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意境:胡乐平 水墨玉兰四季开
“八大山人的墨荷,齐白石的墨虾,李苦禅的墨鹰……凡有成就的中国画家,他们的代表作基本为水墨之作。”胡乐平早年学习齐白石大师画虾,逐渐获得灵感,并偶见玉兰在逆光下那种玲珑剔透的风韵,悟到天机,用没骨法创造水墨玉兰已有四十余年,把花神玉兰的美韵带给人们。
作者:叶宏奇
作品能被国家派上用场很荣幸
我曾将一幅胡乐平先生的墨玉兰呈现给一位画家朋友,他看了半天问:“胡乐平是谁?”我无语。他又说:“此玉兰非彼玉兰,能有如此功力,非常人也。”我笑了。
胡乐平就是一个画画的,而且始终是个画画的。从19岁拜王任为师学艺,到35岁第一次在首都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再到文化部将他的作品作为81岁的生日礼物送给萨马兰奇,北京、上海市将他的玉兰作为国礼赠送给欧洲国家领导人……胡乐平都秘而不宣,就跟进一趟超市,逛一会儿公园一样平常。
2015年7月,有关方面向胡乐平颁发荣誉证书,称赞他的国画作品“在国家外事交往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回,胡乐平把证书放在了书架上比较显眼的位置。
他说:“这不是荣誉,是激励和鞭策。一个画画的,就这点本事,画能被国家派上用场,真的很荣幸。”
这就是胡乐平!无论什么场合,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画画的。
从艺四十多年,不管是当初的无名小辈还是如今的名画家,画的技法变了,风格变了,境界变了,人却没变,还是从前那个谦逊热情,纯粹透明,不拐弯不抹角的胡乐平。
胡乐平出身名门,父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自己毕业于名校,同学校友遍布军政商学各界,个个出类拔萃,只要稍微“动动心思”,“开开窍”,借助校友们的名头声威造造势,或许他的名气,他的画价,早就气贯云霄,如日中天了,可他不愿这样做。他认为艺术跟权利金钱没有半毛钱关系,如果被权利所媚,被金钱所惑,艺术就会变得平庸,丧失思想的光芒和美的撞击。
一次,一位企业家提出要将一套位于京东的500多平米的别墅借给他作画室。这对许多人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诱惑,但对胡乐平,既无欣喜也无哀愁,平静地谢绝了。他不是不需要,而是找不到需要的理由。在胡乐平的世界里,艺术是单纯的,不能承载世俗之尘。
采众家之长,走自己的路。由于他博学深厚的国学功底,独辟蹊径的文化切入,以及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比较研究,40岁那年,胡乐平受聘于北京大学,为外国留学生讲解中国画,深得学生喜爱,成为北大汉语中心客座教授中一棵不老的长青树。他还在英国剑桥大学,美国杜克大学进行文化交流和学术讲座,为西方学生了解中国铺路架桥。
天赐良机创造墨玉兰
一个人的生命中总会有几次神秘的偶遇。
与玉兰结缘,仿佛就是一次神授的偶遇。
一年春天,胡乐平挎着一台新买的120相机走进颐和园。一株株玉兰花在初春料峭的寒风中含苞怒放,白的紫的,游人竞相拍照留影。
等一拨游客过了,玉兰树下稍微安静下来,胡乐平才选择不同角度,不同光影,或低或高开始拍摄。
相片冲洗出来,胡乐平惊呆了。
在黑白光影里,在逆光之中,玉兰呈现出了晶莹剔透,层次分明的水墨状态。那种清新,那种光洁,那种毫无保留的透明,就如一个刚从母体诞生的婴儿,令人怦然心动。
这是冥冥中的暗示,还是天作之合的机缘?胡乐平产生了创作水墨玉兰的冲动。经过反复琢磨,反复调墨,第一张较为如意的作品成形。他忙不迭替带着画稿直奔老师王任先生家,将还未干透的墨玉兰呈上。老师坐在画稿前,长时间沉默不语。胡乐平毕恭毕敬地站在一旁,大气不敢出,仿佛等待宣布处分的违纪士兵,心里有无数小鼓在激烈地敲打。
终于,老师慢慢站起来,拉着胡乐平的手,用深厚的胸音说:“祝贺你乐平,你创造了玉兰。”
由于紧张,胡乐平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创造了玉兰?”我只是画了玉兰啊。
