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探访北京协和医院记忆门诊:痴呆不是老年人专利 中青年患病更危险

2018-06-25 10:43 编辑:TF0328 来源:北京晚报

在北京协和医院的神经科,有一个记忆门诊。其实,这个门诊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老年痴呆和脑白质病变门诊。考虑到有些痴呆患者或家属很介意“痴呆”两个字,因此这个门诊有了这样一个“别名”。每天,都有很多患者来这里筛查记忆,正如这个门诊设立的初衷一样: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是痴呆患者。

资料图:张风摄

在这间记忆门诊中,记忆力明显减退的患者有着各种各样的“小手腕”来“骗”医生:有的人明明记不住了,会装作听不见;有的人会编着故事回答医生的问题,试图蒙混过关;有的人述说着50年前事情的点滴细节,可当医生问起早上吃了什么饭时,会用“吃了早饭”来应对……这些“老糊涂”“编瞎话”的患者,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高晶看来,都特别“可爱”,“他们是想掩盖记不住带来的尴尬。”

记不住早饭记得住陈年旧事

70岁的陈阿姨,在女儿的陪伴下来到北京协和医院就诊。老人退休前从事教育工作,对于自己当年工作的往事,记得清清楚楚。她反反复复和女儿念叨着上班的情况,说起曾经教过的学生里面,哪个淘气哪个乖巧,以前说起这些情况时,女儿还会感慨母亲的记忆力“神”了,就像一个稳定的硬盘一样,一旦刻上就不会消失。但是最近女儿发现,母亲的记忆力不好了,家里的自行车钥匙放在门口的鞋柜上面,说了好多次,母亲还是记不住。炒的菜特别咸,后来女儿发现母亲放了盐之后,过一会儿还会再放一次。

女儿有些医学常识,觉得妈妈不是简单的“老糊涂”,怀疑她可能是老年痴呆早期,于是带着母亲来到医院就诊。女儿向高晶介绍完情况后,陈阿姨特别不服气,“你别听她瞎说,我记性好着呢!”高晶笑笑,问陈阿姨:“你早上吃的什么啊?”陈阿姨被问住了,但是她很“聪明”,她机智地回答说,“我吃的早饭。”高晶接着问:“那您中午吃的什么啊?”陈阿姨这次对答如流,“中午吃的是午饭啊。”

高晶说,老年痴呆最初的典型症状就是记忆障碍,主要表现为近期记忆的健忘。“当年的老故事,患者记得清楚着呢。”因为近期记忆的衰退,所以老年人会用老事来填补空白,早些年的事情在他们的记忆中变得愈发清晰。有的患者家属会误以为患者的记性好,但从神经科医生的角度来看,远期记忆力好,不是真的记忆力好。

记忆门诊中“编剧”特别多

有的痴呆患者在近期记忆力减退之后,没记住的近期事情他们往往会通过“虚构”的方式来填补。鉴于患者和医生描述时,家属常常会打断患者“编瞎话”的过程,为了能让患者更好地陈述,高晶通常建议家属站在患者身后,用点头或者摇头来告诉医生患者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于是,在协和医院神经科的记忆门诊,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个场景:患者坐在医生面前,一板一眼地回答医生的问题;后面站着的家属,“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

上周,高晶就遇到这样一名患者。老人和高晶侃侃而谈。高晶问他:“最近有什么高兴事儿吗?”老人有点无奈地说,“唉,也没有什么高兴事儿。”接下来,老人告诉高晶,“上周日我儿子一家回来看我,他们一回来,我就要忙着做饭。别提了,我买了黄瓜、买了叶菜,还买了鱼,特别沉。我给他们一家做了松鼠鳜鱼,高大夫,我告诉您啊,那松鼠鳜鱼别提有多香了!儿子一家把这一桌饭菜吃得干干净净。嗨,他们吃饭我还要刷碗,可把我累坏了。”

老人眉飞色舞地描述着上周末儿子一家回来的场景,身后的女儿使劲地摇头。等到问诊结束老人走出诊室后,女儿告诉高晶,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真实的情况是,上周日老人走丢了,儿女们用了大半天时间才把他找回来!

