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热度不减 年轻观众中不乏00后

2018-06-03 12:11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2018年6月3日讯,“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已近1个月时间,观众对本次展览依然热度不减。昨日,记者来到展览展出的国博南1至南3展厅,这里参观者络绎不绝,展厅门口有大学生拿着党旗合影留念,每个展柜前都围着观众。一位主办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展览平均每日参观客流量都在5000人次以上。

据悉,该展展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手稿、笔记本及亲笔签名的书籍原版等珍贵文献100余件,原版图书900余种,图片150余幅,马克思主义题材美术作品70余幅,雕塑作品6尊等,全景式展示了马克思的生平、革命实践、理论贡献和精神境界,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运用和丰富发展的光辉历程。

年轻学子是观展重要群体

在一件马克思的手稿前,一位观众正拿着相机一丝不苟地拍摄展品。这位观众告诉记者,他来自辽宁沈阳,周五一下班就坐了5个小时的火车,专程来国博观看展览。“我是一位高校教师,从事政治、哲学方面的教学工作。从展览开幕我就从国博的官方微信上了解了消息,这次过来就是为了把这些难得一见的实物展品拍摄下来,回去做成课件与不能到场的学生们分享。”这位观众向记者展示他的相机,从上午9点国博开门到下午1点,他刚刚完成第一个展厅内展品的拍摄工作,累计拍下了4000多张照片。

记者注意到,昨天的观展观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年轻学子。展柜前,一位年轻女生低声向同伴讲述自己对马克思的认识。女生告诉记者,她们是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专业一年级的学生,“我们的专业内容比较深刻,以后的学习中还会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有较为深入的接触,今天来看看实物展览,会帮助我们以后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内容。”一位北京科技大学的男生则表示,自己是共产党员,更应该了解“党是怎么来的”,“不久前,我刚观看了电影《青年马克思》,里面叙述的历程和我今天在展览中看到的吻合。”

每日参观人数超过5000人次

记者注意到,该展览的三个展厅中,每个展厅内都有一到两个穿着红色制服的志愿者,他们看护展品、互动设备,并为有问题的观众答疑解惑。志愿者廖南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他告诉记者,本次展览的志愿服务由传媒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学有余力的社团成员都可报名参加,“从开展至今,我已经参加过9次志愿服务了。”据一位展览主办方的工作人员介绍,开展至今,平均每天来参观展览的人数都在5000人次以上,而负责统计参观人数的志愿者则告诉记者,这个展览曾有每天7000至8000人次的参观流量纪录,“最多的时候,一天来了40多个参观团队。”

廖南向记者展示了本次展览的留言簿,“昨天这本留言簿还剩余半本空白页,今天全用完了。”从留言簿上的留言数量就可以看出观众对该展览的热情程度。“践行马克思主义,发扬航天精神”、“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留言簿上,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参观后留下了自己的心声。此外,留言簿上还留有不少拼音和图画,从笔迹上看,留言者还有不少小朋友。

观众不乏“00后”、“10后”

“何止是年轻人,00后、10后观众在这个展览的展厅里也数不胜数。”比如展厅里的马克思主义知识问答的互动环节中,不少满分“得主”,都是中小学生。“其实,这套问答题的内容一点也不简单,要全部答对并不容易。但小朋友们懂得‘团队协作’,答错的问题就回到展厅里去找答案,不断了解相关知识后,都能夺得满分”,廖南告诉记者。

一位国家质检机构的员工林先生带着自己小学二年级的儿子认真观展。林先生告诉记者,今天他们单位组织共产党员集体参观展览,虽然他还不是党员,但他也专门带孩子来受教育。“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希望孩子从小就对此有所了解,博物馆的实物展示,又是加深观感认识的最好途径。”林先生的儿子告诉记者,虽然他只有8岁,刚刚加入少先队不久,但他也知道马克思,“爸爸每天晚上看新闻,我早就从电视上‘认识’马克思了。”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孙乐琪 文并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