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花》不是笑闹谍战 日本军国主义无法用喜剧揭露
2015年4月16日 相对于被“无所不能”等作品充斥的谍战题材,《王大花的革命生涯》摒弃固有的思维模式,将目光转向战争环境中的弱势群体,在意义上早已超脱了普通作品的简单叙事。同时,他们也确实希望用天然小人物的亲切感改变观众对于抗日“雷剧”、“神剧”的抗拒和反感,再度正视这段烽火弥漫的岁月。
《王大花的革命生涯》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这部电视剧自己定位是“谍战”,导演说的是“谍战悬疑喜剧”。有媒体说是“一部既惊心动魄又笑闹诙谐的谍战喜剧”,是“笑闹谍战”;还有说是什么“花样谍战”的。我觉得, 不能说它是“喜剧”,或者什么“笑闹诙谐的谍战喜剧”、“笑闹谍战”、“花样谍战”。剧中的艺术形象即人物的性格和戏剧动作、戏剧语言,还有故事情节、环境氛围,有时候因为具有幽默、滑稽等等喜剧元素,而在某种风格上具有类似于喜剧的某种喜剧意味,喜剧色彩,但在整体上,它不可能是作为戏剧作品审美类型一种的喜剧。
从戏剧矛盾、戏剧冲突的性质看,从艺术审美、艺术认知的性质来看,《王大花的革命生涯》都不是喜剧,而是正剧。要承认,人类艺术史上,你找不到一种用喜剧艺术来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灾难,诉说中国人民大众饱受苦难,歌颂中华民族抗日的英雄故事的崇高和悲壮的作品。人类艺术史上用来阐释喜剧艺术的全部范畴,都无法概括和表述这样的灾难和苦难,无法赞扬和歌颂这样的崇高和悲壮。
事实上,《王大花的革命生涯》也不是喜剧。不信,我们可以做一个量化的统计,看闫妮在王大花身上注入的性格上的幽默、滑稽等喜剧元素的外化表演,在全剧36集的总计场数、总计镜头数和总计时长数里,有多少是喜剧的?它占了多大的比例?还有,我们看戏的时候,在总计场数、总计镜头数和总的时间长度里,一共笑了多少回,这又占了多大的比例?我们还可以做一个定性的测试,就是说,在王大花和青木正二等日寇斗争斗得惊心动魄、你死我活的时候,斗得你看戏的人心灵深为震撼和感染,以至动情动容、热泪盈眶的时候,在小货郎、韩山东、夏家河、江桂芬、李巡捕,还有伊莲娜,以及王二花,前赴后继壮烈牺牲的时候,我们笑得起来吗?而笑,恰恰就是喜剧审美的一个终极表征。要是一部电视剧中所有最为重要的戏剧情景不能引人发笑,我们还怎么能够说它是喜剧?再简单地做一个设想,如果这部电视剧文学剧本的基本面貌不变,女一号王大花不是闫妮扮演,换一个不是闫妮这个类型的别的演员来出演,还会有这种喜剧元素,还能铁定地叫它是喜剧吗?(曾庆瑞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