在记忆门诊中,“编剧”特别多。“有的老人说是儿子带着自己去饭店吃饭了,实际上是女儿带着去的;有的说儿子不孝顺,实际上,儿子对妈妈特别好。”这些记忆障碍患者为了让虚构的故事显得更真实,还会虚构出诸多细节,让自己虚构的场景看起来“毫无破绽”,只有身后家属不停地摇头,才揭示了他们虚构的真相。

行为异常也许源于记忆障碍

“这”、“那”是非常神奇的字,可以代指很多物品。在记忆门诊,不少患者喜欢说,“就是这个”、“就是那个”、“那个,那个”。当然,也有的患者词汇依然很丰富,他们不需要用“这个”、“那个”来代指具体的物品,但是他们会“喊错”物品的名称。

高晶说,有的患者会指着梨说,“把那块香皂给我。”这是一种“找词困难”,看似像是记忆力下降,实际上这些患者已经出现了语言障碍。有一类语言障碍属于语意性错语,比如将苹果说成香蕉,将电冰箱说成洗衣机;还有一类语言障碍属于语音错语,比如将苹果说成“苹朵”。也有患者不会组织长句子,“短一点的句子说起来没问题,但是句子一长,就会支支吾吾。”有的患者则出现“听理解障碍”,简单的问题能够听懂,稍微复杂一点的句子就听不懂,于是他们会用“你说什么?我没听清”来掩饰,“儿女们还以为老人出现听力障碍了,实际上他们是没听懂,假装没听见。”

等到记忆障碍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仅仅是记不住,更会出现其他多重类型的认知障碍和行为异常。有的患者把香油放在衣柜里,“因为她觉得香油特别贵,一定要收好。”结果弄得衣柜里的衣服都沾上了香油;到超市买了一块鲜肉,回家就放在了和冰箱有点像的衣柜里,“过两天肉都臭了,家人才发现衣柜里面藏着肉呢。”至于做大米饭忘了在电饭煲里放水,用完电熨斗放在冰箱里的场景也不少见。忘了事情不算,有些人忘了最基本的礼仪:家里来了新保姆,老爷子会去拥抱保姆、亲保姆。家人觉得特别不可理喻,实际上是他病了。

老年人自我筛查记忆不可取

近年来,随着老年痴呆相关知识的普及,很多人都知道了最基本的记忆筛查方法,其中最为熟知的是“100-7”,也就是让筛查者用100减去7,一直减到不能再减为止。“其实需要进行记忆筛查的人,应该在不知道题目的情况下进行筛查,如果患者已经知道题目,并且反复练习,结果就不准确了。”高晶说,她不主张对外公布记忆筛查的量表,更不建议患者自己根据量表进行练习,“这样的结果是不准确的。”

在协和医院神经科的候诊区,偶尔能看到记忆门诊候诊的患者中,有人正在默默练习。有些人能把100连续减7的答案背得滚瓜烂熟,当然医生也不是好骗的。有一次高晶遇到一名这样的患者,他兴冲冲地走进诊室,告诉高晶,“100减7的答案我熟着呢,您考不倒我!”没想到,高晶突然“转个弯”,给患者抛出个新的问题:“100-17等于多少?”这名可爱的患者一下子蒙住了,不过可以看出患者还想掩饰一下,他说:“高大夫,不带您这样的,您这不是玩赖吗!”

高晶说,有的患者属于轻度的记忆障碍,每年甚至每隔三个月就来做一次记忆筛查。同样的一个筛查量表上面的题目对于他来说难度不大,甚至有些人已经记住了题目,背下来答案。“我不主张老年人自我进行记忆筛查。”单纯的一个量表不能测试出真正的问题,还要结合系统的认知功能评价。

多年在临床一线工作,高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患者只要一走进诊室,高晶看到患者的表情和眼神,就知道他大概是哪一类疾病的患者了。高晶特别提醒痴呆患者家属,和患者相处的时候,一定要有方法。“不需要让患者承认自己记忆有问题,也不需要他们承认自己是痴呆患者。”照料者有时候反反复复对患者说,“大夫都说了,你得了老年痴呆。”但患者死活不承认,“你才痴呆呢,我不傻。”高晶提醒,患者做错了事情,不需要他改正,也不需要给他讲道理。“对于患者来说,他们确实记不住,怎么说也会很快就忘记。”

以往大家认为痴呆肯定是老年人的专利,“毕竟很多人将痴呆常称之为老年痴呆。”实际上,现在记忆门诊中,中青年患者也不少,“50岁左右的痴呆患者也常见。”高晶建议,这些中青年患者一旦确诊为痴呆后,千万不要开车,也不要接送孩子,“太危险了。”对于疾病进展到一定程度的痴呆患者,家属最好给其随身佩戴具有定位功能的电子设备,以防走失。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贾晓宏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