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老读者徐红:晚报刚创刊家里就订阅 她是我一辈子的良师益友

2018-03-12 11:12 编辑:TF005 来源:北京晚报

“1958年3月15日《北京晚报》创刊,我家就有了这份报纸。”67岁的徐红喜欢读书,更喜欢看报纸。她说《北京晚报》就是自己的良师益友,陪伴着她度过了自学考试的日子。

母亲床头摆着这份报纸

走进徐红的家,整洁的房间里摆放着五六个大书柜,上面摆着书,下面则整整齐齐码放着徐大姐整理的剪报。

说起跟晚报的故事,徐大姐打开了话匣子。徐大姐的母亲是建国后的第一批大学生,非常喜欢读书看报。“《北京晚报》创刊之前,我家里订的是另一份报纸,晚报创刊后,我家就改订了《北京晚报》。”徐大姐说,受母亲的影响,她特别喜欢读书看报,尤其是有关于新知识的内容,她都会剪下来、整理好,时不时再去翻看。

“17年前,我母亲去世时,床头摆放的就是一叠《北京晚报》。”受到母亲爱读书的影响,徐大姐家里最多的电器就是台灯,每个房间都摆着一盏台灯。夜深人静时分,她就坐在台灯前,体味阅读的乐趣。

晚报帮我圆了大学梦

用“如饥似渴”来形容徐大姐对学习的热爱并不为过。上初二时,她赶上了上山下乡,到东北当了一名知青。“什么苦活累活都得干,冬天做烧酒,春天忙播种……”长年累月的辛苦劳作和艰苦的条件损害了徐大姐的健康。有一次,她在地里干活伤到了腰,疼得根本直不起来,养了好几个月才算恢复。回北京后再去看医生,徐大姐才知道自己的腰是腰椎韧带撕裂,这是运动员才会有的职业病。

下乡插队时,徐大姐就特别喜欢看书,渴望能够重返校园,但因为种种原因,机会一次次错过了。1977年底,徐大姐终于返城,在街道等待分配。回京后,她似乎又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开始自学英语。跟着广播课程,她学完了初级、中级英语,并考上了电大。“那时候,我已经被分配到了一家木器厂,单位特别支持我去上学。”后来单位不景气,徐大姐调到一家医药公司作翻译。那时候没有专业英语字典,徐大姐愣是四处查资料,自制了一本字典。后来,徐大姐被派去管理档案室,她又自学了档案专业。

2001年,徐大姐50岁了。年过半百的她又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参加自考,拿到本科学历。对于徐大姐的梦想,很多人并不理解,大姐的爱人给了她很大的支持。在爱人的鼓励下,徐大姐重新回到了课堂,这次她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里,她是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徐大姐和年轻人一样,认认真真地听讲、记笔记。实现梦想的道路并不顺利。在徐大姐参加自学考试的那几年,爱人的身体每况愈下,她只能一边照顾爱人,一边抓紧利用一切时间。就这样,她一门一门地学,一次一次地考。2010年6月,徐大姐终于拿到了本科毕业证书。

在写毕业论文时,别人还在和老师商量论文选题,徐大姐已经拿出了论文初稿。她的论文题目是《汉字简化是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参考文献中,就有来自《北京晚报》的报道。“正是因为有晚报的帮助,我才能找到这么多的资料,圆了自己的大学梦。”论文答辩后,徐大姐终于拿到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颁发的北京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证书。在纪念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三十周年时,她还被评上了北京市优秀自考生。

和读者分享自己的故事

徐大姐不仅喜欢,也热爱写作,她曾给《北京晚报》投稿。2004年12月8日,《北京晚报》42版发表了徐大姐的《自考一日》,讲的就是她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经历。除了《自考一日》,这些年徐大姐还在晚报上陆陆续续发表了《学院胡同32号》、《消逝的母校,永远的记忆》、《家庭托儿所》、《母校之魂》、《棋乐无穷》、《永远的“小鸭子”》、《老兵老黄》等文章。每次文章见报,她都要和原稿仔细对照,哪怕是一个很小的细节改动,也要弄明白编辑的意图。“虽然我和编辑们不曾见面,可是他们在我心目中就像是我的老师,我非常感谢老师们辛勤的劳动,是晚报陪着我走完了自学考试的路程。”后来,徐大姐的爱人因为心梗和脑梗需要人照顾,再加上她自己也生了一场大病,就没再向晚报投稿。“五年多没有再投稿了,也没顾得上向大家讲述这些年的经历,也许有的老读者会记得,那个自学考本科的老太太怎么没下文了。在晚报60年生日之际,献上我的祝福,祝《北京晚报》越办越好,永远是北京市民最好的朋友。”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李环宇 文并图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