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天坛丹陛桥堪称古典“立交桥”,明清时严禁走人

2019-08-23 03:10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秋日午后,我跟着前面身背古琴的老人走向天坛。如果闻到了白皮松的香气,天坛就算到了。走到圜丘坛向北望去,可见一条长360米的南北大道笔直地向祈谷坛延去,这就是丹陛桥。

初次到这里的游人难免奇怪,虽然名字里带个“桥”字,这里却全然不见桥的踪影,更没有桥“翅”儿,这番命名又是为何呢?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得从丹陛桥的诞生说起。原来,丹陛桥并非和天坛内祭坛与大殿同一时间落成。相传,祭坛建成之后,永乐帝前来参观,只见坛的北面墙是圆的,南面墙是方的。北墙象征着“天圆”,南墙象征着“地方”,坛内用于合祀天地的大祀殿也分外气派。永乐帝心中满意之余,转念又想要再建一条宛若步步升天的通天大道。这可难坏了工部大臣。在遍寻完北京的能工巧匠后,终于找到个技艺精通的瓦匠师傅,找到了修路的法子。

原来,这和天坛所在的周边地形密切相关。由于地形本身南低北高,这条长360米、宽30米的砖石甬道被自然设计成一个自北向南逐渐爬升的坡度,北端高4米、南端高1米,高度差达3米。这样,一来人在上方往北行走,自然会有一种“步步高升”的感受,恰好符合皇帝想要修条通天大道的“升天”意愿;二来,长长的桥体也象征着从人间到上天路途遥远。由于甬道高于地面,采用了方便雨水快速流出的砖铺海墁, 因此,人们又将丹陛桥称作“海墁大道”。

既然这明明是一条笔直坦荡的大道,为何又将其称作“丹陛桥”呢?据介绍,“丹”者,红也,“陛”原指宫殿前的台阶。古时宫殿前的台阶多饰红色,所以叫做“丹陛”。值得一提的是,“丹陛桥”这种制式并非天坛所独有,故宫中的重要宫殿均采用丹陛桥制。比如,故宫宁寿门至皇极殿之间就建有一座汉白玉石的丹陛桥,高1.6米,长30米,宽6米,两侧安装汉白玉石栏杆。不过,故宫里的丹陛桥,就是一种高于地面的高台式旱桥,修建在高台式宫门与重要宫殿之间,用青砖砌成,因其走向一般为南北方向,又名“子午桥”。

相比故宫的高台式旱桥,天坛的丹陛桥可谓名副其实,堪称京城古典“立交桥”。在大道下面的台基,可以看见一个曲尺形、拱券顶的隧道,和大道的方向交叉,恰似一个桥洞——这是“进牲门”,在祭日前,外坛西南部牺牲所的“所牧”和“所军”需从此洞门自西向东赶运牛、羊、鹿、兔等至宰牲亭屠宰,这一活动叫“进牲”。由于宰牲亭位于祈谷坛东,豢养祭祀牺牲所则在西外坛,要把牺牲所里的牲畜赶到宰牲亭,必须经过神路,而活着的牺牲又不能踏上神道,才有了“进牲门”这一设计,让牺牲专用通道和丹陛桥形成立体交叉,成了“立交桥”。

倘若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丹陛桥的桥面铺有左、中、右三条纵向条石。这是神道、御道与王道。神道是指大道中心(主轴线)的大石板道,供皇天上帝神灵行走,起象征作用;御道是指神道条石东侧的石铺路面,为皇帝行走专用;王道则是指神道条石西侧的石铺路面,供陪祭的王公大臣通行。在明清时期,丹陛桥的通行等级森严,不可逾制。如今,与日俱增的游客可以在桥上自由行走、拍照留念,“神道”不能走人的封建传统也成了历史。

GO提示

天坛位于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开放时间为旺季6:00-21:00,淡季6:30-21:00。门票价格为旺季15元,淡季10元。参观丹陛桥无需购买含祈年殿、回音壁和圜丘的景点票联票。想要参观北神厨、北宰牲亭、斋宫的游客需注意,这三个地方只在每周二至周日9:00-12:00;13:00-16:00开放,需凭本人身份证在相应门票兑换处换票进入。

来源:北京晚报 袁璐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