老师见他有点懵懂,进一步解释说:“花卉是国画的重要题材,很多画家都在画,但像你这样用‘心’去画玉兰,而且用水墨表现得如此典雅,如此飘逸,如此圣洁脱俗,直抵人的灵魂最深处,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果不是我孤陋寡闻的话。”
这一刻,胡乐平是彻底懵了。跟老师学习这些年,即便创作上有天大的进步,即便开悟的速度超过了光速,他也是轻易不会如此评价的,最多的时候,是用点头来代替。
胡乐平为自己开辟了一条风景独特的道路。玉兰,成了他创作的重要题材。白玉兰,紫玉兰,百花园中的玉兰,山间峭壁上的玉兰,河畔柳塘边的玉兰,喜鹊报春的玉兰……
因为对玉兰情有独衷,胡乐平将自己的画室取名为“木笔斋”。因为紫玉兰又叫木笔花,花苞在未开之前,就如毛笔的笔头,花枝则像毛笔的笔管。
唐朝诗人吴融有诗云:
软如新竹管初齐,
粉腻红轻样可携。
谁与诗人偎槛看,
好于笺墨并分题。
“木笔斋”寄托着胡乐平对玉兰花高洁无暇的钦敬,也彰显着他将把墨玉兰推向极致的信心。
胡乐平创造了墨玉兰,墨玉兰也成就了胡乐平。在无数个夜阑人静的夜晚,他凝神静气地研究着墨玉兰,表现着墨玉兰;墨玉兰也抚慰着他,纯洁着他,熏染着他,让他在空灵的艺术世界行走。
至此,胡乐平的名字跟“墨玉兰”紧紧连在了一起。
丹青寄情传播中国美学
2015年,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这一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从那时起,中国人民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长达一百多年遭受列强侵略欺凌的历史。海内外华人华侨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一历史时刻。
胡乐平也不例外。
这年初,他应美国华人华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组委会的邀请,精心构思,潜心创作了40余幅作品,以期用国画的形式,艺术的语言,和平的祈愿,纪念这一难忘的日子。
8月底,画展在洛杉矶中国艺术馆隆重举行。他在致辞中满怀深情地指着悬挂在显要位置的《双鹰图》说:“这两只雄鹰,代表的是中国军民联合抗日的宏伟气势;雄鹰脚下的红岩,是我有意用鲜红的朱砂来呈现的,寓意着中国四千万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抗战的胜利,换来了和平。”
在与当地华人华侨和热爱中国艺术的美国朋友交流中,胡乐平感到,由于文化背景不同,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尽管大家对中国画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对它所承载的哲学思想、美学价值、文化内涵、人格魅力,却知之甚少。当他把这一思考跟当地侨领进行了沟通后,一场颇具声势,历时一个多月的中美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于10月中旬拉开了序幕。在8月份展出作品的基础上,胡乐平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国内,创作整理了三十多幅画作,爬梳充实了他多年在北大讲座的文稿,然后匆匆赶赴洛杉矶。
从洛杉矶一路向西,经过南卡罗来纳,北卡罗来纳等四个州。所到之处盛况空前,展览、交流、演讲,每天行程都满满当当。国会议员、州议员、州长、市长、郡长一一前来,流连于玉兰花间,呼吸着水墨芳香。11月21日,胡乐平回到洛杉矶,在世界文化艺廊举行了“同根异彩——著名画家胡乐平、李洪波艺术成就美国巡回展暨胡乐平国际艺术中心”揭牌仪式。著名旅美画家丁绍光先生抱病前来祝贺。
胡乐平用心血“培植”的水墨玉兰,飘逸着淡淡的墨香,四季绽放,也在美洲大地上悄然盛开……
(作者为海淀区文联副主席)
胡乐平
1955年生于北京。19岁始受著名书画家王任(尔遐)先生亲炙,在系统学习齐派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博采众家, 其独创的水墨玉兰没骨技法,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