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曾经中国元旦并不是1月1日?据说孙中山为这事差点没去南京上任

2019-01-02 10:16 编辑:TF021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一晃,又是新年。在北京过元旦是什么体验?可以去太庙祈福,可以去大钟寺敲钟,可以去世贸天阶看灯光,也可以去蓝色港湾倒计时。当然,如果不爱热闹,讨厌拥挤,在家宅着,也是不错的选择。

作者:吾云


对新年第一天的重视,由来已久。而“元旦”这个词,却最早见于南朝萧子云的一首诗,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一句。元旦最初到底是什么意思,得把“元旦”拆成“元”和“旦”两个字理解。元的本义是人的头部,再引申出“开始、起首”的意思;旦是个会意字,好像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本义是早晨,又用来指代一日、一天的时间。所谓元旦,就是起始日、第一天,用来当作新年第一天的专属名称,当然再合适不过了。

元旦虽然年年都过,但把元旦的日子定在1月1日这天,并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谁让古人讲究“改正朔,易服色”,正和朔,分别是一年和一月的开始,改朝换代的时候,得颁布新的历法,重新规定每年正月初一的时间。在没有“元旦”这个词的年代,元旦的日期也是一变再变。按照夏历(即现在的阴历、农历)来看,夏朝的元旦在正月初一,商代的元旦在十二月初一,周代的元旦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元旦的日子到了十月初一。直到汉武帝时恢复了夏历,才重新把正月初一定为元旦,一直沿用至清末。也就是说,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元旦就是春节,春节就是元旦。

清人富察敦崇和潘荣陛分别著有《燕京岁时记》和《帝京岁时纪胜》,都记录了清代民间过元旦的风俗。富察书中说:“京师谓元旦为大年初一……是日,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及宝石等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潘书记载,元旦这天,要“新衣冠,肃佩带”,路上遇到亲朋好友,要下车作揖,嘴上说“新禧纳福”。清代的元旦习俗,与今天的年俗没什么两样。

直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创立,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第二天宣布:“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经由各省代表团抉择,由本总统颁行。”据说,孙中山曾声称,如果不改新历法,他就不去南京上任。等他到达南京,各省代表聚齐,已经是1月1日晚上十点,但为了赶在元旦当日举办仪式,仪式仓促举行,连一张相片也没有留下。到了1914年,民国政府又颁布法令,确定把农历新年叫做春节,把公历新年叫做元旦。就这样,元旦的日子正式改到了每年公历1月1日。

不过,当时的老百姓对元旦并不买账,即使政府要求把春节的一切娱乐活动转移到元旦,也没见成效。1915年,江苏有人发表演讲称:“今日为民国之第正朔元旦,而出观通衢,毫无一毫新年之气象,此非一般社会之故,由于其不知也,其不知之故则以未受教育,因而不知国家正朔之可尊。”你看,过元旦不积极,被上升到了思想有问题的高度。

在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政府便一刀切地规定从1873年1月1日起采用阳历,废除天保历。而在中国,虽然历经过一些波折,可新历元旦没有取代旧历春节,旧历春节也没有压倒新历元旦,两者都保留了下来,让我们有了一个从元旦延伸到春节的过渡时期,用来辞旧迎新。有学者研究发现,大城市里的年轻人,过渡期从12月底开始,到大年初六初七、随着法定节假日结束而结束;而对保留更多旧年俗的老人们来说,这个过渡期可以迟至小年才开始,正月十五结束。这前前后后两个多月的时光,是两个“元旦”在拉锯中的额外馈赠,足够我们进行一场漫长的告别,重新振奋一次精神,熨帖着这种既怀念又期待的心情。

即使是公历的起源地欧洲,元旦也不一定在1月1日——英国人的元旦一度在3月25日,法国人的元旦则在春天的复活节。在中国,元旦有时是农历,有时是公历,有时在1月,有时在10月。不过,从晋到今,“元旦”实际指代的日期发生了巨大变化,可“元旦”的名字没变,表示“新年第一天”的意义也没变。

 

(原标题: 岁时里的“元旦”)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