市场”。

人行便道和房基线之间,用角铁焊上铁皮,搭上棚子,再刷上油漆,就成了临时摊位。从东直门桥到北新桥路口,一字排开足有几百个,白天主要卖蔬菜和水果。到了晚上,一些蔬菜水果摊摇身一变,开始卖起了灌肠、羊肉串、卤煮、馄饨等小吃。

“那时候还不多,只有零星几个小吃摊儿。”吴浩回忆说,到了90年代初,晚上的小吃摊才渐渐多起来。北新桥地区一位特有名的退休职工张大爷,白天就在街上摆摊卖水果,晚上卖灌肠。“张老头手特别巧,会做风车,还上过地坛庙会呢。”那时候街道每天派人上门收取摊位管理费,每个摊位几毛钱到一块钱。

上世纪90年代

第一批小饭馆流行家常菜

吴浩说,在清朝年间,东直门属于城乡结合部,城外是一望无尽的坟场,城门内自然形成了最初的早市,在东直门内贩卖杂物菜果的小贩们后半夜开始蹲点叫卖,黎明时分则四处散开。这些小贩们以煤油灯取光,从远处看灯光朦胧,加上周围随处可见的棺材铺,很有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故此地被称为“鬼市”。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京城夜生活的丰富,餐饮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颇有经济头脑的居民便将自家平房的后墙打开,率先在东内大街上开出了第一批小饭馆。一到晚上,街上灯火通明,有百姓就想起来过去历史上的“鬼市”。于是,从90年代开始,老百姓便开始把东内大街称为“鬼街”。“鬼街”通过市民口口相传,开始小有名气。

当年鬼街上的饭馆,流行吃什么?吴浩说,红烧肉、红烧排骨、红烧带鱼、红烧平鱼、老北京锅贴,甚至炒窝头都是当时鬼街的流行菜,“那会儿也不分什么菜系,纯是大众口味的家常菜。”

到了90年代中期,鬼街上的饭馆开始划界分派了。吴浩说,鬼街的东段,靠近东直门桥那一段,还是以家常炒菜为主;而西段,也就是从北新桥路口往东的一段,开始成为麻辣烫的天下。不过,那时候的麻辣烫“根本没串,有点儿类似于现在的四川火锅。”吴浩说,顾客点完菜之后,服务员就端上来一个锅,里头是辣汤,菜也不是一串一串上的,而是一盘一盘端上来。

老板清一色“老北京”

鬼街著名的麻辣烫店,当时有“小山城”、“嘉陵楼”几家。吴浩说,这两家麻辣烫店的店主是老北京人,原本在北京国际饭店酒吧当服务员,辞职后,就在鬼街附近租了个小门脸,开起了老北京火锅店,卖涮羊肉。没多久,嗅觉敏锐的店主发现,四川火锅吃起来比老北京火锅更刺激,于是又在北新桥路口开起了一家麻辣烫店。现在嘉陵楼最有名的馋嘴蛙,也是店主独创的,创这道菜的厨师还因此获得了金牌厨师的称号。

“算起来,著名的24小时餐饮企业金鼎轩可以算起源于鬼街,土生土长的北京馆子。”吴浩说,第一家店最开始取的名字叫“金鼎”,后来才改叫“金鼎轩”,在鬼街上租的是北京市牛奶公司的门市部和库房。当时,金鼎轩的老板是整条鬼街上文化程度最高的,“前学历是大专”。

而且90年代时,鬼街上的老板清一色都是北京人。吴浩说,好几个老板都是自己会上灶炒菜。比如花家怡园的老板花雷,本身自己就学过厨师,系上围裙就能下厨房。当时金鼎轩、花家怡园的不少服务员都是复员军人。“俄罗斯大使馆的一些武警复员之后不想回老家了,就近在簋街当服务员,往店里一站,可帅了。”

街道干部集体上稻香村站柜台

说起稻香村的点心,北京人恐怕都不陌生。但是估计没有多少人知道,稻香村其实是在簋街恢复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稻香村的传承人刘振英找到了东城区,提出想要恢复已多年不存在的稻香村。

“刘老头是稻香村的老掌柜,解放前三四十年代就在稻香村学徒。恢复稻香村的事,区里挨个问各个街道,哪个街道能接?那时候,北新桥街道的书记就出来应了,说我们北新桥可以。”吴浩说,所以,稻香村曾经是北新桥的街道企业。

想要恢复稻香村,得有厂房啊。于是,北新桥街道办事处拿出了一半的办公面积,拆掉原来的办公平房,给稻香村盖起了厂房。需要生产车间,需要劳动力,全由街道出。街道的自行车车棚腾空了,街道工作人员的自行车改停放在胡同里,车棚用来临时存放点心盒。临到元宵节,连街道办事处的大院子都被腾空了,空地铺上席子,专门用来给需要在自然环境下晾晒干燥的元宵馅腾地儿。

街道办事处不少老人,都曾经在稻香村当过营业员,好多人还帮稻香村糊过点心匣子。“当时一个科长,累得直尿血。”吴浩说,那是一个中午,吃饭的时间突然来了一车货,两吨糕点,为了不耽误下午正常上班,需要利用午休时间全卸到仓库里。没人手,科长自己利用一中午的时间,愣是一个人卸了两吨。

恢复后的第一家稻香村门店就开在簋街上,一排简易房改成门脸,“有点儿像现在民工盖房临时住的简易棚。”吴浩说,后来才开始有了灯市口、东四十二条、安定门等分店,并在全北京逐步铺开。

临近元宵节,街道干部都被下放到稻香村门市部上班。“春节前半个月到春节后半个月,就属于那儿的员工了,每天站柜台、卖点心、卸车。”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