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忆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辛勤耕耘的老几位 于蓝宋曰勋等功不可没

2019-03-03 07:36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1981年6 月1 日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成立了。当年我还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担任副导演,我希望闯出一片自己的新天地。在八一厂张景华厂长的关心下,在著名演员田华、著名导演王少岩等人的热情推荐下,童影首任厂长于蓝老师将我收入了她的队伍。当年十月,我来到设在北影主楼二层会议室,只有两间房的童影厂,面见于蓝老师和其他五位同事。

作者 卢刚


1982年2月儿童剧本座谈会合影。二排右1陈锦俶、右2宋曰勋、右3康克清、右4于蓝、右5孙敬修。后排中间卢刚。

从报纸上找电影素材

首先接待我的是童影首任文学部主任宋曰勋。宋老师时年54岁,比我年长14岁,是位敦厚朴实的山东人,待人热情诚恳。做自我介绍时他笑道:“我的父辈是‘日’字辈,我这辈是‘曰’字辈,经常有人误叫我宋日勋,搞错了辈份!”他幽默的话语顿时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宋老师思路敏锐,他给我看了文汇报刊登的一篇文章《三个半只手指印》,讲述苏州丽华丝绸印染厂女工杜芸芸将10万元遗产献给国家的事迹。当年杜芸芸月工资只有20多元,却毅然捐出10万元巨款献给国家,令人感动。我和宋老师都认为可以写成电影剧本。宋老师建议我前往故事的发生地上海和苏州去采访。我欣然受命。宋老师向八一厂开了借调信,还细心地给我写了一份采访提纲,并给我200元路费。我先到上海,采访了办理杜芸芸遗产案的静安区法院的庭长和法官,到南市区法院旁听了民事案件的调解,到上海高级法院查阅抄录了杜芸芸遗产案的案卷,到街道、学校、工商局采访了杜芸芸遗产案的当事人。接着又到苏州,先联系到《苏州报》报道杜芸芸事迹的记者周永华,在他的带领下,到丽华丝绸印染厂,结识了我采访的主要对象杜芸芸和她的男朋友童三男。杜芸芸很热情,带我去看了政府分给她的新居,又带我去她当年下乡的知青点黄天荡回顾她坎坷的人生经历,还带我参观她工作的印花厂。苏州商业学校和职工大学请杜芸芸去做报告,我也跟随旁听并录了音。几天下来,我和杜芸芸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我还到苏州中级法院、苏州司法局和皮市街派出所等处采访了与杜芸芸遗产案相关事由的处理情况。回京后,我认真整理资料,并写出剧本的初步设想交给宋老师,受到他的肯定。我还写了一篇赞美杜芸芸并批驳对她恶意攻击的短文发表在《工人日报》上。宋老师注重生活体验,提倡到第一线采访,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杜芸芸的故事后来被北影拍成了故事片《清水湾 淡水湾》,反响不俗。

1981年12月22日宋曰勋老师笑呵呵地正式通知我,北影人事科已经要到了我的转业名额,让我立即办理转业手续,并嘱咐我,1月份的工资不要在八一厂领,要到北影领(当时童影还是北影的一个部门,没有独立出去)。我欣喜万分,立即马不停蹄办理相关手续,第四天就到北影人事科报到,在童影,我踏上了电影事业新的征程。

新成立的童影厂要拍出好的儿童片必须从剧本抓起。作为剧本主管的宋曰勋老师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编辑和编剧经验,但抓儿童片剧本也是新的使命,不敢稍有怠慢。他利用在北影工作25年积累的人脉,广泛动员作家朋友为新生的童影厂写剧本。我进厂前他就交给我黎笙的《洁白的手帕》、何民胜的《我的童年》和王路遥的《军事机密》三个儿童片剧本请我提意见。进厂后他又组来罗辰生的《彩虹》、王路遥的《王冠的秘密》、夏有志的《钱!钱?钱……》、杨平的《向东方》、杜小鸥的《第一个秋天》等大量剧本供我挑选。宋老师还构思了一部民警儿子捉小偷的儿童片剧本,我拿着剧本提纲到北京市公安局征求意见,得到了他们的热情支持。

