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明代士大夫作为当时社会精英 他们面对变迁是选择固守还是迎合?

2018-12-05 16:55 编辑:TF019 来源:理论周刊

明代近三百年的历史,不但丰富多彩,而且极具变化。其最为突出的表现,则是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

《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陈宝良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通过士大夫阶层的观念与价值体系的转变历程,阐明中国社会近代化过程的渐进乃至复杂性

如此急剧的社会与文化变动,引发了众多学者关注明代历史的兴趣。他们将自己的观察点落实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晚明时期,深入其中,进而考察其基本的变化。

俄国学者沃斯克列辛斯基对17世纪中国社会的变化作了相当高的评价。他认为,17世纪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这是一个在社会政治思想领域内具有显著转型特征的时代,一个因哲学、宗教、科学和道德等诸多传统观念发生危机而亟待重新估衡的时代,一个为寻求通向社会思想和文化观念的新途径而痛苦反思的时代。

有鉴于此,我选择明代社会结构转型与文化变迁这一特殊时期,以士大夫这一社会阶层为个案,并通过士大夫阶层的观念与价值体系的转变历程,阐明中国社会近代化过程的渐进乃至复杂性。

通过研究明代士大夫生活的“活力”,揭示明代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多样性”

士大夫是一个知识群体,他们是知识的占有者。从社会史的角度着眼,士大夫是社会的精英,是地方社会的领导者。若是走进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我们不难发现,在明代的士大夫群体中,有的还在坚守传统的道德与精神,矢志不渝,甚至不乏有人成为殉道者;有的面对社会的变迁,物欲的横流,不免显得彷徨;而有的则迎合时代潮流,不再固守传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进而引领时代精神。

与之相应,再来看明代士大夫的个人生活乃至私德,有的依然故我,坚守“孔颜之乐”,不为物欲所动,显得有些古板甚或道貌岸然,不过这也是他们的真性情;有的犹犹豫豫,既想恪守一贯的道德准则,却又不免对新生活心生羡慕之意,戴着一顶假帽子活着;有的则干脆抛弃旧的生活准则,充分享受物质所带来的快乐,生活总是那样活泼泼的。

如此种种,足以证明明代士大夫的精神多姿多彩,且呈一种“多样化”的风貌。写作《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旨在通过明代士大夫生活的“活力”,揭示明代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多样性”。

本书最大的创新,在于以下两点:

一是观点的创新。在书中,我通过自己的深入考察,提出了明代士大夫精神史存在着两大内在转向:一是求真务实精神的崛起。明代中期以后,士大夫群体中开始流行“认真”或“实心”任事的精神。这不仅仅是对孟子大丈夫人格的一种继承,其实更是对当时士大夫中所普遍盛行的“偷安苟延”士风的一种反动。二是从重德轻才向重才轻德的转变,而后转为德才合一。德才之辨,是传统中国士大夫的古老命题。就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而论,同样不得不面对这一命题。

尽管明代的士大夫仍然承袭宋儒之论,倡导重德轻才,“内多而外少”,且就明代士大夫的行为而言,亦不乏德才两分的现象,但至少有如下两大转向值得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亦即从重德轻才向重才轻德的转变,以及从重才轻德向德才合一的转变。由此而来者,则是儒家“内圣外王”之说的复兴,以及理学向原始儒学的回归。

二是研究方法与视角的创新。对个体人物精神世界的考察,若是仅仅局限于个体有限的成长历程及其精神生活,显然会有失偏颇。就此而论,若是从精神史研究的角度着眼,对个体人物的精神世界加以探讨,则可以避免诸如此类的偏弊。这就是说,对明代士大夫群体精神世界的研究,必须遵守思想与社会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亦即精神史的研究方法。这是一种研究方法的转换,即必须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别具一格

清人钱泳将明代士大夫的习气概括为两点:一为“以直声廷杖”,二为“以书画名家”。此说虽不全面,却大致道出了明代士大夫精神的主要内容。所谓“以直声廷杖”,尽管体现了明代士大夫的尚直之风,并在人格追求上具有刚的一面,但若按照传统的观念,显然亦反映了明代士大夫具有一种“戾气”。所谓“以书画名家”,无疑是就明代士大夫的业余精神而言,且与六朝士大夫与宋代苏轼一类的士大夫颇有渊源关系。

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别具一格。然若细究之,明代士大夫的精神,更是渊源有自。追溯其较早的源头,则为直接先秦时期的孟子,稍后者则与魏晋风度、宋代苏轼之学大有传承关系。

“明学”作为“宋学”的继承者,与之并称“宋明理学”。明代的士大夫理应属于隋唐以后新型的士大夫,然就明代士大夫极度追求“清议”,且具个性解放的特点来说,其精神世界则又是六朝士大夫的直接继承者。

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君子小人之辨,出处仕隐的困惑,忠孝节义的两难困境,生与死的抉择,雅俗之辨及其互动等多个视角,通过思想与社会交互为用的研究方法,亦即在历史与社会的脉络中去阐释明代士大夫的知识与行动。这无疑与以往的研究过于偏向“观念史”不同,而是希望在政治史、教育史、地域研究等领域的相互关联之下,重新诠释明代思想史的实际动态。这是一种精神史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考察士大夫的精神与政治、社会之间的关系。

 

 

来源:理论周刊

作者:陈宝良(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编辑:TF019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