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一封家书:从北大校友到炊事员 两位老人的半生情谊

2018-07-18 09:55 编辑:TF2018 来源:北京晚报

黄厚培先生与庞宝光先生是1951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校友。毕业后,黄厚培由系主任王重民推荐到国家出版总署工作,庞宝光就职于国家民委的参事室。1972年2月,黄厚培先生作为第一批“不在职干部”调回了出版社,这封信就写于黄先生调回之后。

整理:王晨


全信件三页

厚培同志:

上次你给我们大家来的信我们收到了,可是由于我们一天忙于三顿饭一直没有给你写信,你们走后我们春节过的很好,宝光上次给你的信已把那一阶段的情况告诉你了,我们就不多写了。

连里最近主要是抓批修整风,清查运动和备耕工作。我们从三月一日起搬进了新厨房。

新厨房的环境比蓆棚子好多了,就是仓库小一些,很多东西没有地方放。

你离开食堂后,我们干起活来感到很寂寞,听不到宛师傅的京戏了,也听不到你的谈笑声了。但是每当我们揉馒头的时候,每当我们切菜炒菜的时候,每当我们做红烧肉的时候……我们都谈到你,好像你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并肩战斗。你的爽朗的性格,你的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你的忘我劳动的高尚品格,你对人宽对己严的作风,都在鼓舞着我们。现在朗达已经成了和面的棒将,英娜已经成了剁馒头的能手,谭杏芬已经成了烙饼的闯将,刚开始的困难局面已经让位于顺利的局面了。所有这一切我们都是以你为“样板”,在毛泽东思想教育下得来的!我们相当你听到这一些的时候,一定会高兴的。

你托吴传英同志给我们带来的问候,他已经转告我们了,我们对你对我们的深厚友谊感到非常高兴,这是我们在三年的五七道路上,二十多年的革命队伍中形成的战斗友谊,是非常宝贵的,令人难忘的。同时我们也听吴传英同志讲你住院了,我们对你的身体极为关怀,你的病是积劳成疾,是你为五七战士,为人民服务的见证。但是,既然生了病,“就无所用其着急,因为急是急不好的,要像毛主席教导的要”既来之,则安之“,要与医生很好配合,要有坚强的斗争意志去战胜它。要加强营养,让体内慢慢生长抵抗力去和它作斗争,直至最后消灭它。我们相信你会做到的。沙洋的土特产,和一些其他东西,如果你想吃想用,来信告诉我们,我们一定托人带去。

希望你安心治疗,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英娜    刘庆林   热合甫

谭杏芬 朗达 黄元焆 庞宝光

1972年3月27日

黄厚培于吉林双辽五七干校

幕后故事:

黄厚培先生与庞宝光先生是1951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校友。毕业后,黄厚培由系主任王重民推荐到国家出版总署工作,庞宝光就职于国家民委的参事室。

1952年,国家为使少数民族的出版工作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准备成立服务于各族人民的国家级综合性出版社。在1953年1月15日,中央批准建立了隶属于国家民委的民族出版社,任务是出版翻译各种《民族书籍》、《民族画报》和《民族团结》杂志,用各族语言出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门类图书、期刊和音像制品。

当时萨空了同志兼任民族出版社的第一任社长,在筹建民族出版社时,萨空了与黄厚培一起从出版总署调入该社。同时国家民委参事室并入民族出版社,庞宝光先生也来到了民族出版社。昔日的两位同学又成为了同事,而且还是同在总编室工作,他们同为民族出版社创始人,携手为各民族语言文字出版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并在共同工作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民族出版社的部分刊物曾一度暂停刊发。1969年4月,他们作为不在职干部,先是去了吉林双辽农场,后又转移到湖北钟祥县的沙洋农场。很是巧合,他们同时分配在干校食堂当炊事员,从“爬格子”工作改为洗菜、炒菜、揉馒头的“厨师”,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脑力劳动和实践相结合的锻炼,充实了自己。

1971年底,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批示,《民族书籍》、《民族画报》、《民族团结》等刊物恢复出版。1972年2月,黄厚培先生作为第一批“不在职干部”调回了出版社,这封信就写于黄先生调回之后。而庞宝光先生也在写信一段时间后调回了机关。他们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在一起读书、工作,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家书捐赠电话:010-88616101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2018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