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自己吃回扣?遏制医疗腐败不能只靠“大义灭亲”的良心发现
博士举报自己的导师吃回扣,海南医生自我举报吃回扣。连续两起“吃回扣”案例,令一度沉寂的医疗腐败问题重回风口浪尖。
目前,两起案件都正在调查中,事实真相有待权威部门进一步说明。但从现有信息看,无论是博士“大义灭亲”,举报导师通过滥用心脏支架拿回扣;还是医生“良心发现”,向报纸反映自己和很多同事收药商钱,都属“自查自纠”。比起这两起个案的“戏剧性”,背后监管机制的失灵,无疑更加发人深省。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拿回扣”则是触及职业底线的重大原则问题。如果为此多开药甚至夸大病情,无疑严重违背职业道德,也极易加剧医患关系紧张。2008年,“两高”出台意见,明确“收受回扣”将以受贿罪论处。之后,国家和地方又纷纷对药品采购机制和医院收入体制进行改革,从源头遏制“以药养医”。经过多年实践,“收红包”“吃回扣”以及医药代表行贿等突出问题有了一定改善。
不过最近这两起事件曝光,再次提醒我们,“吃回扣”仍未根绝。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利益驱动太强。就拿心脏支架来说,国产出厂价格可能只有3000元,可到了医院便成了2.7万元,巨大的利润空间驱使着部分医护人员铤而走险。同时,由于医疗行业的专业性,开什么药、开多少药、使用什么级别的医用耗材,几乎都是医生说了算。若缺乏监管或监管不力,患者能否得到适度治疗,会不会被坑,全凭医生个体的职业素养。甚至有些时候,一些患者为了自己治疗稳妥,即便发现事有端倪也选择沉默,全当“破财免灾”。
要整治“医生拿回扣”,并不容易。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中牵涉到薪酬体系、奖惩机制、医院管理、医保报销等等诸多环节,一项项理顺恐怕还得要一段时间。但当务之急,是先补上监管短板,不能让医生开药完全成为“黑箱”。定期盘查也好,或是随机暗访也罢,有关部门担起责任严格执纪,才能让“乱伸的手”有所忌惮。建立日常监督、全程监督、专项监督并举的体制机制,监督才能慢慢地激发实效。更重要的是,必须发现一起严惩一起,让蠢蠢欲动者付出代价。当违法风险大于获利预期,全方位、经常性地“消毒”,医院才能做到常态化的“干净无菌”。
来源:长安观察
撰文:鲍南
流程编辑:TF02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