谢添称赞:很有诗意

1982年初,在全国妇联和康克清大姐的关怀下,中国儿童福利基金会和中国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向童影厂赠款十万元。于蓝老师和大家商量后决定用这宝贵的十万元起家,带领我们独立拍儿童片。当时拍一部故事片一般需要60万元左右的资金,十万元拍片无异于天方夜谭。于蓝老师征求大家意见以后决定拍两部低成本的短片,合为一部长片。我建议将王路遥的《军事机密》和《到海滨去》两个故事合并为一部40分钟的短片,得到宋老师的支持。王路遥按照大家的意见修改后更名为《马加和凌飞》,由汪宜婉和我联合导演,陈锦俶摄影。此片与短故事片《敞开的窗户》共同投资十万元。在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下,摄制组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摄制成功,被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以七十万元收购,为童影厂掘到了第一桶金。这两部片子公映后,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和喜爱。

在《马加和凌飞》做后期时,宋老师向我推荐四川省邻水县文化馆张源忠创作的剧本《小溪》。该剧描写生活在四川山区的爷孙两代,由隔阂矛盾到相互理解的心路历程,手法自然朴实,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宋老师建议我导演,并安排我参加当年12月电影局召开的电影剧本座谈会,和前来参会的剧作者张源忠交换意见。会后,张源忠留下来修改剧本,我和宋老师与他反复沟通。1983年2月,国务院批准童影独立建厂,同时厂领导决定投拍《小溪》。在于蓝老师的亲切关怀下,我率领摄制组全体同仁开赴邻水县的山沟沟,并转战重庆北碚等地,艰苦奋战半年多,终于将《小溪》摄制完成。因《小溪》片名撞车,后期我更名为《清亮的小溪》。影片完成后,著名电影艺术家谢添夸奖影片“很有诗意!”陈强说他观影时落泪了。摄影师朱今明称赞说:“戏好,感人!”在当时电影节目匮乏的情况下,《清亮的小溪》在电影院线公映一年后又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放了四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如果没有宋曰勋老师对《小溪》剧本的发现和扶植,我第一部独立导演的这部故事片就不可能顺利完成。

又一部“小兵张嘎”

1984年我写了一篇探讨儿童片特性的文章《站在儿童角度,沟通儿童心灵》发表在《电影艺术》上。我认为,儿童片必须注重情节性、动作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当年,我就把这种理论思考化为实践,创作了故事片剧本《飞飞从影记》,描写一个平凡的孩子飞飞克服重重困难登上银幕,扮演抗日小英雄小龙的非凡经历。如果从1961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算起,我积累了丰富的拍电影的生活素材,形成了《飞飞从影记》里生动鲜活的人物和故事。

《飞飞从影记》

经过半年努力写成剧本,得到于蓝、宋曰勋和同事们的一致肯定,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宋老师建议我去上海取经,并不辞辛苦亲自陪我飞往上海。在上海,宋老师带我到上海滑稽剧团、人民滑稽剧团、青艺滑稽剧团,听取三家剧团的专家讲解滑稽戏常识和创作手法,并观看滑稽戏演出。还请滑稽戏编导朱济苍、陈惠良等人读《飞飞从影记》剧本,谈意见。使我开阔了视野。宋老师还陪我到上影厂宋崇导演、赵焕章导演、李天济编剧、王炼编剧的家中登门拜访,请他们谈意见。接着,宋老师又安排我到无锡采访,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太湖游击队的斗争历史,为《飞飞从影记》的戏中戏《小龙高飞》充实历史素材。在无锡市委宣传部的帮助下,我采访了太湖游击队的老战士,搜集了无锡革命斗争史料,参观了当年太湖游击队战斗过的地方。这次上海无锡之行令我收获颇丰。

回京后我又反复修改剧本,并于1985年7 月正式投产。1986年《飞飞从影记》公映后,好评如潮。时任文化部副部长丁峤同志赞扬说:“《飞飞从影记》孩子喜欢看,大人也喜欢看!”《人民日报》发表著名电影评论家秦裕权的文章赞扬该片“老少咸宜”“使孩子们快乐,有助于启迪孩子们的心灵。”《工人日报》评论说:“这是继《小兵张嘎》之后我国又一部成功的儿童故事片。”《文汇报》将该片评为年度全国十佳影片之一。儿童电影学会组织11部当年选送的儿童故事片送往大庆、大港和胜利三大油田,分别请十万名油田的孩子投票评选,《飞飞从影记》始终位列前三甲。这部影片能够取得成功,与宋曰勋老师贴心贴肺的帮助密不可分。

在儿童电影的创作上,如果说于蓝老师是我的引路人,宋曰勋老师便是扶我上战马的人。

(原标题:扶我上战马的人)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