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孩子“出口成脏”引起担忧,学习古人礼仪提高素养

2019-04-12 11:24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写给儿童的中华文化百科全书·礼仪篇》(中国大百科出版社)系列丛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也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人生礼仪的当代重建与传承研究”成果。丛书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深度挖掘传统礼仪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并无缝链接现代社会生活,对于唱响主旋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儿童心灵,助力其健康成长,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

作者:连淑霞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在人类心灵的花园中,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就是人的教养。教养好像阳光,带给人温暖和幸福,赢得人的认可和尊重。良好的教养是一个人立足的根本。对于父母而言,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便是让孩子拥有良好的教养。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说到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说到礼,温情、庄重、文明是中华礼仪的优良传统。礼仪,作为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自古以来,一直作为对人进行德育教育、人格完善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存在,更是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

学习古人举止言行上的礼仪之美,不仅是待人处事上的为人之智,同时也是我们进一步提升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的经典之道。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需要长期教育和灌输,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也需要精心培育和引导。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传承并弘扬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必须从娃娃抓起,使孩子们从中丰富知识,吸收营养,方能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健康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强大推动力。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几乎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它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厚重的,它不仅是交友之道,修身之本,而且是为政之道、立国之本。在古代,“礼”和“仪”,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是一种社会意识观念;而“仪”则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特点及其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礼节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因此,在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礼仪这个问题上,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寻找注入民族灵魂的东西,就显得尤为必要。

面对厚重的古代传统礼仪,我们要将“仁义礼智信”的精髓潜移默化地播种到孩子心中。可是,对于学龄前后的孩子,向他们一本正经地去灌输“克己复礼”“博文约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观念,无异于一副老夫子板起面孔说教相,孩子们无法接受,当然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但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这些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珍贵的碎瓷片般,散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将众多繁杂而偏僻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思考和处理,从而归纳出清晰而明确的框架,是关键所在。

《写给儿童的中华文化百科全书·礼仪篇》系列丛书尝试着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传统礼仪文化,汲取其中合理、有益的部分,并且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新的内涵,希望对提高儿童礼仪修养,培养有教养的新时代阳光少年,努力塑造讲求文明礼仪的社会风气,形成人人都文明礼貌、温良恭让、祥和融洽的美好社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引领。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