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北京老人社区学手工:不吃饭也要做 邻里之间少矛盾多话题

2018-09-10 13:59 编辑:TF011 来源:网络

“社区里的这些老人他们饭可以不吃,但是手工一定要做。”这是不少参与“手工艺术惠民工程”手艺人的感慨。“手工艺术惠民工程”是北京手工艺术协会承接的政府公益项目,通过专业的手工艺课程为北京的老年人进行培训并建立交流平台。老人们在社区手工艺活动中找到了归属感和社会价值,手艺人也将传统文化传承下来。

“最吃功夫的地方是细节”

“光孔雀的尾巴就有四十片,每一片要经过五道工序加工,五种深浅不同的布,一片片按层次上下叠放。最外圈的穗是用凤尾纱一根根抽丝,再一圈圈粘贴制成。”这样,一幅孔雀布贴画活灵活现地映入人们眼帘,而这就是今年65岁王秀勉的代表作之一。

王秀勉擅长布贴画、剪纸、手串饰品等多种手工艺的制作。最早接触布贴是在13年前,经剪纸巧娘顾小玲的指点,以及手工艺协会办课教学,从此对布贴画有了深厚的情感,如今已有上千幅作品,多展示于方庄艺术馆内。她介绍说,布贴画也叫丝绫堆绣,起源于隋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以渐变色的凤尾纱为主要布料,色彩丰富鲜艳,是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一种。目前王秀勉在方庄社区、方庄民间艺术馆等几个地方担任手工艺老师,“每次上课,老人们都非常开心,我也希望通过教课能将布贴画传承下去。”

“脚趾间的缝隙要仔细抠出,荷叶特意折进去一角,眼睛的部位要凹进去……”若想把布贴画做得精美逼真,还有许多门道。需要凸出的地方,垫高好几层棉布,甚至塞进棉花,才更显立体感。王秀勉拿出布料边比划着边介绍:“剪边线时不能犹豫,要一剪刀一气呵成,线条才能流畅优美。”对作品追求精致的王秀勉,常把学生发来的作品照片放大仔细检查,并直接指明问题,“只有指出不足,才有继续上升的空间。作为艺术品,应不断追求精益求精。”

王秀勉说,做成一幅布贴画,空闲时需要十天,忙起来则半个月不止,看似简单,实际工序复杂繁琐,很考验耐心。布贴画的创作灵感多是从生活中发现。制作特殊的荷花,花瓣根部颜色浅,尖部反而深,与正常花的规律完全相反,这就需要人们在生活中处处留心。“边角料、小零件也是宝贝,我存了一大堆也舍不得扔,说不定哪天灵光一现,就能变废为宝。”为了将画轴表现得更为立体,王老师用圆珠笔笔芯上黑色“小帽”作为画轴两端,用牙签进行连接。

协会里行家众多

在北京手工艺术协会还有多位钻研手工技艺的老人,他们也都积极参与“手工艺术惠民工程”。

今年62岁的刘博,是一位精于剪纸与软泥的民间手工艺老师,多年以来自学成才,手工技巧精湛。就剪纸而言,自年轻时便一直喜爱至今,携带的一把手工剪刀也已经有了三十多个年头。最初,刘博自己琢磨着剪了些人物剪纸,后来越做越熟练,在报纸上投稿并刊登了多幅作品。

说起自己和软泥的结缘,刘博说,很久前便产生了对软泥的喜爱之情。她所用的材料为超轻黏土,属于儿童手工软泥,所以捏塑起来轻便舒适,安全环保。“刚开始照着图临摹,很快能捏出许多形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就逐渐喜欢上这门手艺了。”刘博向记者展示了很多作品,有软泥塑造的小动物、卡通人物,还有五谷豆子图、珍珠泥做的相框,以及丝光线织成的小物品等,小巧而精致。

今年70岁的杨玉才,特别擅长画老北京民俗画。他希望自己勾勒的老北京市井生活风情能够留给后人,能够让大家体味到北京的变化和发展,“我没有学过画画,我就用最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神情,你看有纳鞋底的,有挑水的,有打麻绳的,我要画出老北京三百六十行,现在已经有200多幅,我还要接着画下去。”

