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观点

一到雨天就往外跑,北京十渡风景区大山里有位安全员

2019-08-16 13:46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昨天傍晚的一场雨,让48岁的蒲洼乡议合村村民刘文国格外紧张。

从北京房山十渡风景区向西北走30多里地的盘山路,就是蒲洼乡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山深处,独特的风景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游玩。在这美丽风景的背后,有这样一群人,每到汛期的雨天,无论外面的雨下得多大,他们都得往外跑,看看山上有没有碎石滚落,排除险情并及时转移村民到安全场所,保障道路的通行和山里村民们的安全。刘文国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对大山有着不一样的感情

记者见到刘文国的时候,他刚从地里干完农活回来。“家里还种着点儿菜,我抽空去打理一下。”前几天天气放晴,让刘文国紧绷了多日的神经终于松懈了不少。常年在山里干活,他被太阳晒得黝黑,看起来比同龄人要显得苍老一些。

打小生活在大山里,刘文国从来没有想过离开,他对这里有着不一样的感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你要是来这里,山上可没有那么多的植被。那时候人们的保护意识不强,山上有的地方裸露着泥土。小时候,我还见过泥石流,好在山里住的人都很分散,发生泥石流的地方是无人居住的区域。”

如今,再次走进蒲洼,满眼都是绿色,空气也分外清新。这些年,这里一直非常注重保护生态,2005年,蒲洼乡被批准为市级自然保护区,很多村民们作为生态林管护员,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十多年前,一直在家务农的刘文国成了村里的一名管水员,监测沟道积水和测量雨量是他的职责之一。“我还记得那时候条件有限,我们得用尺子来测量下雨量。”山里情况多变,有时候山下大雨瓢泼,到了山里就变成了毛毛细雨。具体每个地方下雨的情况都不一样,需要这里的干部们带着群防群策员随时巡查,及时对有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做出预判、上报和妥善处理。

对于一名土生土长的山里人而言,如何能对情况进行预判,还得需要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所以,每次有专业技术人员给大家培训,刘文国都会认真记笔记,学习相关知识。

一到雨天睡觉都不踏实

2016年,刘文国进入蒲洼乡议合村村委工作,成了一名村委会干部。议合村位于蒲洼乡的最南端,村里常年居住人口为257人,别看人口少,但是住的却并不集中。

每年的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是主汛期,也是刘文国最紧张的时候。每每进入汛期,刘文国的身上总要带着三样物品:雨衣、雨靴和手电筒。

由于降雨的不确定,刘文国出门巡查的时间也没定点。“我睡觉特别轻,稍微有点儿动静就得赶紧起来看看。”去年8月5日,局地强降雨突然而至袭击了蒲洼乡,夜里11点多,听到雨声越来越大,正在休息的刘文国一下子从床上坐起来,他穿上雨衣和雨靴,提着手电筒就出了门。大雨下得正急,顶着砸在身上黄豆粒般的雨点,刘文国着急地骑着电动车,在他负责的辖区里巡查。夜晚的山里,只有手中的手电筒照着路,再加上不断砸到眼前的雨点,让刘文国有些招架不住。在巡查到涞宝路灾害易发点位的时候,他发现路上有几块落石。“白天出去巡查的时候还没有看到,这可能是晚上雨下得太大,石头才从山上掉下来的。”刘文国急忙拿着手电筒往山上照,看到没有什么其他安全隐患后,他赶紧采取措施并将碎石的情况报给了上级部门。等回到家,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

涞宝路是连接十渡风景区和108国道的一条重要道路,也是议合村村民出行的必经之路。第二天一大早,相关部门就派车过来,将滚落的碎石清理完毕。“相关部门都会及时巡查和清理,保证村民和过往行人安全。”刘文国说,每每遇到局地大雨,他和其他干部、村民们也会到村子的路口拦住往山里走的车辆,劝返他们。“有时候也会遇到不太配合的司机,但是你把可能会遇到的危险跟他说明白了,人家也会理解往回走。”

村干部包片,所以,每到阴天下雨,刘文国就得提着手电筒去村民家的房前屋后查看情况。议合村依山而建,很多村民的屋后就是大山。在涞宝路的南侧有一条通往山上的小道,一百多级台阶全部由石头组成。在台阶的尽头住着两户村民,这也是刘文国负责的,他经常去探望。“雨天我更得过去瞅瞅,就怕村民家里遇到什么麻烦事儿。”

一心守候大家的安全

常年在山里转,刘文国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除了小时候看到过泥石流,这些年,一直没再发生过泥石流,我们村里一直把工作做得很扎实,有隐患及时排除,该转移的转移,都平安无事。”刘文国说,山上都是大块的石头,土层比较薄,雨水多的时候,土会被水泡松了,石块就会在雨水的冲刷下坠落。如果发现山里哪块土层突然增多、土质又松,那就要当心了,因为这极有可能是泥石流的前兆。

自从做了村委会干部,刘文国和村里其他“两委”干部一样,自己的手机就是热线电话,手机不离身,24小时开机。老百姓家里有了什么麻烦事,随时都能找到村里。在议合村村委会里,还常年备着几间空房,里面有被褥和床,这都是用来临时安置转移村民用的。

“村里的人住的不是那么集中,险户们有的住的远,有的年纪大,一旦雨大的天气,就要挨家挨户进行避险转移。”去年雨水充沛,按照全乡统一安排,议合村及时转移群众,确保了群众安全。有些村民年纪大些,山路不好走,刘文国就和乡村干部、抢险队员们一起,扶着他们转移到安全区域。在转移中,也有一些村民对此不理解,认为小题大做,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刘文国都要耐心解释。“我们宁可挨骂,也不能事后让老百姓哭啊。”雨情就是命令,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党员包户,落实“七包七落实”制度,遇到紧急情况,所有应转移的村民全部被安全转移到村委会。

现在的议合村里,居住的大部分都是上了年岁的人。“年轻人都出去了,留在村里比我岁数小的没几个人。”守着大山,刘文国并没有感到寂寞,在他看来,用自己的青春和时间守护这里的安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儿。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李环宇 文并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