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热点 > 网摘

女生兴趣班遭猥亵:11岁女孩坐在床边哭 边哭边和妈妈说要报警

2018-05-17 11:42 编辑:TF003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综合

2018年5月17日讯,今年4月中旬,李女士和往常一样,准备送11岁的女儿兰兰去兴趣班学画画。出门前,兰兰死活不愿去上课,甚至提出退学的要求,到了晚上8时左右,兰兰推开李女士的房门,坐在床边就开始哭,边哭边和妈妈说要报警。

兰兰说,上一节绘画课结束后,就剩她一个人还没走,刘老师突然坐到了她的边上,还将手伸进了她的衣服里。次日一早,李女士立刻带着女儿来到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光华路派出所报警求助。随后,民警立即组织警力来到位于银龙路附近的兴趣班将刘某带回派出所接受调查。

面对民警的讯问,刘某对自己猥亵兰兰的行为供认不讳。

目前,刘某因涉嫌猥亵被秦淮警方刑事拘留,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通讯员 秦公轩 黄忠惠

延伸阅读
5岁孩子报7个兴趣班 “恐吓式营销”让家长花钱图“安心”

一位在师范院校任教的妈妈告诉记者,她给5岁的儿子报了7个兴趣班,包括数学、书法、美术等。作为教育工作者,她认为这都是孩子必须具备的素质。

 专家:家长应注意与孩子之间进行有质量的陪伴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是家长们的共识,于是,右脑开发、情商培养、创客潜质……打着形形色色“高端大气上档次”理念的早教机构,受到不少家长的追捧。

儿童早期教育固然重要,但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家长在一些商家以营利为目的蛊惑下,“起跑线焦虑”日益严重,让不少早教行为呈现盲目、抢跑甚至荒唐的状况。

比理念更“高”的是营销

记者调查发现,早教机构大多依靠“理念”吸引家长。北京一家早教机构宣扬的理念对接时下流行的“创客”思维,标榜“不是学习、而是创造”,实际就是一周一次90分钟的课,老师陪着搭积木。一名在外等候孩子下课的母亲李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的小孩今年5岁,已经上了1年多,花了1万多元,但创客思维的培养效果不得而知。深圳一家“情商培养”早教机构号称教会孩子管控自己“受挫”“生气”等情绪,结果在课上常常有孩子被吓得跑出教室。

比理念包装更“高”的则是营销方式。广州的王女士在孕期的一次产前课程中遭遇了“恐吓式营销”:有个育儿“专家”介绍了一种闪卡,就是卡片上有若干红点,每天在宝宝面前闪几次,就可以达到婴幼儿右脑开发的目的。“那个专家说,右脑开发必须在3岁前,过了就没有效果了,吓得我当场就交了1000多元。”然而她使用后并没有出现如专家宣扬的效果:宝宝看到任意一张闪卡,大脑就像照相机一样,不用数就能知道上面有几个红点。

广州某数学早教机构经常邀请家长带孩子来免费试听课程,在孩子试课期间,机构会安排一位专家给家长讲课,强调逻辑思维早期培养的重要性。孩子试课结束后,机构再安排专家免费给孩子进行思维测试,而测试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机构于是对家长说,孩子现阶段逻辑思维已经落后了,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几个月之内赶上来。如果当天交费还能享受9折优惠。记者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家长当天给孩子报了名。

比花钱更“重”的是安心

“我和爱人工作都很忙,无暇教育孩子,与其交给老人,不如交给早教机构,孩子大量的时间不能就这样玩过去,应该学点东西。”陈先生说,“学总比不学好,我们花点钱也安心,英语、舞蹈、画画,都去接触一下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相当一部分父母认为早教就是花钱把孩子送到早教机构,以此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很多时候是孩子在各种早教班之间“赶场”,家长则百无聊赖在场外玩手机。

还有一些家长,不从孩子实际需求或成长规律出发,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要么“攀比”,要么“跟风”,最后是赢了商家,输了孩子。据有关机构统计,现在0-3岁的早教班,超过46%的在教拼音、英语和奥数,每年平均每个孩子花费1.78万元,而且还在不断涨价。

陆女士是全职妈妈,对孩子的早教非常紧张。“都是4岁,我一看到邻居家的孩子会好多英语单词了,闺蜜的女儿3岁认的字比我儿子多,心里就焦虑得不得了,看来我要多给他报几个班了。”她说。

早教机构亟待加强监管,家长更需要“教育”

记者以想开办加盟店为名向北京一家早教机构咨询,客服人员说,教育部门现在不会监管,只要办个工商登记就行了。老师培训也“很容易”,即使没有学过学前教育专业,培训15到20天基本上就能上岗了。加盟店可以开设父母课堂、领导力培养、全脑开发等48个课程,200-260元一课时定价随意。

针对早教机构门槛低,良莠不齐,师资缺乏资质,处于监管盲区等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等专家建议,将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的设立由工商登记制改为工商登记加培训项目备案制,将所有的教育培训机构纳入监管范畴,及时发现并叫停违法、反科学、涉及诱导的培训项目;此外,应像食品、保健品不准宣传疗效一样,未成年人教育产品不准宣传效果。

广东省青少年研究中心原主任曾锦华认为,培训机构的合法合规经营并不能彻底消除社会普遍存在的教育培训热。早教机构之所以能诱惑到家长,一方面是因为“起跑线焦虑”作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家长思维认知的偏差——对孩子的成长规律没有充分的认知,也不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了解幼儿。

他说,家长应注意与孩子之间进行有质量的陪伴,早教机构的教育并不能代替家庭教育;其次,家长应理性认识孩子的成长规律,对“奇葩”教育有一定的辨别能力;最后,在选择时尽可能参与观摩体验,避免被一些教育机构炒作的概念所迷惑。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综合  南京晨报网

编辑:TF003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