63岁的季顺则是火绘葫芦的行家。一个葫芦,一把普通的烙铁,只需要这两样东西,季顺就能完成一件独特的艺术品。在季顺看来,葫芦跟纸张一样是一个载体,是一个完全可以独立承载艺术的载体,他更是将现代与传统的元素都刻画在葫芦上。据说,这火绘的技艺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两汉时期比较鼎盛。这门技艺曾经也是宫廷艺术,因为开始的时候不是烫在葫芦上,是烫在木板、扇子、家具上。从明末清初才正式烫在葫芦上。

教老人学习是一种成就感

方庄民间艺术馆是一个举办学习班的场所,请来许多拥有一技之长的传统文化传承者,义务向居民传授传统手工艺。王秀勉今年是基础班的老师,“教零基础,最重要的是耐心,要告诉大家,如何把一张图纸变成一个作品。”她强调细节决定成败,走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好,“手工艺活动丰富了老年人的业余生活,另外在教授课程中,也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

很多学生从一开始的不感兴趣,到现在放不下手。老人们每节课学完都热切期待着下一次,想挑战更难的作品。“能看出大家对学习手工艺的热情很高,这是一种对艺术的追求。老人们有了喜欢做的事,精神头更足了,文化需求也得到了满足。”

“手工协会经常办一些课,让各个社区的手工匠人们更深入、系统地学习。我们再把手艺教给大家,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所以我们能感受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感,特别乐意做这件事。”对于教布贴画,王秀勉最多的感受是一种成就感,老人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真正老有所乐、老有所好。

刘博经常去敬老院教老人们制作软泥画。曾有一位手臂残疾的老人家,特别想参加手工艺活动,刘博便邀请她来学习,每次单独辅导这位特殊的学生,先为大家演示一遍软泥画的制作,再手把手单独教授她。“老人家非常努力、认真,而且做得也特别好。”刘博说,“她也在学剪纸,特别仔细认真地用小刀片一点点地刻图案。课上年纪最大的是七十多岁的老人,学习积极性都非常高,做得也都很好。”刘博经常鼓励、激励大家,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手工艺,她感到开心和幸福。

刘博所在的社区,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居民学习热情一路高涨。社区主任委托她教中国结、衍纸画等越来越多种类的手工制作。之前没学过此类的刘博,在网上反复观看、研究教程,很快便自学会,并且样样都不在话下。每到过年前,刘博都会聚集居民们一起剪纸、贴窗花,热闹迎新春。

教手工已经惠及十多万老人

北京手工艺术协会会长高鼎奇说,“手工艺术惠民工程”带给老人们很多:通过动手实现手脑统一,改善的不仅是老人的身体,也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他介绍说,曾经有一位老太太退休后总是没事干,总觉着自己哪儿哪儿都有病,和邻里关系也不好,因为没有共同语言,说几句话就会抬扛,但参加了社区里的手工课之后,这些都发生了转变,“她自个儿就变了,有事做了,当时我们教的是编织中国结,她就钻研进去了,下了课之后和周围的邻居老人也有话聊了,讨论怎么能编得更好之类的,邻里关系也和睦了。”在结束了课程之后,这位老太太还特意让协会的人帮着买电脑和远在海外的儿女视频,“她给那边的孙子外孙看自己编的中国结,还给他们讲中国传统故事,你看,这还传播了中华文化。”

“手工艺术惠民工程”也走进了敬老院。高鼎奇说,敬老院里一间屋子两个老人,但是有的老人们就住不到一起,经常为一些小事起矛盾,不过一上了手工课之后,老人们有了共同语言,这矛盾也就少了。

北京手工艺术协会办公室主任张晶晶介绍,6年来,“手工艺术惠民工程”已经惠及十多万老人,“我们开设的手工课都是门槛比较低的,老人们能轻松上手的,比如剪纸、布贴画等等,老人们做这些手工身心都得到了锻炼,是一个愉悦的过程。”每次课程结束,还会办手工成果展,老人们特别积极,“这给了他们一个向上的奔头。”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于建 实习生 梁欢 文并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