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万寿寺附近的耿耀亮老人:做了20年首都志愿者没做够
2017年11月13日讯,去万寿寺的时候,正赶上一个阴雨天。艺术博物馆的肖芮霞老师特意到山门外来接记者,“从年初开始对古建进行修缮,暂时不对外开放。”万寿寺山门上方,有清顺治二年御赐的石匾,上书“敕建护国万寿寺”。一进万寿寺的山门,肖芮霞老师就提醒记者看穹顶之上的彩绘,上百只形态各异的红色蝙蝠飞翔于青天流云之间。“蝙蝠是红色的,也是用这个谐音来祝福每一个进寺的人‘洪福齐天’。”
今年58岁的张青江在万寿寺码头工作两年,每天负责引导游客,碰到有路人问路他也会热心指引。纪晨摄
万寿寺。阎彤摄
万寿寺的中轴线上,从外到内排列着天王殿、大雄宝殿、万寿阁等主体建筑,东西两路则是寿膳房、寿茶房和大斋堂等建筑。在最后一进院落里,堆有三座假山,分别象征中国佛教三大名山:普陀、峨眉和五台。主建筑和东西配殿之间的夹道蜿蜒曲折,每到拐角或者种着腊梅,或者长着丁香,两侧的墙壁似乎也氤氲着水汽,屋顶垂脊上瑞兽镇守着这一方天地,俯视着脚下的红墙灰瓦,庭院里的湖石花草,和他们一起栉风沐雨,享受着自然的恩赐。
万寿寺内中路两侧的院墙和院门也别有特色。无量寿佛殿在乾隆时期曾重修,两侧院门中西合璧,院墙用典型的中式透花窗装饰,而院门采取了圆光门设计,上端是典型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即圆形拱顶和球塔座。这给万寿寺的建筑群增加了一点异国情调。
冯晨清/制图
一个故事
志愿服务二十载 与万寿寺共沧桑
万寿寺门前就是长河的一个码头,坐船游玩的游客都是在此上下船。整个八月,记者四次到长河采访,有两次都碰上了耿耀亮老人。老人戴着一顶写着“首都志愿者”字样的红帽子,坐在长河岸边石台前的柳树下乘凉。不时有从游船上下来的游客过来问路、问讯,老人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有时候还会给他们带路去附近的卫生间。
“首都志愿者,我干了得有二十年呢,这两年才不干了,岁数太大,人家不要我啦。”今年85岁的耿耀亮颇有些不服老,虽然别人劝他多多休息,但他仍然常去为行人指路。
自参军后随部队进京,耿耀亮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一直住在万寿寺东、长河北岸的万寿寺22号院,如今已经有五十多个年头。
“以前这儿就是个烂泥路,一到下雨天,要是鞋带不系紧点,鞋都得掉泥里。河里也没多少水。”在耿耀亮的记忆里,万寿寺前的马路不是今天的平整样子,如今波光粼粼的长河曾经跟小河沟差不多,两岸还常堆着垃圾。
同住一个大院的、80岁的丁林老人佐证了耿耀亮老人的说法,“那时候的水也就能没过成年人的脚踝。小孩儿有时候会在里面抓鱼。河两边就是泥路,根本没有河堤,更别说护栏、河坝了。”
丁林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住进了万寿寺22号院的两间平房,“就是这个屋子,咱们这一住就是五十多年。”丁林的老伴环顾着屋子里的锅碗瓢盆,很感慨,“家具、家电都换了几茬了,日子越来越好过,就是我们越来越老了。”
丁林和耿耀亮互相提醒着跟记者回忆了长河这几十年的变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挖宽了河道,河底铺的都是青砖。我们退休的那几年,修的河边的护栏。河堤上的柳树是艺术博物馆后来给补种的,有了柳树,河水也显得更好看了。万寿寺最初开放的时候,我去听过,讲解员说,山门里头那两棵大树叫‘椿楸大树’,哎哟,讲得可神奇啦!通船也有好多年啦,每到暑期,游客特别多,我们门前的厕所有时候还排队……”两人还互相打听,“你去坐过游船没?”确认了大家都没去坐过船之后,丁林跟记者解释,“船票一百多元呢,我们骑车半个小时就到颐和园了,也就没舍得花这份钱。”
虽然生活越来越好,但老人们节俭的习惯还是保留了下来,丁林家的暖瓶还是旧式的塑料外壳。虽然吃穿都很简朴,但老人们却都很知足。“路也修了,坐公交车也不花钱,进出都方便。”
在长河岸边,还有其他志愿者像耿耀亮一样,常为过往行人指路,介绍这条自己熟悉的长河。今年58岁的张青江在万寿寺码头工作两年,每天负责引导游客,碰到有路人问路他也会热心指引。耿耀亮虽然已经是“前任”志愿者,但经常还到长河岸边坐着,在晒太阳、乘凉的同时,也给行人指路服务。腿脚不好的丁林除了一早一晚到长河边上散步之外,就很少出门。而每次到河边遛弯,看着河岸柳树成荫,河堤绿草悠悠,丁林也觉得自己精神十足,“我们几个老伙伴都约着,至少还得再活二十年呢,也多享受享受如今的好生活。”
一段历史
有“京西小故宫”之誉
万寿寺始建于明代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是万历皇帝之母李太后出资,由司礼太监冯保监修,万历六年六月竣工。寺院选址在玉河北岸,竣工后万历皇帝敕“护国万寿寺”,内阁首辅张居正亲自撰写万寿寺碑碑文。(此碑无存)明代万寿寺规模宏大,建筑华丽,“丹楼绀宇,几与大内等”(《燕都游览志》)。
明末万寿寺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因其吉祥、福瑞的嘉名备受清皇室的青睐。顺治、康熙、乾隆、光绪几位皇帝都对万寿寺进行了重修、扩建。特别是乾隆十六年和二十六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做六十、七十大寿时,连续两次对万寿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增建了西路行宫。修葺一新的万寿寺集寺庙、行宫、园林等于一体,有“京西小故宫”之誉。在清朝末年,慈禧来往颐和园时也会在万寿寺拈香礼佛,在西跨院吃茶点,当时万寿寺也有“小宁寿宫”之称。
辛亥革命后,万寿寺失去了皇家庇护,曾先后被当作兵营、学校、疗养院、收容所等。1979年2月,北京市政府将万寿寺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万寿寺古建,北京市政府决定在万寿寺原址成立艺术类博物馆,并多次拨款对万寿寺进行修缮,2006年,万寿寺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种传承
全面修缮 常办展览
中国艺术博物馆馆长 王丹
长河和万寿寺都与北京有着很深的血脉渊源。从内城到郊外,从什刹海经长河往西,在万寿寺门前河道加宽,视野豁然开朗。万寿寺依长河而生,在长河水系的咽喉要道上,也是长河沿线至今仅有的、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群。
万寿寺是一个皇家的祝寿场所,皇家出行时常也在万寿寺拈香休憩。与皇城相比,万寿寺更加宽松,休憩时,皇家通常会允许宫女、太监会见家人。到清朝中期,万寿寺的皇家庆典活动减少,民间活动增加,万寿寺庙会也逐渐兴盛,并成为京郊重要庙会之一。
万寿寺从年初开始了第五次大规模修缮。同时,艺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专心整理藏品。“我们馆内藏品有十多万件,以明清皇家艺术品为主,藏品的数量和质量都仅次于首都博物馆。虽然暂时不对外开放,但我们还经常办展,我们的藏品也经常到外地参展。”艺术博物馆馆长王丹告诉记者。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周明杰/文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