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剧《区小队》火了:主角全是小人物 英雄都有人情味儿
37集电视剧《区小队》在中央电视台8套播出将近尾声,其热播程度超越主创们预想,更超过总编剧之一陈建忠的想象。原本以为,这部制作成本偏低、没有流量明星,并不自带话题且还有可能受“神剧”“雷剧”牵连的抗战剧,会充当炮灰一闪而过,没想到,自播出当天起,收视率就直逼1.6%,其后播出中,屡屡破2%,网台收视率多次排名第一,网上口碑也在不断发酵攀升。
电视剧《区小队》海报
许多观众将其称为“抗战剧中的一股清流”、“第一次将区小队这一最为基层的战斗组织直观、真实地展现出来,令人信服”。接受采访时,陈建忠认为:“该剧之所以在近期一众重大题材、当代题材剧作中成功突围,是因为其秉持着对‘小大正’这一创作导向的努力追求与真诚表达。”
主角全是小人物
所谓“小大正”,即“小人物、大情怀、正能量”。电视剧真正的主角是撒在人堆里都找不到的“小人物”,即使身份最高的县大队梁书记,也经常以卖烧饼的形象出现,走村串巷,联络凝聚一切民兵、群众,组成抗日联盟。至于剧中几位主要人物,不论是从粗糙莽撞成长为坚毅冷静的区小队队长刘大强,还是从扛枪打兔子蜕变为抗日女英雄的李玉凤;不论是隐瞒身份“嫁”到村里的指导员海棠,还是至死都无法与其相认的丈夫张蒙;不论身上还带着“骄娇二气”、受不住虱子叮咬逃跑,最终成为坚定的布尔什维克战士的佟大川,还是为了掩护我党某高层领导,连平原都没见过,踩着山道“赴死”的懦弱教书匠高先生……甚至是次要角色,一打仗就尿裤子,最终勇敢赴死的臭豆子和总是觉得饿,“给他张桌子都能啃了”,为护送学生守住山门被敌人子弹打成筛子的大傻……他们都各具性格,各有光彩。
“这些人物,活法儿都一样,死法儿全都不一样。这是那个民族危亡时代的缩影:他们曾经蝼蚁一般生活,却在敌人面前,展现出最具光彩、最不一般的生命质感与耀眼色泽”,评价起笔下的这些小人物,陈建忠如是说。比如郑昊饰演的高代表,他说:“我从小就没出过门,我们那儿都是平原,也没那么多的山,我哪儿能走那么远的路,而且我还听说,要真是被小鬼子抓到,那他们会拿烧红的烙铁,在你身上烙,把你的手指甲盖儿,一个个拔掉,我说不行,我怕死,更怕疼——”这样一个活生生热爱生命的小人物,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些感人的“小人物”的故事,正是抗战时期无数革命英烈事迹的缩影。正是这些或憨厚质朴,或慷慨大气,或英姿飒爽,或妩媚生动的剧中人物形象,一个个或向死而生,或走向牺牲,令这部抗战剧成为了催泪剧。
英雄都有人情味儿
剧本是一部影视作品成功的基础。电视剧《区小队》播出的意外走高,也让观众和业界更加意识到鲜活的人物、故事对一部剧的重要性。总编剧陈建忠介绍说,该剧剧本创作前后历时三年。最初引起大家强烈兴趣的是“大学生抗日”这个点,随着对各方专家建议和意见的吸收与接纳,该剧由原来的以男女大学生为中心的人物关系,逐渐改变为“区小队长+大学生”这样的对抗性双男主组合。沿着这条人物线和戏剧线,李玉凤的成长,海棠这一人物的从无到有,张蒙这一隐性人物走到台前,就都顺理成章地走到了这个戏里来。
区小队长刘大强是《区小队》中的气质人物,区小队力量孱弱,主要任务并不是正面攻击敌人,而是牵制、阻断、分散敌军力量,保护当地村民,发展基层武装,同时兼具转移、迷惑、消息递送等使命。这些琐碎的任务,加上刘大强这个人物本身的农民出身和部队战斗经历,注定他带出来的小队,是生活化的、烟火气的,有着底层人物的幽默、率性与狡黠。放下枪来,他就是个铁匠,与城里来的大学生佟大川互相瞧不上,针尖对麦芒。与性格豪爽、心思细腻的李玉凤之间则针锋相对,最终成为生死恋人;端起枪来,他是个战士,勇敢智慧,带着满腔情怀。和许多具有典型意义的“高大全”抗战英雄相比,《区小队》中的英雄群像,似乎是“非典型的”,但也正因为不是从概念化出发,这些英雄,才那么鲜活、灵动、人情味儿十足。
除了主角刘大强外,让观众一掬清泪的几个人物是原来故事里没有的,都是半道上“生加出来的”,“作为编剧,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塑造出真实的人物,让那段历史可信,可感,可触,并可记忆。”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金力维
编辑:TF02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