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沉睡的宝藏”能醒了,北京市发布第二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试点

2019-04-17 16:32 编辑:TF021 来源:北京晚报

作为公认的“沉睡的宝藏”,废弃的电器电子产品如何有效回收利用是关键。2017年底,北京市发布了第一批13个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新型回收利用试点单位名单。试点一年后,回收产品数量增长较快,多元回收格局初步形成,居民家中“沉睡的宝藏”可以得到规范的回收利用。

作为公认的“沉睡的宝藏”,废弃的电器电子产品如何有效回收利用是关键。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今天下午,北京市发布了第二批6家回收利用试点企业名单。第二批试点企业将更多参与到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成为“再生资源回收+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结合体。同时,将采用“线上+线下”的回收模式,既符合信息时代市民的消费习惯,也解决了大家电交投不便的问题。

成效:试点一年回收109万台废弃电子产品

试点一年后,成效显著:“多元回收”格局初步形成。“互联网+回收”模式创新性强,渠道和服务范围拓展迅速,宣传活动丰富灵活,成为了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回收主体;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作为主营业务,充分利用既有回收网络,成为了传统“四机一脑”类产品的回收主体;电器电子产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利用自有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点分布广,获取回收信息最为迅速;环卫企业的回收服务最贴近市民生活,提供的服务最为便捷。各种回收方式互为补充,可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回收需求。

回收数量也远超计划目标。第三方机构年度跟踪评价报告显示,2018年,13家试点企业共回收各类废弃电器电子产品109万台,超过计划回收量目标约16%。2019第一季度,试点单位共回收各类产品31万台,同比增长约63%,其中,“四机一脑”产品回收量同比增长了454%,消费类产品回收量同比增长约4%,其他类产品回收量同比下降约15%。通过跟踪评估表明,试点建设进一步拓展了市民交投废弃电子电子产品的渠道,缓解了大宗废旧家电无处去的困境,但另一方面,数据也表明,大部分家庭的手机等消费类产品还在沉睡,并没有进入回收体系。

此外,试点单位还积极创新回收途径,通过与700多个商业零售网点、邮政网点、农资网点合作,扩大了回收网络,提升了试点影响力。政府委托的第三方机构也按季度对试点单位开展跟踪评价,第一年度无不合格单位。

潜力:回收数量和种类还有上升空间

在北京市第一批13个新型回收利用试点单位中,包括了5类回收模式,分别是环卫企业依托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网络回收、生产企业依托售后服务渠道回收、销售企业通过“以旧换新”等形式回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拓展服务范围回收、互联网企业“互联网+回收”。

“第一批试点的经验表明,'互联网+回收'模式的回收效果较好,尤其是在消费类产品的回收方面,但在大家电回收方面仍有进一步拓展空间。”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将回收作为主营业务,对“四机一脑”类产品的回收效果明显;结合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开展的回收虽然回收量较少,但因其方式便捷、贴近居民,仍是较为有潜力的一类回收方式。

未来:聚焦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和“互联网+上门回收”

为进一步拓宽回收途径,扩大试点单位的覆盖面,今天下午北京公布了第二批6家试点新型回收利用企业。这6家试点企业的选取主要针对上述回收难题,有的放矢。

第二批试点主要选择了两类结合体,一是“再生资源回收+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结合体,第一批试点中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的企业较之生产、销售企业能够有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回收业务,值班冯瑞回收效果较好,目前,本市很多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参与到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将工作重心向前端收集网络拓展,成为“再生资源回收+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结合体,这类企业更加贴近市民日常生活,市民交投更加便捷,相互间沟通交流更加顺畅。二是“互联网+上门回收”结合体。“互联网”回收模式可以通过邮寄等方式回收或者根据居民的预约时间合理设置回收路线,回收行为符合了大城市居民工作节奏紧张的特点,也符合技术发展的趋势,而大家电的回收仍需要依托线下回收,上门取件,“线上+线下”的回收模式既符合信息时代市民的消费习惯,也解决了大家电交投不便的问题。这两类结合体主要侧重于在第一批试点基础上的完善和补充,不断丰富本市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模式。

“下一步,我们将优化线下回收布局网络,通过企业与社区、各类服务网点定向合作等方式,逐步扩大线下回收网络覆盖和服务便捷度。”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胡德成

流程编辑:TF02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